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离的犹豫是有原因的。
四个多月以来,王离亲率二十万大秦帝国长城军,围困巨鹿。
即使围,也没全部围住,只摆了一个围三阙一的架势。北面敞开着,任由陈余在那边收拢和调度军队,也任由城内赵王歇、张耳与诸侯的使者往来穿梭,无动于衷。
帝国的军队,就在巨鹿城南驻扎下来,遍结数营,摆出了一副只围不打的架势。
如果想攻城,别说一个城不高、池不固的巨鹿城,就是打下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城池,对于装备精良,战力恐怖的帝国精锐来说,都不在话下。
就连曾经肆虐北部边境的匈奴,一听长城军的名字,也都不敢越雷池一步,更别说,对付赵国的这些半农民半戍卒的杂牌军了。
王离之所以犹豫不前,逡巡不进,他是在进行局势判断。
就像下围棋,不论是布局还是定式,或者中盘厮杀,就需要不断的进行形势判断一样。
只有明确了眼下的形势,确定了局势走向,才好拍下自己的下一手棋子。
这种思维方式和选择的方法,完全是基于他祖父耳提面命的传授。
王离的祖父是大秦帝国赫赫有名的王翦大将军,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一生征战无数,智而不暴、勇而多谋,秦王嬴政曾拜其为师,后来随侍秦王左右,并为其征战。
王离的父亲是王贲上将军,大秦帝国的元勋。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王贲父子所灭。
到了王离这一代,继续继承家族的军功传统,受封武城侯。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王政兼并天下之后,建立皇帝名号,东巡到琅邪(今山东省胶南市),当时王离与其父王贲在随行之中,和丞相王绾、廷尉李斯等人在海上参与评议秦始皇的功德。
这样一个世代显赫的军功家族,在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可谓荣耀至极。
同时,自祖父王翦开始,王贲与王离受到的家庭教育,多为“功高不震主,激流擅于勇退,以及乱世中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
就拿王翦来说,虽是秦**事方面的老师,而且战功赫赫,在秦王问灭楚需要多少军队时,李信年轻气盛,说只需要二十万足矣。
而王翦综合考虑楚国的国力和军队情况后,实事求是地说最少需要六十万。
秦王嘲笑说王翦老了,胆怯了,于是,王翦借机说自己身体不好,告退归隐于家。
后来,李信果然战败。秦王意识到自己错了,亲自登门请王翦出山,主持灭楚军事,并答应了王翦的六十万军队的条件。
当时,以秦国的人口情况,六十万军队,几乎是举国之兵了,一旦这六十万有个闪失,对秦国的打击就是致命的。
甚至,也可能会出现拥兵自重的军事野心家,对于秦王来说,风险也是巨大的。
王翦深知这一点,于是,在秦王亲自到霸桥送行出征时,王翦就向秦王请求田园豪宅,表面上讲条件,实际上,是打消秦王对他的顾虑。
后来,王翦在楚国前线,按兵不动达一年之久,如果换成赵王那样的昏君,可能早就生疑换将了,但秦王没有,继续加以信任。
而王翦在等待击败楚军项燕机会出现的同时,又先后数次派使臣回咸阳,向秦王要田园土地,显得很贪财。
旁边就有人劝王翦,不要太过分,王翦说:
“秦王现在将秦国所有的兵力都委交给我,我如果不用为子孙求日后生活保障为借口,多次向大王请赐田宅,难道要大王坐在宫中对我生疑吗?”
