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后顾之忧的两个警卫团更能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特种作战方面。
而宋升的一团就被派到了沈阳,负责在沈阳城中制造混乱,里应外合。
而小南京的特种警卫二团,则化整为零,秘密奔向长春,执行陈轩交给他们的任务。
将沈阳地下党负责人带到特工人员居住的地方后,他马上告知了日本人准备逃跑的情报。
“现在沈阳火车站已经挤满了要逃命的日本人,我们的人还在那里看到了好几个关东军司令部的参谋还有大量的文件等物品,所以我猜测,吉本贞一这是想要逃跑!”
“想要逃?不能让他这么容易的就逃掉。”
宋升斟酌了一会,果断说道:“你马上将这件事向上报告。”
“好,我知道了。宋旅长,你这是要干什么去?”
“小鬼子不是要跑吗?”宋升咧嘴一笑,“那就让他们跑不掉不就好了?”
“一营长,二营长,马上命令同志们做好战斗准备。三营长,你带着三营在关东军司令部到火车站的路上负责阻击,同时制造混乱,明白了吗?”
“是,团长。”
地下党负责人又懵逼了——你们区区一个团,就敢去攻打沈阳火车站?
这未免也太胆大了吧?
“宋旅长,你听我说。沈阳火车站的防卫可是非常严密的,而且驻扎着重兵,你们不能冲动啊!”
“同志,不是我们冲动,主要是去的晚了,就什么功劳都捞不到了啊。你是不知道,那帮兔崽子下手有多狠,眨眼睛的功夫,毛都不给你剩下。”
宋升也来不及多说,只是让负责人赶快把沈阳城内的地下党都动员起来,并且通知那些中国人,及时避难。
到时候打起仗来,就算是再小心也有可能造成误伤,这可不是宋升想要见到的。
“好,我知道了,我这就去办。你们也一定要小心啊。”
“放心好了。”
……
一营和二营装扮成中国劳工,抬着沉重的箱子进入了沈阳火车站。
如负责人所说的那样,火车站里面非常混乱,到处都是神色慌张的日本人。
就连负责火车站安全的日本宪兵也是如此,甚至都没检查他们的箱子,挥挥手就让他们过去了。
“把东西抬到大楼里。”
宋升悄悄的下达了命令,两个营的战士们将箱子抬进大楼里,依然没有人太过注意他们。
这些日本人只知道在乎一件事,那就是什么时候能逃离沈阳。
不过他们引起的动静实在太大,一个日军宪兵中尉走了过来。
“箱子里是什么东西?”
宪兵中尉用日语说道。
宋升啊啊的摆着手,装出听不懂日语的样子。
没过一会,这宪兵中尉不耐烦了,一脚踢在了箱子上。
他正要说话的时候,一营长已经从背后靠近,伸手捂住了他的嘴,同时一把锋利的军刺就从背后刺入了他的肺部。
血液涌入肺里,让他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动手!”
宋升一声令下,两个营的战士们纷纷打开箱子,拿出了装上消音器的武器。
不一会的功夫,就将大楼里没有防备的日本人都给消灭掉了。
那些中国人则被他们捆住了手脚,堵住了嘴巴,关在了房间之中。
就在外面的鬼子还在忙碌之时,沈阳火车站客运大楼的窗户都一起被打开,从里面伸出了无数支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下面的日本人。
一个衣着华贵的日本女人无聊的四处走动,无意之间抬起头,看到了那些枪口,不由得大吃一惊,尖叫起来。
“开火!”
宋升果断的下令开火。
小鬼子兴冲冲地涌进车站等着上车呢,哪里能料到迎接他们的是瓢泼弹雨,这个事实让他们接受不了。
许多小鬼子都是瞪着大大的眼睛、嘴巴张的大大的,在满脑子奇怪和疑问中摔倒在地,死的没有一丝痛苦。
这毕竟是战争时期,日军还是训练有素的战斗部队。
混乱和错愕也都是极短时间内的事情,枪声一响,小鬼子哪里会不知道上当了,正从站台外面往车站内涌的小鬼子霎那间就停止了脚步。
一串串惊慌失措的叫喊声从鬼子兵们的嘴里发出。
不过出站口外的鬼子可以后退,进到站台内的小鬼子却万万退不出去了。
那些日本平民很多人都带着大量的行李——这是他们在东三省剥削中国人民得来的钱财,说什么也舍不得放弃。
而在站台上,这些行李堆放的到处都是,虽然让鬼子有了可以掩护的掩体,可是也将他们的火力分割的七零八落。
这些鬼子都是等着上车赶往长春去的,脑子里就没有八路军可能袭占沈阳火车站的概念,也就谈不上什么做战斗准备的事情了,只能做八路军枪口下的亡魂,别无选择。
六挺M2重机枪组成了交叉火力,把沈阳火车站顷刻间变成了屠杀倭寇的屠宰场。
全部装备自动武器的特种作战旅一团,那火力密度、射击速度完全超出了小鬼子的想象。
除了在货运出口没有冲进来的日军外,其他人根本就没有利用八路军机枪、步枪换子弹的空隙逃生的可能。
小鬼子的噩梦还没有结束,一团消灭完了火车站内的小鬼子,就杀出了火车站,开始攻击聚集在车站广场上的小鬼子了。
同时,天空中响起了一阵尖啸声。
几乎所有人都能听出来,这是大口径榴弹炮划破空气时所发出的声音。
八路军攻城了!
这个消息仿佛瘟疫一样,迅速传到了沈阳城内的每一个日本人耳朵中。
而地下党负责人也趁着这个混乱的功夫,不仅派人嘱咐到处袭击落单的日军,从而制造更大的混乱。
“老许,咱们这八路军部队可真厉害,那些小鬼子平日里牛B哄哄的,结果这才几天的功夫,就让他们都见鬼去啦,哈哈哈!”
“那是,这支部队可是从山西一路打到东北来的,没点能耐那能行吗?”
“哎,这苦难的东三省,终于迎来了曙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