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十二日。
参加完御门听政。
小皇帝朱允熥并没有直接去乾清宫处理政务,反而是去了御花园。
把随侍的太监都赶到了远处。
防止他们不理解。
以为皇帝发神经。
等他们走了,小皇帝一个人,慢跑了半个小时,出了一身的细汗。
跑完之后。
小皇帝有种心肺都跳出来的感觉,又做了几分钟的恢复动作,这才停下。
现在他才十五岁,可得把自己的身体养护好了,若是落得英年早逝的下场,那不是白穿越了吗。
这段时间!
小皇帝暂时坐稳皇帝宝座之后,为了自己的安危着想,不想重蹈覆辙,落得跟明朝后期皇帝们一样的下场。
不是落水,就是吃药吃死!
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小皇帝直接就让大太监曹忠带领东厂太监,配合锦衣卫副都指挥使魏贤,清查宫里的所有太监和宫女。
实际上,在他上位的时候,皇宫上上下下,已经清理了一边。
像是一些出自朱元璋掠夺张士诚,陈友谅,北元皇宫,边疆异族,造反叛军之后的太监宫女,都已经被大太监曹忠给送去朱元璋的陵墓,去看守了。
这里面肯定有太监,宫女很老实,对朱家皇族也不反感,是忠诚的。
可是!
事关生死,朱允熥绝不会心慈手软,宁可杀错一千,不可放过一人!
不过,小皇帝也没有亏待他们,不论是被发配出去的太监,还是宫女。
他们如果不想一辈子守陵,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力。
宫女想嫁人。
小皇帝可以给她们准备一大笔嫁妆,甚至赐予她们类似于低级的诰命夫人之类的官职,不但以后可以每月可以从朝廷领一笔俸禄,也不用担心夫家敢欺负她们。
这笔俸禄其实并不多,就算是一万个宫女,也比不上一个藩王每年的俸禄。
太监想回家。
这个有点难度,一般当了太监之后,除非快要死了,想落叶归根,是没有太监想回老家的。
如果他们真的想,朱允熥也会同意,会赏赐他们几十亩土地,这辈子也不用再为衣食忧愁。
那些想留在皇陵给老皇帝守墓的,朱允熥也统统加了两倍的俸禄,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品的发放,也都是按照两倍实发。
……
对于这次清查皇宫,主要是考虑到明朝皇宫经常被渗透。
甚至曾经出过皇子在东宫被人偷袭的事情发生。
这件事情!
除了说明幕后黑手神通广大之外,也有皇宫守卫被人收买的缘故。
这一点上,负责保护皇宫安全的锦衣卫和禁军,必须要负全责。
特别是明朝中后期,锦衣卫,禁军频频出现被朝中大臣收买的情况。
他们被渗透的太严重了。
最厉害的时候,就连锦衣卫都指挥使,禁军将领,都被文臣收买了!
想到这里,小皇帝岂能不担心?
……
这一点上,清朝的宫禁制度,就做的非常好,显然清朝汲取了明朝皇室的教训。
他们直接从上直卫里面挑选心腹,担任侍卫,同时任命多位侍卫大臣,内外分治,各自分管一片,互不统属。
整个皇宫接近皇帝的要害部位,全都是由内务府选出的侍卫,由六个领侍卫内大臣统领,分成两班宿卫,规矩森严。
挑选太监和宫女,同样实行严格的挑选条件。
就连宫里的妃嫔,都不能擅自带自己的家奴伺候,连跟家人见面,或者互赠礼物,都要得到皇帝的准许。
严格到皇帝需要妃子侍寝,都只能睡在皇帝自己的寝宫。皇帝爽完之后,再赶紧裹上被子,把妃子送回她们自己住的地方,防止皇帝睡觉,被妃子刺杀!
至于让明朝皇帝频频头疼,束手无策的太医院,更是让清朝皇帝用种种严格的规章制度,例如:禁止他们私下与外臣结交,不得私自给人治病,病人给的红包也不能收,看不好病就得处分等等规定,给管理的老老实实!
因此,清朝前中期,皇帝几乎没有一个像明朝皇帝一样莫名死亡,也很少发生以太监,宫女,后宫妃嫔为主的宫廷政变。
……
这次后宫清查,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对于朝堂的影响,反而不大。
“陛下,东宫印刷厂的第一版大明皇家报纸,已经准备好了。”
大太监曹忠手里拿了一叠报纸,足足有八张!
“让我看看!”
朱允熥喜出望外,等着这么久,这报纸可算是出来了。
现在的时间点,正式的大明邸报,并不存在。
即便日后朝廷发行了,也肯定在朝廷衙门,以及一些有了功名的读书人手里流传。
跟小皇帝现在搞得这个大明皇家报纸,面向全天下的大明子民,意义是不一样的。
看了看报纸,纸的质量差了一点,油墨倒是还行,有点味道,但是可以忍受。
最主要的是,这东西可以批量印刷,很快就能在大明流行。
不过。
即便如今是明朝了,造纸术和印刷术都已经发明了数百年以上。
但纸的价格,依然居高不下!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电视剧里,一些家里穷的书生,都喜欢去寺庙道观里,抄写佛经,道经的缘故。不但可以赚钱,还能免费练字。
但跟报纸的成本相比,小皇帝更加关心报纸上面印刷的内容。
第一版报纸总共八页。
跟现代的报纸,正反两面,都有字不太一样。这报纸就是消耗品,纸的质量差了点。因此,只在正面印了内容。
反面还是干净的。
一些贫苦人家的孩子,或者生活不如意的书生,可以低价购买几份报纸,用反面练字,这也算是小皇帝特意给他们的福利。
第一页写的,正是关于小皇帝朱允熥登基的事情。
都是正面描写!
总结起来,就是小皇帝在先皇与太子薨逝,国家危难之际,以优秀的道德和孝心,以及出众才华,被群臣拥戴,将卒归心,万众敬仰,以先皇嫡孙的正统身份,光明正大的登基称帝。
总之,就是吹小皇帝的牛笔,除了几句引用的赞美之言,通篇都是大白话。
老百姓又没有读过书,那里听得懂之乎者也啊。
就连小皇帝这种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有时候都看不懂古文!
这份报纸必须接地气!
实际上,这篇文章写之前,曹忠就已经拿过来,给小皇帝御览了。
因为小皇帝非常担心这群读书人反装忠。
出现类似:士诚,小人也,或者朱棣用了“永乐”逆贼年号的事情发生。
朱允熥同意之前,特意请了所有的内阁成员,都看了一遍,并且让他们挑出这篇文章的错误,事后也让他们都签字画押,证明这篇文章没有问题,小皇帝才彻底放心的。
剩下的篇幅,讲的都是朝廷最近的政策,尤其是小皇帝登基,普天同庆,特意把一些苛捐杂税削减了一部分。
先让老百姓高兴高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