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独任丞相后,一时间,朝廷内外,诸多事项在他的调整下,倒也按部就班,相安无事。
这一日,有人禀报,车骑将军薄昭迎接太后的车驾就要进京了。
陈平连忙组织迎接,并启奏文帝。
文帝听说母后到来,便率领文武百官,出郊外恭迎。
仪仗队伍伫立等候不多时,远远见薄太后驾到,群臣一齐跪伏。
文帝也当街向母后下拜。
薄太后安坐在舆驾中,笑容可掬,令车骑将军薄昭,传谕令免礼。
薄昭早已下了马,遵谕宣示。于是文帝起立,百官也随之起立,前面引导开路,前呼后拥,奉辇入都,直至长乐宫中,由文帝扶母后下了舆驾。
薄太后登御正殿,又接受文武百官北面祝贺,礼毕始散。
这位薄太后,也确实像许负所预测的那样,因为儿子称帝,而贵为母后。
这实在是命运之数。
昨日有个读者——蚊子菌说,高祖与薄姬的“中奖率不科学”,因为一次就生了个儿子,而且还当了皇帝,这在世界帝王史上,也确实是绝无仅有的概率。
不过,与其说是概率和中奖率,倒不如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谁知道,这不是高祖不经意而为呢?
高祖一贯对身后事先知先觉,又怎能没料到自己死后,吕后的一番作为,甚至对于当初高祖在芒砀山,所斩的白蛇,不是也因为斩了中段,后来变成王莽(莽即是蟒,蛇也)篡了汉室江山,高祖的余脉光武帝又得以中兴呢?这是闲话。
要说薄姬命好,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子有方,而文帝也确实是个孝子。
在代郡时,薄姬生病很久不愈,代王亲自侍奉,连续十几个日夜,从不懈怠。
不论饮食还是汤药,必然代王先尝后进,薄氏因此得以痊愈。
这样的孝道,就算拿到今天,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所以,文帝以贤孝着名于世,最终因此而得到帝位,继承了高祖孝的衣钵,开启了汉初以孝治天下的先河。
但文帝为了帝位,接下来所做的事情,却是其为政史上极为不堪的一笔。
在这一点上,太史公的笔,没敢如实记录。以太史公仅距文帝几十年的时间,连鸿门宴的详细经过,都遍访樊会后人,不惜浓重笔墨,为何对此却语焉不详,无他,实在是为当政者讳的缘故。
这件事,就是文帝的原配夫人及与其共同所生的四个儿子。
史书上,没有代王后,也就是文帝原配夫人的名字,但根据吕后掌权后,喜欢通过联姻的方式控制汉室宗亲这一点上看,代王后应该是吕氏的女子。
吕太后安排很多吕氏女子嫁给各地藩王,文帝的弟弟梁王、赵王的王后也都是吕氏女子。因此,做为听话一族的代王,不可能也不敢拒绝吕太后给他安排的王后。
除此以外,代王后死的那一年,正是诸吕之乱发生,所有吕后党羽被杀的那一年,因此,文帝的发妻代王后是吕氏女子的可能性很大。
另据史书记载,汉文帝登基后不久,他与代王后的儿子们悉数病死。
史书中没有记载病死的原因,而且,不论什么病,也不可能只病吕氏女和几个弱小的儿子吧,何况最小的可能仅有几岁而已。
这只有一种可能,文帝为了谋得帝位,与诛吕的大臣们,达成了某种协议,那就是,牺牲自己的王后和儿子们,不管她们有辜无辜,也无论是否舍得,更不管事后会不会威胁到功臣一族。
而王后与儿子们的被杀,文帝为了保持自己一代明君、仁君的形象,没有让人将这些记录下来。
文帝的妻子、儿子不管因为什么原因被杀害,文帝的手上,都沾上了她们的鲜血,这一点,无论他在之后,做了什么,他的形象都不会因此而改变。
代王后和嫡系儿子既然被害,眼下皇帝不能无皇后,宗室也不能无太子,立后和立储的问题,就摆在文帝面前。
文帝这一脉说来也奇怪,薄太后的遭际,原是出于“不科学”和“概率”的意外,而文帝的继室窦氏,也是因祸得福,无意之中成为代王妃子的。
窦氏原是赵地观津人,早年丧父母,只有两个弟弟,大的名窦建,字长君,小的名窦广国,字少君。
两个弟弟都年幼,还不能自立谋生,又赶上兵荒马乱,流离失所,窦氏与兄弟二人,几乎不能生存了。
恰巧赶上汉宫采选秀女,窦氏便去应选,被选入宫中,侍奉吕后。
不久以后,吕后发放宫人,分赐给诸王,每个王五人,窦氏亦在队伍中。
因为原籍在观津,窦氏希望能去赵地,好与家乡接近,当下请托主管太监,把自己的心意告诉太监,请他多关照。
主管太监当即应允下来,不料分派那天喝多了,竟将窦氏的姓名,派入代国。
等到窦氏得知后,找那太监责问,太监才知道搞错了。
但名单已上报奏明吕后,不能再改了,只得好言劝慰,敷衍了一番窦氏。
窦氏也没办法,只好洒了许多珠泪,怪自己命薄,怅然出都上路。
哪知到了代国,竟被代王看上了,选为嫔嫱,春风几度,递结珠胎。
窦氏肚子也实在争气,一连为代王生下三胎。
第一胎生下个女孩,第二、三胎均是男孩,长名刘启,次名刘武。
当时代王有夫人,还生了四个男孩,刘启与刘武属于是庶出,当然和嫡室所生的没法比。
窦氏也自安本分,恭敬地侍奉王后,并叮嘱两个儿子听命于嫡室的四个兄长,所以,姐妹之间,下面的兄弟之间,很是和睦。
代王夸奖窦氏知道礼数,对她格外宠爱。
到了文帝这时,代王后已亡,后宫虽然还有数人,但都比不上窦氏在文帝心中的地位。
到了代王入都为皇帝,于是窦氏及两个儿子,也开始展露头角了。
文帝元年(公元前180年),丞相陈平带领以下诸官吏,联名上书,请立太子。
文帝又再三谦让,说什么他日应推选贤主,不应该早早建立子嗣。
陈平又与群臣再次上书固请,说历代以来,立嗣必子,现在皇子刘启位次居长,敦厚慈仁,允宜立为太子,上承宗庙,下副人心。
文帝于是准如所请,册立东宫,即以皇子刘启为太子。
太子既定,群臣复请立皇后。
太子刘启既为窦氏所生,窦氏应该为后,文帝也因上有太后,称须要禀承母后命,才可定夺。
当下,由薄太后下了一道明谕,立太子母窦氏为皇后,窦氏于是,终于成为文帝继室,正位中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