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褒氏因佐理大禹治水之功,被分封到今天汉中市以北,建立了诸侯王国。当然这是表功之语,实际上禹的儿子们都被分封了,所以有褒氏真正被封的原因是因为他是禹的儿子。
褒国享国时间悠久,历经夏、商、周三朝,到东周初期亡国,延续长达一千数百年之久。此期间,尤其是西周时,褒国雄居秦岭以南,为“南国领袖”。从城固、洋县出土的大批商代青铜器及其冶炼窑可以看出,褒国在冶炼、农业等方面,其生产技术水平不亚于关中及中原等殷商周政权中心区域。在《诗经》中,称这块地方为“南山”、“周南”。这里土田肥美,气候温和,物产丰饶,是梁州之域最为膏腴的地区。
周武王伐纣时,南国诸侯褒、蜀、巴、庸等均参与伐纣之师。只是褒国未列入牧野八师之列,但周王室记得褒国的功劳。
为此,西周建立后,褒国与周室联系紧密,与周王有姻亲关系,自太姒至于褒姒,可谓世婚,得到周王室强大支持。每遇周王举行重大活动,褒国君都要亲赴,被周室列为“友邦冢君”,接待规格高于他国。褒人的文化、风俗也受周人影响很大,并与周文化相互影响,不断发展提高。
从夏后至西周,褒人一直平静地生活在秦巴谷地、汉水两岸。虽为南国领袖,但很少发动对邻国的战争。
但到周幽王时,褒人生活被打乱,褒国的末代国君叫褒,亦是周幽王的大夫,因耿直直谏,得罪了昏庸的周幽王,被囚入牢狱。同时周幽王余怒未息,准备派王师讨伐褒国。
褒国太后褒为免祸,派其子洪德将其父褒国美女褒姒献于周幽王,周幽王被褒姒的非凡美丽所倾倒,百般宠爱。高兴之余,赦免了褒的罪现,官复原职。
后来,褒姒为周幽王生下儿子姬伯服。褒姒生下儿子姬伯服后,周幽王对她更加宠爱。
冬,大震电。
太史伯阳因周幽王太过宠幸褒姒,认为祸患已经形成,谁也无法改变,西周必会灭亡。
bc777年,周幽王四年,秦人伐西戎。
夏六月,陨霜,这似乎又是不祥之兆。
bc776年,周幽王五年,周幽王欲废嫡立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准备立宠妃褒姒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为太子,且意图加害太子姬宜臼,宜臼匆忙逃往外公申侯的西申国,致使申后的父亲申侯大为愤怒。
周幽王违反周礼的行为,引起了众多元老重臣的不满,以皇父为首向幽王劝谏,引起了幽王的不满,而皇父把持朝政、横行不法的名声,也早就传到了幽王的耳中,幽王看清了皇父此人的狡猾,决定给当初被皇父诟陷的尹吉甫平反,幽王做了一个金头进行了厚葬,葬于房县青峰山。而尹吉甫的亲人,才敢前来拜祭,并在房县东面做了十二座疑冢,以防被盗墓。
这是个强烈的信号,皇父见势不妙,以建新都向(古称原,为夏朝都城之一,河南焦作济源市)的名义,带着众多不满幽王做法的元老重臣,离开宗周,这对周王朝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但幽王并不以为意,反倒认为少了老臣们的聒噪,更加自由自在。
皇父尽管把持朝政,欺压百姓,但很有才能,而周幽王在皇父隐退之后,正式废申后和太子宜臼,重用奸诈乖巧、善于谄媚的虢石父为卿士,主持政事,为人奸佞乖巧,善于奉承,贪图财利,较皇父的做法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周幽王却很重用他,引起国人怨恨。
bc775年,周幽王六年,幽王命伯士帅师伐六济之戎,王师战败。
西戎趁机灭盖国。
冬十月初一(辛卯日),发生日食。这又是一个不祥之兆。
《诗经小雅》中的《十月之交》: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惨莫惩?
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子内史,蹶维趣马,禹维师氏。妻煽方处。
抑此皇父,岂曰不时?胡为我作,不即我谋?彻我墙屋,田卒氵于莱。曰予不戕,礼则然矣。
皇父孔圣,作都于向。择三有事,侯多藏。不遗一老,俾守我王。择有车马,以居徂向。
黾勉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嚣嚣。下民之孽,匪降自天。沓背憎,职竞由人。
悠悠我里,亦孔之。四方有羡,我独居忧。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天命不彻,我不敢效我友自逸。
译文:
九月底来十月初,十月初一辛卯日。天上日食忽发生,这真是件大丑事。月亮昏暗无颜色,太阳惨淡光芒失。如今天下众黎民,非常哀痛难抑制。
日食月食示凶兆,运行常规不遵照。全因天下没善政,空有贤才用不了。平时月食也曾有,习以为常心不扰。现在日食又出现,叹息此事为凶耗。
雷电轰鸣又闪亮,天不安来地不宁。江河条条如沸腾,山峰座座尽坍崩。高岸竟然成深谷,深谷却又变高峰。可叹当世执政者,不修善政止灾凶。
皇父显要为卿士,番氏官职是司徒。冢宰之职家伯掌,仲允御前做膳夫。内史子管人事,蹶氏身居趣马职。氏掌教官师氏,美妻惑王势正炽。
叹息一声这皇父,难道真不识时务?为何调我去服役,事先一点不告诉?拆我墙来毁我屋,田被水淹终荒芜。还说“不是我残暴,礼法如此不合糊”。
皇父实在很圣明,远建向都避灾殃。选择亲信作三卿,真是富豪多珍藏。不愿留下一老臣,让他守卫我君王。有车马人被挑走,迁往新居地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