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徐,你说说看这个宋慎实在是太不识好歹了,完全不了解陛下的心思,我估计接下来朝廷不会太平,我想外调,你觉得呢?”
“我这边也差不多,我老爷子也跟我说了,他虽然倒下了,但是老徐家不能倒,但是我现在又不能在朝廷里边有所作为,他建议我到北边去当武官,最好是到九边打击鞑子。”
“我这边也差不多,等再过两年我也调到甘肃那边,朝堂里边已经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咱们两个作为勋贵的儿子,都已经荣幸之至,如果这个时候再冲风头就不合适了。”
就在两位大爷谋划的时候,朱明远已经回到了都察院继续自己的摸鱼生活。
大概是因为最近几天,宋慎和皇帝闹得挺僵的关系,都察院的人也分成了两派,一派站在了宋慎那边,赞成设置宰相。
另一派则比较倾向于皇帝的主张,暂时不要设立宰相。
至于朱明远是什么派?
很抱歉,他什么派别也不是,对于这个事情,朱明远保持着中立的态度,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如果朱元璋问起来的话,那他肯定要说自己支持皇帝的主张,但如果没有人问自己的话,那自己就保持沉默。
毕竟自己是都察院的,没有必要多干预政务,御史言官才是自己的本分工作。
摸了一天的鱼,眼看下午马上就要太阳西下,朱明远准备回家的时候,朱棣突然找了过来。
自从上回北平分别之后,两人已经很久没见面了,后来,朱棣在海上捕获了胡惟庸的逃跑船队,立下了大功一件,现在可以说是荣宠无双。
当然,这些荣宠对于已经身为亲王的朱棣来说,完全没有必要了,甚至有可能的话,他还需要把自己的锋芒隐藏起来,毕竟自己是皇子,同时又不是太子。
这种身份多少有点尴尬了,如果抢了太子的风头,恐怕就算是太子能饶了自己,老爹也未必饶了自己吧!
朱棣说话一如既往的言简意赅。
“朱大人,过了年我就要到北平去,就翻了这几个月以来,我和打字有多少?有过几次交手,发现他对于我们大名的火器非常的忌惮。
但是我们在锦州之战时使用的手铳火炮之类的,已经不是特别好用了……我想问一句,当年你曾经提到过的改良火铳可以使之威力大增,这句话究竟是真是假。
我替朝廷和父皇镇守边关,非常需要这种神兵利器,如果你能够将之改良的话,我可以启奏父皇,给你一切帮助,事成之后,这件天大的功劳也都可以全算在你的头上。”
朱明远哑然失笑,想不到过了那么久,燕王朱棣丝毫没有忘了自己当初随意说出来的话,其实火铳的设计图他早就已经弄好了,就是没有给朱棣看而已。
当然了,如果没有自己的指点的话,燕王朱棣就算是天资聪颖,估计也看不懂那画的究竟是什么?
果不其然,当朱明远从系统里面把那一张张图画拿出来的时候,朱棣整个人都看得傻眼了。
“朱明远,你没有糊弄我吧?你管这个叫火枪,我可不相信这东西,点火的地方在哪里?出气的地方在哪里?你画的跟烧火棍一样,这东西能管用吗?”
这个年代的手枪和火枪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所以朱棣明显是不懂这里边的原理,要知道,从早期火器到火绳枪之间就已经有了一个很大的跨越。
而为了实现这个跨越,西方进行了整整100多年。等到夕阳人把火枪带入华夏的时候,当时的大明在火枪研究上面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人。
嗷,等鸦片战争时,西洋人再度来临时,他们带的是比火绳枪更加威力出众的燧发枪,燧发枪的威力和使用方式可以说比起火神枪已经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了。
而伴随着几种不同枪械的出现,也代表着以华夏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开始逐渐走向衰落。
当然,这些是眼前的朱棣所看不懂的,或许在他的眼中,这区区火绳枪就就已经很难让人理解了。
不过好在朱棣这个人有个特点,那就是“我不懂,但是我不瞎掺和”,这看了半天,一头雾水之后,他将图纸还给了朱明远。
“不明白你说的是什么?但本王觉得这东西应该会在战场上大派用场,我希望你能够在年底之前将这个发明出来。”
“可是燕王殿下,我是督察院的人,而且还是正三品的左都御史,你总不可能让我一个都察院的御史言官去做火器打造的活吧,这已经属于僭越了。”
朱明远现在已经有些事情,摸鱼的生活,再让他回到紧张的科研状态,那等于是要他的命。
“这个不要紧的,反正都察院的活,就是不说人话,我看你每天也没什么事,干脆这样吧,我直接启动父皇让你回家,专门研究枪械好了……”
“我不管你是怎么弄的?花了多少精力,只要这东西能够研究出来,我可以在父皇面前保举你再官升一级……朱明远,难道你就不想当从二品的大员吗?”
说着,朱棣抛出了他的诱饵。
平心而论,朱明远还真没这个想法,自己还不到25岁的年纪,就已经做到了正三品左都御史,这个无论在谁看起来都已经是天大的皇恩了。
如果让自己官升一级,当从二品的官的话,那还不等于是把自己放在火架上面烤,这么年轻的官将来肯定前途可畏,甚至会引起有心人的担忧,其中就包括朱元璋。
朱明远想了想,最后还是决定摆摆手。
“升官什么的不重要,我只希望在这件事情完结之后。可以让我做个闲官就可以了,说实话,我不过是一介布衣而已,承蒙皇上看得起才得以入朝为官。
并且还许以公主,这份厚恩我已经难以报答了,如果再给我升官的话,恐怕我这辈子都还不起皇上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