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天气渐渐寒冷。
韩王信背叛汉朝,投降匈奴,引匈奴兵,攻打太原。
边情警报,似雪片飞入长安,高祖遂下诏亲征,冒着严寒,出征匈奴,同时镇压韩王信叛乱。
随行的主要谋士是陈平、娄敬,将领有樊会、夏侯婴、周勃、灌婴等一干勐将,起马步兵共三十二万人,陆续进发。
大军接近太原地界,探马来报,韩王信和匈奴军队,在铜鞮(今山西沁县南)一带布防。
高祖与陈平等计议,决定以灌婴的郎中骑打头阵,樊会、周勃随后,直接发起攻击。
皇帝御驾亲征,加上灌婴的郎中骑给力,经过一天的交战,汉军大破敌军,韩王信部下将领王喜被汉军杀死,韩王信匹马逃往匈奴。
韩王信的将领白土人曼丘臣、王黄等拥立战国时赵国后代赵利为王,聚集韩王信的残兵败将,准备再次与匈奴合谋攻汉。
冒顿单于在上谷,接到韩王信战败的报告后,立即派左、右贤王各带兵一万多骑与王黄等屯兵广武(山西省代县西南阳明堡镇)以南至晋阳一带,企图阻挡汉军北进。
汉军乘胜追击,仍然由灌婴的郎中骑打头阵,樊会、周勃两翼包抄,夏侯婴等护住中军,对晋阳的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实施勐烈进攻。
晋阳很快被汉军攻占,匈奴联军狼狈逃走,汉军乘胜追至离石(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再次击败赶来增援的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
不得已,匈奴联军再次后退,在楼烦西北集结兵力。
没等匈奴联军集合完成,汉军随后杀到,当先的灌婴指挥的郎中骑部队,与匈奴骑兵展开硬对硬的拼杀,一时间,骑对骑,剑对刀,双方你来我往,只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毕竟汉军的数量占优势,又有后续部队支援,很快,匈奴骑兵就败下阵来。
冒顿单于,终于领教了中原铁骑的厉害,心里不由得暗暗吃惊,如果照这样的架势打下去,匈奴的胜算不大,他必须想想其他办法。
此时,正当天气严寒,雨雪连绵。中原的汉兵耐不住严寒,持握兵器的手,冻得皮开肉裂,手缩足僵。
将士们都希望尽快结束这场征战。
高祖来到晋阳停下,接到前锋接连奏捷的喜讯,本想加紧进兵,出于多年征战的经验,不敢冒险,听说匈奴驻兵于代谷(今山西省繁峙县至原平市一代),于是先派出斥候探马,四下打探匈奴兵的虚实,然后再决定进兵方略。
由于汉军节节胜利,高祖及上下,或多或少产生了轻敌的思想。而冒顿将其精锐士兵、肥壮牛马等隐藏起来,只显露出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去的探马十余批回来都说匈奴可以攻击。高祖还不放心,又派刘敬(娄敬)再去出使匈奴,一探究竟。
高祖麾兵继续前进,沿途一路顺风,越过了勾注山,直抵广武。
正好刘敬回来复命,高祖忙问道:
“你去匈奴探察情形,见到的是什么情况,是否可以进攻呢?”
刘敬道:“臣以为不宜轻进。”
高祖脸上不悦道:“为何不宜轻进?”
刘敬答道:“两国之间征战,按理说都应该耀武扬威,各自虚张声势,夸大兵力,而臣去匈奴出使,沿途所见人马,都是些老弱残兵,毫无精神。”
“假如冒顿都是这样的部队,怎么能横行塞北?臣料定他其中必定有诈,表面上假装示弱,实际上暗伏精兵,引诱我军深入,准备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希望陛下谨慎行事,不要中了他的诡计。”
这时的汉朝军队已经越过了句注山,三十万大军已经出动,高祖正乘胜进军,兴致勃勃,没料到刘敬拦阻,便开口大骂道:
“你个齐国孬种!凭着两片嘴捞得官做,现在竟敢胡言乱语,扰乱军心,阻碍我大军前进。”
“来人啊,先把他押起来,等我凯旋了,再治他的罪,”
高祖把刘敬拘禁起来押在广武县,准备凯旋后进行处罚。
随即,高祖自率人马再进,骑兵居先,步兵在后,仍然畅行无阻,一往直前。
高祖担心匈奴兵遁去,就命太仆夏侯婴率战车兵,会同灌婴的郎中骑,日夜兼程。
这样,骑兵和车兵当先,步兵在后,渐渐两军就拉开了几日以上的路程。
高祖见沿途的小股匈奴部队,也是一触即溃,更加坚信了自己的判断:匈奴兵徒有虚名,不堪一击。
高祖催促前军,撒开丫子追击。
灌婴的三万郎中骑和夏侯婴的两万车兵部队,一直追击到达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此时,天降大雪,气候异常寒冷,汉朝的后续大军被远远抛在身后。
勐然间,汉军只听得一片胡哨声,四面尘头大起,匈奴铁骑汹涌而至,环集如蚁。
高祖急忙命令众将迎战,战了多时,汉军毕竟人少,一点儿也占不到便宜。
双方正僵持不下之际,单于冒顿,率匈奴大军杀到,兵马和气势越来越盛。四十万铁骑,将汉军的五万车骑,围在中央。
汉军连日追击,已经人困马乏,一场大战,渐渐有些不支。
高祖见形势不利,忙向平城东二十里的白登山撤退。
那是一处曲型地垒山,山体浑圆,山顶平坦,面积十几平方公里,山上森林茂密,部分地方常年还有积雪。
曾有诗人对此山·留下了“马嘶踏银登山顶,鸟倦惊飞玉树枝”的惊叹。
高祖指挥车骑兵,边打边退进白登山,扼住山口,用车兵组成圆形车阵,骑兵在内,多备强弓硬弩,并力抵御。
好在汉军的弩箭数量和杀伤力,比匈奴兵的更胜一筹。
论防守,汉军自然是一流。
冒顿指挥匈奴骑兵,向汉军阵地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冲锋,但在汉军的强弓硬弩面前,除了扔下几百上千的尸体和马匹外,匈奴骑兵没有任何令冒顿满意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