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遂问道:“既如此,那不知蜀中风土怎么样?”
张松道:“巴蜀自古为西南重镇,古来就被别人称呼为益州,自武帝建州郡之始,就一直沿用此名。
我巴蜀之旁有锦江的险恶,亦有剑阁关的雄伟。南北来回需要二百八十趟才能够走完,我益州东西纵横之间大概有三**之远吧。
乡野之间鸡鸣犬吠遥遥相闻,市井之间的商户,来往不绝。土地肥沃,良田数之不尽,又有大江大河从中而过,所以每年也并没有水涝和干旱的忧虑。
益州富足了,百姓也就更加的富裕了,经常能听到市井之间有管弦丝竹之乐。而我们蜀中产的像蜀锦等各种土特产,还有一些财物和粮食等等,仓库之中都堆的满满的。
有的堆得实在太多了,用不完之后,都放的发霉了,试问这天下之间,有谁能够比得上我们呢。”
杨修又问张松道:“既如此,那不知蜀中人物怎么样?”
杨修听到如此,又问张松道:“不知道如今益州刘季玉麾下,如先生之才者,有多少呢?”
张松回道:“我们益州那里啊,文武兼备者,智力超群,勇敢非凡者,忠肝义胆,慷慨激昂之辈,随便数数,都有数百人之多,而像张松我这样才学粗陋的人,更是车载斗量了。”
杨修又问道:“不知道先生现任何职?”
张松道:“松不才,得主公厚待,烂充别架之位,不足挂齿,不知道你现居何职?”
杨修道:“我现在曹公府中担任主簿之位。”
张松却道:
“我久闻你关中杨家,为我大汉出谋划策,世代皆为公卿。先生为何不北上投靠代王,又或者是南下投靠二殿下,反而在曹公这里担任一个任人驱使的小官吏呢?”
杨修闻言,被张松说的是脸色通红,强作镇定的说道:
“修虽然暂时是曹公府中下吏,可是曹公这里出去的文书皆有我勾批,粮草调度之事,又该有我先行处理。
我日夜伺候曹公身旁,听其教诲,每每闻之,都有所感悟。修亦深敬曹公之学,所以才会担任这等的官职。”
只听张松笑道:
“张松我久闻曹公,文不明孔、孟那样先贤的大道,武不达孙、吴那样的见识和时机。只是一味的以强兵压境,才有了现在这样的职权。
想曹公既是如此,又哪里有什么学识呢?值得你每日在他跟前伺候聆听?”
杨修却道:“你久安一隅,不跟外界通达消息,所以你又怎么知道曹公的学识呢?”
说完以后,杨修就让左右的侍从,将曹操新写的兵书,都是竹简制作的,足足装了几大筐,搬了过来,让张松查阅。张松将其展开,只见开篇写的就是《孟德新书》的序言。
张松从头到尾都看了一遍,一共十三篇文章,共计五千余字。
张松看完以后,就问杨修道:“你确定这是曹公所写的兵书?”
杨修对道:“这是曹公,精读古今兵书,又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仿照昔日孙武所做的《孙子兵法》的题材,共研究数载,才写了这十三篇的兵法。
曹公既有此才华,你准备知道我没有骗你了吧,那我请问一下先生你,不知道此书可以永传后世否?”
张松一听这话,旋即哈哈大笑起来,对着杨修说道:
“这样的书籍,我川蜀之中,就是几岁的孩子都能够全篇背诵,更何况是我呢。这分明是先秦时候的无名氏所写的,我看曹公这是剽窃了人家的东西,硬说是自己的吧?”
杨修却道:“这分明是曹公所新写的,也才刚刚装订完毕,还没有向世间公开,你怎么说川蜀之中几岁的小孩都会背诵呢?”
张松道:“德祖你要是不信的话,我可以背诵一下给你听听,看看我背诵的是否有错漏。”
说完以后,张松旋即把《孟德新书》,从头到尾,一字不差的全篇给背诵了下来。
杨修对照着书籍中的内容,待张松背诵完毕,杨修方才如梦初醒,大惊道:“先生过目不忘的本事,真是了不起呀!”
杨修当即向张松告辞,对其说道:“永年兄你先在驿馆之中歇息,我再去向曹公禀报。”张松闻言,遂向杨修拜谢了一下,杨修就出去了,待杨修走了以后,张松也暂时的回到了驿馆之中。
待张松走后,杨修旋即入后堂去见曹操,对他说道:“明公,刚才你为什么那么轻慢张松此人呢?”
曹操答道:“只因为张松此人,太过于出言不逊,所以我才不想跟他多做接触。”
杨修又道:“明公你昔日能够容忍庞统,为何容不下一个小小的张松呢?”
曹操又问道:“庞士元文武兼备,能做锦绣文章,亦能提点江山,有万世之才,只恨我当时太过轻待了他。可张松此人又有什么本事?”
杨修遂对曹操言道:“张松此人极有辩才,口若悬河,刚才我将明公你新写的《孟德新书》,给他看了一下,只不到半个时辰,他就能够全篇背诵了。
而且他还说,此书乃是先秦无名氏所作,蜀中小儿,皆能背诵。”
曹操听闻以后,自言自语的说道:“难道古人的想法跟我是一样的吗?难道这本书在先秦时候就已经有了?”
曹操说完以后,就让人将此书取来,放入火盆里面烧掉了。
杨修适时的说道:“来日曹公,可命三军演练,让那张松瞧瞧我中原雄师的厉害。”
曹操一听此话,也觉得此言有理,就对杨修说道:
“来日我在城南军营里面检阅部队,你可让张松前来观看,好让他回去传言:就说我曹操来日必定南下江南,待我取了荆州,就去再去夺取益州了。”
到了第二天早上的时候,杨修邀请张松一起到城南军营里面,观看曹操检阅三军。
他们两个人到了以后,只见曹操站在高台之上,亲自令虎豹骑大约五万余人,从校场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