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良家族的玛丽公主,长得并不丑,而且作为一个公主,丑与美其实并不重要。
公主永远不愁嫁。
问题是嫁给谁对国家最有利。
奥尔良家族认定了周成功,不是因为周成功是希腊国王。历史上,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娶了玛丽公主,现在利奥波德依然成为了比利时国王,也向法国寻求联姻,可惜奥尔良王朝不同意。连比利时国王都不同意,当然不可能看重周成功身上的希腊国王身份了。事实上,如果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对比利时有意的话,他甚至可以派他的儿子去做比利时国王,在邀请利奥波德之前,比利时政府先邀请过路易菲利普的次子内缪尔公爵出任首任比利时国王。
但法国国王担心引起不必要的外交麻烦,拒绝了这个邀请。因为英国肯定不愿意接受法国王室同时担任比利时王室的,现在的法国,已经不是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路易十四可以为他的孙子担任西班牙国王,跟整个欧洲打一仗,现在的法国没有这个实力了。
不是法国太弱,而是英国太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现在的法国依然是欧洲第二强国,可惜距离英国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加大了。
但法国人的雄心壮志并没有失去,路易菲利普是一个传统贵族,虽然他支持过大革命,可他依然是一个传统君主。他依然无法忘记法国曾经享有的荣耀和所站立的高度。他不是拿破仑那个不顾一切的强人,他懂得进退,知道利益永远只有稳定的拿在手里,才是自己的利益。
所以路易上台之后,一直小心翼翼的维护者自己的权力,为了亲民,他努力塑造一种中产阶级的形象,他不允许自己的王后佩戴珠宝,他自己像普通人一样经常打伞出门,每次出现在阳台上,都会向民众鞠躬。
能够约束自己的人,要么真的是一个无欲无求的人,要么心中就一定有某种能够让自己克制的渴望。
霸权,这就是每一个法国君主最渴望得到的东西。路易也一样,1830到1832连续三年,路易推动法国介入阿尔及尔其他沿海地区内部政治事务,终于成功让阿尔及利亚地区,脱离了奥斯曼帝国。
但菲利普虽然扩张,但却一直小心的避开英国的利益范围。阿尔及利亚位于地中海,是法国的传统势力范围,他并不打算进入大西洋挑战英国的霸权。
不是不想,而是无力。就连在地中海的扩张,也已经引起了英国的警惕,英国人对此提出了异议,反对英国吞并阿尔及利亚。可是法国已经为了哪里,花费了三年的心血,法国国王不想放弃。而且他还打算进入大西洋,继续扩展塞内加尔殖民地。因为法国探险队通过塞内加尔河已经深入马里,建立了数个黄金殖民地。随着欧洲势力深入马里,这些年他们分别在附近地区发现了多个黄金产区,这让欧洲对这一带的黄金产量评估进一步提高。
法国开拓塞内加尔的利益,最大的障碍就是大西洋的霸主英国。
而目前在世界上,唯一能跟英国进行全面对抗的,就只有中国。所以法国希望通过跟中国皇子联姻,跟中国结成更紧密的政治同盟,借助中国的力量遏制英国,开辟利益。
所以周成功的中国皇子身份,在法国看来,比比利时、希腊更重要。当然希腊的地理位置也是法国看重的,黑海铁路让黑海变得日益重要,奥地利从中得到了最大的利益,这几年奥地利的国力增长极快,让法国压力很大。因为奥地利是唯一有能力威胁法国欧洲第二强国地位的国家。
而过去跟奥斯曼帝国的贸易,全都掌握在法国手里,法国不可能不想恢复这种优势。
最大的障碍,来自英国,以及英国在欧洲组建的反法体系。
欧洲是一个战争从不停息的地区,这里的人对战争习以为常,按照拿破仑战争那种消耗,把法国换成中国,老百姓早就揭竿而起了。可法国在动荡中依然频繁对外用兵,在阿尔及利亚的扩张,只是小行动,在比利时进行的战争才是大动作。
1830年8月,荷兰联合王国南部因不满荷兰国王统治,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等各种原因爆发了革命,宣布建立独立的比利时王国,邀请萨克森地区的利奥波德亲王成为比利时国王。在之前,他们希望法国奥尔良王朝的次子担任比利时国王,但奥尔良家族拒绝了。
比利时宣布独立,荷兰国王拒不承认,荷兰军队立刻采取行动。法国先后派出6万法军帮助比利时作战,荷兰军队投入约5万人。在起义军和法军的联合努力下,经过一系列战斗,1831年7月14日比利时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独立的君主立宪体制初步建立了起来。
1831年8月2日,荷兰国王威廉一世不甘失败,委派其子指挥约26000陆军突然攻进比利时,荷兰军队一开始接连攻下数个重镇。但随着热拉尔伯爵埃蒂安·莫里斯指挥的法**队7万人展开反攻,荷兰方面被迫终止攻势。这场冲突从8月2日持续至12日,又被称为“十日战役”。
