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1999年的华仔,确实正处于巅峰状态。
精力、身体、唱功,都足以让他撑起一场,长达两个小时激情四射的演唱会。
虽然在陈默的眼里,限于时代的科技和水平,所以多少显得有些不够震撼。
但是对于当晚到场的观众来说,却无异于是一场视觉盛宴。
看看现场近乎于爆炸的气氛,就足以说明很多东西了。
这样的演唱会,华仔还要连续唱14场。
塔读@ 陈默自然也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筹办自己的工作室,以及《无间道》的前期筹备工作上。 工作室的名字起的很卫来,直接就叫未来部落,孙守忠早就已经完成了相关的注册流程。 目前公司也没有几个人,暂时由老爷子亲自管理。 项目倒是有两个。 一个是月底就要开机的《无间道》,另一个,则是陈默亲自抓的另一部3D动画长片。 当然了,相较于前一个的项目,后面这一个想要步入正轨,还需要一段时间。 不只是人员上的欠缺,同时还有相当大一批的设备器材,也需要购置,这事儿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 而那部已经授权出去的《冰川时代》,陈默倒是没打算交给工作室去做。 他会在自己的空间里完成,无非就是斩头去尾,再把对白原声去掉而已,随便搞几下就完了。 至于怎么把来源给说圆满了,其实也不难,他早就想好了…… 当然了,不管是哪一个项目,很多事情眼下都是卫来在跑,孙守忠和陈默,最多也就是把控一下大方向,具体的事儿,主要还是靠卫来去做。 所以,她也不得不给自己拉起一个班底。 就这样,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开机的日子,也一天天的临近…… 8月28日,农历七月十八。 天气晴,黄道吉日,宜祭祀、求嗣、开光、出行、作梁、修造、动土、起基。 《无间道》也选择在这一天正式开机。 开机,在香江这边就离不开一个规规矩矩的开机仪式。 要摆供桌,放香炉,上乳猪水果一应供品,还要在摄像机上蒙块红布。 倒不是没说法,讲究还是有的,就是拜谢一下摄像机为这一行赏下来的饭碗。 反正香江的从业人员,对于这个还是相当虔诚的。 陈默虽然不是香江人,但也得尊重这边的行业习惯。 入乡随俗嘛,表现得太过于敷衍,也不是好事儿。 但其实整个仪式很简单的,揭开红布,放一串鞭炮,分着吃一点烤乳猪,也就完事儿。 然后,整个剧组大几十口人,就像是被正式启动了似的,开始有序的运转。 万佛寺万佛殿的门口,早就已经清好了场。 各种道具被快速摆好,轨道铺陈完毕,摄像机埋好位置,灯爷和现场录音人员,也各自忙活着手头的工作。 就等着演员进场了。 陈默就和黎耀辉说着自己的要求,他用脚踩了下地面,示意这里是镜头的支撑点。 然后用双手比了个取景器四方框,“从这里开始,让佛阁从这个角度入画,然后左移,走走走,切入神坛,等韩琛跪拜的背影进来了镜头,就随着拉高,然后在他回头时,直接推特写。” 黎耀辉就点着头,表示明白了。 很快,上好妆的演员就出来了,谢亭风饰演的青年刘建明,和一众小弟站成一排。 吕良伟饰演的韩琛,则站在了神坛前面。 麦昭辉也不需要陈默吩咐,直接就喊了声,“先走一遍戏看看怎么样。” 陈默则不动声色的站在了监视器的后面。 导演不需要过问太多拍摄之外的事情,不管是道具、场务、摄影还是其它剧组人员,其实早就有了很明确的分工。 他需要做的,就是告诉每一个部门的负责人,我需要什么样的效果,你去给我完成。 至于怎么完成,那就是各部门负责人的事情了,都是专业的嘛。 这些人很自然的,就会主动的去考虑,如何把工作给具体化和细致化,进而满足导演要求达到的拍摄效果。 如果哪里不对,哪里需要调整,陈默才会逐一指出来,然后大家继续加以改进和完善…… 说回到这场戏的拍摄上。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其实这场戏很简单,基本上算是韩琛一个人的戏份,以吕良伟的演技,真的很好拿捏。 倒不一定非的是《跛豪》里,表现出来的那种霸气和匪气,也不需要《导火线》里,演出来的渣哥那种乖张残暴。 而是需要演出阴险诡诈,心狠手辣的同时,还得展露出霸气外露,心机深沉的笑面虎形象。 这对于塑造了好多个黑道大老的吕良伟来说,演起来不要太轻松。 当然了,还有一点,也是在于这个角色其实很好演。 为什么这样说呢? 就是因为这个角色的个性识别度太高了,只要演员演技过关,给人的感觉,就是演技很好,而且很出彩。 而与之想对应的,那就是黄志诚这个角色了。 这个角色没有鲜明的个性,所以让人很难去塑造,需要演员从无到有的去构建。 这就不是一般的演员,可以随随便便演好的了。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总而言之,在万佛寺这边的戏份,相对来说都比较好拍。 只要抓好几个特写镜头,从微表情和眼神里,拍出来陈默需要的东西,那就足够了。 什么是镜头语言,这个就是了。 一个表情,一个眼神,搭配上背景和色彩,就能很鲜明的表现出一个角色的性格。 说白了,就是把人物形象给立起来了。 所以,韩琛的几句话,表情上富有层次的几次变化,几个小动作配合着眼神,就能立马给观众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青年刘建明同样如此,脸上的咬合肌动两下,眼神到位了,一下子就能把角色的形象给树立起来。 给人的感觉,就是人物角色塑造的很清晰明了,画面看起来很舒服,演员的演技也很自然。 但是放在专业人士的眼里,就很有说道了。 如何去解构导演的镜头语言,如何评价一个演员的演技,构图、色彩、剧情结构等等,那就是艺术鉴赏层面上的东西了…… 几场戏很快就过了。 开机嘛,当然要选择一些简单的戏份来拍了。 要的,就是那个顺风顺水的寓意嘛! 第二天,开始转场。 拍电影就是这样的,肯定不会按照剧情的发展,来一幕幕拍的,而是根据场地场景的需要去安排。 当涉及一个场地的所有戏份拍完了,才可以转换另一个场地,尤其是外景地。 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节省场地租赁费用上的开支。 所以,前期的工作筹备做的越是完善,拍摄的时候,就越能显得有条不紊。 表现在日常拍摄进程上,就是从深水涉鸭寮街老旧唐楼的科宝音响,到亚皆老街的波鞋街,再到屯门的龙鼓滩、柴湾道鲤鱼门公园度假村、干诺道中天桥……大家一路转场,一路奔波,算得上是马不停蹄,行程满满。 但是效果却很让人有些意外。 因为一连好多天下来,几十个人的剧组,竟然运转的越来越是流畅。 这当然不是迅速度过了磨合期的原因,而是在陈默在前期筹备工作上,完成了太多的铺垫,把很多细节都预先考虑到了。 所以,整个剧组一旦开始运转,各部门就像是一个机器的零部件似的,很快就习惯了某种带有节奏感的状态。 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那自然是流畅无比,纵享丝滑…… 这种快,可不是传统香江电影制作上的那种快,毕竟,那种快是以牺牲品质为代价的,说白了,就是为了快而快。 俗称粗制滥造。 但陈默却是在快的同时,做到了对每一个镜头的精凋细琢。 这就很让人有些感慨,以至于对他更加的钦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