书房两侧的油蜡烛静静地燃烧着,不时地飞散两次,一些火花在闪耀。
朱元璋的影子被蜡烛拉着,双手背在后面,眉毛变成了“川”字。
“父皇,孩子大概看了朱明远的奏折,孩子觉得朱明远说的话不是不合理的。”朱标张着嘴说。
“啊,你怎么看?你说说看。”朱元璋很感兴趣。
“父皇,我是这么想的。朱明远说以前的市舶司法不可取,其管理混乱。以前的市舶司主要负责两件事。一个是海外番邦朝贡,两个是海外贸易。
朱明远在奏折中说,这两件事要分开管理,不能混淆。孩子觉得朱明远说的话合乎道理。”
朱标说的话不急,声音洪亮有力。
“朱明远在奏折中说,外番朝贡应该走礼部,应由礼部管辖。朝贡是朝贡,贸易是贸易,这两件事必须搞清楚。”。
我觉得孩子比起说更不是谎言。朝贡和贸易混在一起的话,市舶司的管理一定会混乱。
其次,市舶司手中的权利太大,害怕借机胡闹。
往年,我大明市的舶司主要由布政司或监察司兼任,两者权利交叉,如果发生事件,很难追究责任。何况布政司和体察司有自己的事情,这样下去市舶司就不得不衰退了。
现在市舶司的税收属于地方,朝廷没有直接管辖。这样的话,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脏东西…”
朱元璋认真地听了,朱标说话后,朱元璋高兴地拍了朱标的肩膀。
“不错,不错,确实不错,看来你们兄弟俩都上心了,朕很欣慰。”
朱元璋来到桌子前,拿起朱明远的奏折,说:“朱明远重新制定了市舶司的规则,虽然看起来很繁杂,但是有很多道理。”。
朱元璋是个控制欲很强的人,也是个疑心很强的人。
在地方上,朱元璋实行三权分立的政策,以前决定罢免市舶司,但是朱元璋什么也不在意。
但是现在,市舶司再次创设,如果朱明远所说的一切都实现的话,朱元璋怎么能由地方官管理市舶司呢。
朱明远的奏折有将市舶司直接归朝廷和皇帝管辖的政策。
朱元璋不知道朱明远是真的有他的道理,还是说他拍马屁,这个说法确实在朱元璋的心里。
“那么,朱明远说的话就这么做吧。”朱标探路。
朱元璋拍了嘴巴,说:“朱明远毕竟只是个大夫,第一次出了主事。
把朱明远的这个奏折送给通政司,让通政司的官员复印几份,分发各部,让他们看看这些官员有没有什么不足之处。”
朱明远已经考虑了时代背景,上面的制度和这个时代相比有了一些进步。
朱元璋什么也不做,不能照朱明远说的去做。这不符合朱元璋的性格。
是的,请记住。
……
第二天早上之后,朱明远的奏折被各部的官员送去,周德刚也接受了。
周德刚坐在自己家的大厅里,拿着朱明远的奏折,阴沉着脸看着,一边看还一边骂。
朱明远只是个郎中,竟然自说自话,擅自改变了市舶司制度,他认为他是谁周德持续敲打着自己的大腿,好几次差点放弃了朱明远的奏折。
周德刚牙根痒,咬紧牙关,怒火中烧。
水泥的事情失败后,周德刚彻底的恨了朱明远。
周德刚表面宽厚稳重,内心极度自负,喜欢嫉妒别人。
自从胡惟庸死了之后,周德刚觉得自己差不多已经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了,没想到这突然跳出来的朱明远比他还要出风头,这怎么让老周安稳的了?
朱明远现在被朱元璋重用,开海已经成为必然,而且江南海运带来的收入将源源不断充实着大明的国库。
但是这些却并不会充实,周德纲的国库,甚至周德纲都可以预料到了,随着开海的一步步扩大以及海运的兴盛,漕运将会变成鸡肋,甚至将来会被废弃。
这些天一直有扬州商人来找她,说一定要阻止朱明远开海,如果真的开海的话,那京杭大运河就等于是没有用了。
他们这些指望着京杭大运河做生意的扬州商人们就彻底要破产了。
顺道一提,历史上,明朝晚期在开海和禁海两个问题上左右横跳,扬州人出了很大的力气,可以说是他们拖慢了明朝海运的步伐。
“大哥,我们不能再等了,等到朱明远那小家伙真的把还给开起来,那以后咱们就彻底没收入了,这几天,扬州盐商一直在往我这边跑路,说要让咱们阻止他。”
和自己的老哥不一样,周慈欢在外面还做一点盐商的买卖。并且做的还挺大,每年收入都很多,这些都成为了他哥在政坛上打拼的资金。
虽说明朝是严禁贩私盐的,而像周慈欢这样的官员家属贩私盐更是死罪,但是靠着老哥的庇护,周慈欢的生意做得非常的大。
“那你说说怎么弄吧?现在陛下已经铁了心要开海了,并且朱明远替他连后顾之忧都解决了,甚至还提出了要攻打倭寇的计划,瞧瞧看,再不做的人事情,估计这以后咱们家就没什么可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