法国拒绝比利时王位,却又帮助比利时对抗荷兰,这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情,而一切的根源就是为了对抗英国打造的反法体系。
其实换做周琅来操作的话,他绝不会帮助比利时,他宁可荷兰人更强大一些。荷兰是一个商业国家,金融业、航运业和贸易是他们的经济支柱,比利时日益强大的制造工业,对荷兰是一个补充。这样的荷兰,跟英国的产业形态极为相似,如果荷兰的金融、商业力量跟比利时的工业力量结合起来,荷兰确实是一个强国,综合实力甚至比普鲁士更加强大。
当然作为邻国,荷兰削弱一些对法国有利,可问题是对法国的竞争对手英国更加有利。因为从总体情况来看,荷兰更应该是英国的竞争者,而不是法国的。
荷兰的金融业,航运业,贸易,殖民地,这些都是跟英国的竞争元素,而不是法国。历史上英国人通过四次英荷战争才打败了荷兰,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就是因为法国的入侵,才迫使海上实力强,陆地实力弱的荷兰炸毁了拦海大坝,淹没了整个国土,从此元气大伤,失去了跟英国进行海上争夺的潜力。
假如按照周琅的策略,法国应该往陆地上发展,扶持荷兰对抗海上势力英国,因为失去了对手的英国,才是法国的对手,有荷兰制衡的英国,其实根本就没有跟法国对抗的资格,打击荷兰其实是为英国排挤掉了一个最大的竞争对手。
但这一次奥尔良王朝依然选择打击荷兰,这不得不说法国政治策略的短视了。
因为法国认为荷兰王国存在的本身,就是为了制衡法国的。荷兰原本是一个商业共和国,拿破仑战争中,荷兰才成为王国,拿破仑派他弟弟路易波拿巴去做了荷兰国王。当时的比利时,则是哈布斯堡家族领地,归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统治,被称为奥属尼德兰。拿破仑战争中,这里被法国直接并入法国。
拿破仑战争失败之后,奥属尼德兰在维也纳会议上,被划给新建立的荷兰联合王国,荷兰跟比利时联合起来,人口达到四百万,工商业发达,被认为是可以制衡法国的一个强国。
荷兰合并比利时,是得到普鲁士、英国和俄国支持的,奥地利是反对的,因为切割了他的发达属地。但针对法国,建立这个国家,还不如说是普鲁士为了断绝奥地利帝国跟北德意志的联系,俄国为了削弱奥地利帝国,才扶持的荷兰王国。或许刚开始大家还有防止法国东山再起的念头,但之后法国政局持续动荡,事实上荷兰联合王国的意义大打折扣。
可是法国人依然将荷兰联合王国看作是限制自己的一个政治棋子,荷兰也这么对自己进行定位。
比利时宣布脱离荷兰之后,法国支持比利时,荷兰知道自己已无力控制这场有法国支持的起义,于是,荷兰国王威廉一世,第一时间向列强求援,在求援信中说道,比利时从荷兰分离出去,不仅是关系到荷兰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欧洲均势的问题,关系到维护维也纳体系的问题。
此时欧洲列强的反应各不相同,俄国主张帮助荷兰镇压比利时的革命,恢复荷兰在比利时的统治。奥地利帝国,忙于镇压意大利革命,一时也无暇顾及,也没有兴趣去干涉,因为失去了奥属尼德兰(比利时)之后,奥地利就已经失去了莱茵河流域的话语权,他们现在是一个多瑙河国家。
法国则支持比利时独立,法国觉得比利时一旦独立,对法国来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这意味着围堵法国而建立的维也纳体系,开始出现松动。所以法国大力支持比利时独立。
法国还威胁普鲁士,如果普鲁士干涉比利时的革命,法国将不惜一战,在法国的武力威胁下,普鲁士保持沉默。
此时英国人展现出了远高于法国的外交水平,转而支持比利时的独立,因为英国人已经发现,法国已经不具备跟英国争夺欧洲霸权的实力,反倒是俄国和奥地利开始让人担忧。荷兰联合比利时后,对英国的世界商业竞争,让英国损失不小。
比利时的独立,可以达到削弱荷兰国力的目的。同时,英国支持比利时独立,英国在比利时的影响力就会扩大,法国在比利时的影响力就会减小。通过比利时独立这个微不足道的事情,拆散针对法国的维也纳体系,还可以换取法国的信任,拉拢法国对抗俄国。但是,英国需要的是比利时在独立后,成为一个中立国。而不是被法国吞并,或者成为法国的附庸国。
于是当比利时宣布独立,荷兰请求各国干涉之后,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先是建议干涉,得不到回应之后,又建议在比利时独立后,由荷兰国王威廉一世兼任比利时国王。这个提议遭到了英法两国的共同反对。比利时国民议会,则希望把比利时王位交给法国国王的儿子担任,这遭到英国的强烈反对,英国甚至警告法国,如果法国不放弃比利时的王位,英国不惜用战争。
就是在英国的战争威胁下,法国国王才宣布放弃法国出兵近十万,大力支持的比利时的王位。
法国人能安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