“一个不求财、不爱利的统国大将军,打胜仗后的目的是什么呢?此时唯有向秦王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拥兵自立的疑惧。”
后来,王翦灭楚后,立即交出军队,解除兵权,告老还乡。
而秦王也不愧为宏图大略之主,继续信任王贲。将军队的主要领导权,交给王贲。
王贲同样不辱使命,率领帝国军队,先后灭了魏、燕、代、齐四国。
在灭这四国的战役中,王离同样也在军中,参与了整个过程,继承和学习了军旅战阵的丰富经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止匈奴南下,以蒙恬为主将,王离为副将,北筑长城,带三十万精锐帝国军常年驻守北境。
后来,因公子扶苏劝谏,触怒始皇,同时,始皇也是想增长一些公子扶苏的军事经验,将扶苏派到北境的上地,统领这支长城军。
再后来,就是沙丘之变,始皇的遗诏被赵高和胡亥篡改,并矫诏赐死公子扶苏、蒙恬。
当时王离正在军中,不了解朝廷发生了什么事情,直到闻知始皇驾崩,胡亥继位,王离才从中看出端倪来。
虽然朝廷命王离接替了蒙恬的上将军之位,统领帝国最精锐的长城军,但,王离的心中一直忐忑不安。
不安的原因,正在于秦二世和赵高。
王离一家,为帝国出生入死,南征北战,打下一片大好河山,某种程度上,是由于秦始皇的知人善任。
虽然始皇帝用人多疑,但却从不滥杀功臣,在始皇的杀戮名单里,从来就没有有功之臣,也不存在后世一些皇帝所做的那些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不自信之举。
正所谓的君信臣忠,君疑臣死。
一个正常的君王如果信任部下,大臣们就尽忠效力,如果怀疑下属,那大臣就会心里没底,时刻担心什么时候,不小心触碰了那片逆鳞,而使自己的脑袋搬家。
如果遇到一个昏君,那下面大臣的情况就更糟。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不需要你触碰什么逆鳞,也许就是听身边人说一句,或者不需要任何理由,大臣们的吃饭家伙,都可能不保。
而现在的秦二世,明显就是这样的昏君,身边还有一个其他本事没有,只会进谗言残害贤良的宦竖赵高。
这两人的存在,是王离这样的功臣最忌惮的。
更让王离痛心的是蒙恬的身死。
蒙恬和王离,都是秦始皇的重臣。同时,两人都和公子扶苏关系密切,这都是有资格上了二世和赵高必杀名单上的理由。
论家世背景,二人的祖父都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臣,论起蒙、王两家的渊源,蒙恬的祖父蒙骜还对王翦有保荐之恩。
蒙骜早在秦昭王时期就官至上卿,在他退休时,极力推荐王翦接替他的职务,按照蒙骜的战略,继续推进统一中国的军事计划。
秦将李信攻楚失败后,秦始皇起用王翦时,王翦又申请蒙恬的父亲蒙武,为其副将,一起攻打楚国。
结果王翦、蒙武顺利消灭楚国。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是王贲和蒙恬共同率军予以平定。
直到,王离作为蒙恬的副将,镇守北境。
可以说,王、蒙两家在秦帝国有着无法割断的渊源,又有着比常人更密切的联系。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与王离有着千丝万缕渊源的蒙恬,一个三代忠心耿耿战功显赫的家族,一个对秦帝国绝无二心忠臣良将,却无故被秦二世和赵高杀死。
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除了平定嫪毒叛乱,没有擅杀一位将军。在王离心里,这已经不是秦始皇那个明法度,讲忠信,论功行赏,公平开明的秦帝国了。
在身为武城侯的王离这样的功臣看来,这是秦二世诛杀功臣的开始。连蒙恬这样功劳卓着的忠臣都能杀,还有什么人不能杀。
这只是一个开端,秦二世不会喜欢这些德高望重,见多识广的老家伙。身无分寸之功、毫无治国之策的赵高,也不会喜欢他们这些叱吒风云的老臣。
所以,蒙恬被杀,王离不仅是兔死狐悲,而且心中充满了大难临头的恐慌和死之将至的绝望。
因此,从率军离开上郡的那时起,王离就一直在盘算自己的退路。
是迅雷不及掩耳地消灭叛军,然后回到秦廷莫名其妙地被杀,还是利用这次难得的将兵在外的机会,为自己谋一条生路?
但是,让王离立刻选择倒向义军,向秦帝国的朝廷开战,王离一时下不了决心,也看不见前途。
所以,王离离开上郡后,东渡黄河到达井陉,便按兵不动,观察事态变化,反复斟酌出路。
井陉这个地方,是一个适合驻军犹豫的好地方。它是面对朝廷和义军,两面都能进可攻退可守的险要之处。
如果义军来攻,井陉可以背依群山,居高临下,取得地利优势。
如果秦帝国的朝廷来攻,王离翻过身来便是广阔的冀中大平原,回旋余地相当大。
王离在这里驻扎了十一个月,一直在观察,在斟酌,在判断。
但是章邯的不断胜利,加上秦二世的不断催促,使王离感到,如果始终消极不前,担心朝廷解除他的兵权,于是,王离率军离开井陉,下山攻占信都,随即将赵王歇包围在巨鹿。
将近五个月,王离对巨鹿围而不打,困而不死,始终不向钜鹿城发动致命的一击。
然而,就在王离包围钜鹿围而不打的时候,秦帝国的朝廷又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促使王离下了最后的决心。
本书写到这里,逐渐进入到很多历史谜团和争议之处,欢迎读者朋友们发表观点,为此,作者建了一个QQ交流群949901369,随时恭候大家,一起参与讨论,当然,也可以搬个板凳只听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