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
金銮殿中,朱元章看着面前站立的锦衣卫密探,问道:
“朱允炆此番去往周家庄园,可得到了什么东西?”
锦衣卫密探点了点头道:
“正巧发现,周易正在田地里面忙碌。
周易给殿下讲解了一番,他这些年,究竟在做些什么。”
朱元章点了点头,又问道:
“可还详细?
可有隐瞒的意思?”
锦衣卫密探摇了摇头,和朱元章形容了一下,周易讲述杂交水稻的全过程。
但是也直言,他并没有听懂,至于朱允炆是否听懂理解,锦衣卫密探就不知道了。
朱元章点了点头,至少周易的态度,暂时朱元章还算满意。
其实,这些年来,周易在周家庄园里面,摆弄粮食的事情。
并没能够瞒得住朱元章,周易也从来没有想过瞒着朱元章。
只不过前些天,朱元章的身体不好。
朝堂之上的事情又多,需要杀的人也多。
朱元章无暇关照周易在庄园里面做了什么,有什么成果。
可等到朱元章的病痛痊愈了,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
关心一下臣子们,这些天都在忙些什么。
朱元章在周易处得到的信息,便是这些天周易一直在地里面忙碌。
也正是因为这样,朱元章才让朱允炆去周易的庄园里面,拜访周易,询问有关种植的道理。
如果周易老实交代,和盘托出。
朱元章便想暂时放一放这件事情,去忙其他重要的事情。
但若是周易刻意隐瞒,便是证明这里面有鬼。
朱元章就会加大力度。
把周易所在的庄园,翻一个底朝天不可。
没准,周易这是为了造反,而囤积粮食的呢?
没准,周易的庄园里面,就会有盔甲和龙袍呢?
朱元章坐在龙椅上,叹了一口气。
其实,朱元章也不想再杀人了。
但对于朱明王朝的延续,会产生潜在威胁的人,朱元章是一个也不会放过。
还好,目前看起来,周易还算是真诚。
朱元章想了想,又问道:
“周易这个杂……交,有什么好处。”
锦衣卫密探想了想,回答道:
“按照周易所说,粮食能够增产百分之二十。
若是去年产十斤,那今年,便是十二斤。”
朱元章一愣,疑惑脱口而出:
“什么?”
朱元章是了解地里面粮食产量的。
若是真的能够多出两成的粮食,那大江南北,黄河两岸。
将会增产多少粮食,能让多少吃不饱饭的百姓,能够吃上一口饭!
朱元章不禁感叹:
“增产两成,这么多!”
紧接着又似乎想到了什么,轻叹一口气,说了句“可惜”。
南京城西,周家庄园内。
听到周易说近些年“杂交”所取得的成就。
朱允炆和黄子澄等人也是一脸震惊。
居然能够增产如此之多!
周易心中,却是有些不以为意。
虽然嘴上说的是增产了百分之二十。
是在明朝初年,仅仅只有大约三百多斤的亩产量下的增长。
将三百多斤的亩产,变成了三百六十斤左右的亩产。
虽说增长率已经不算低了,但增量也只有六十斤左右。
按照周易手中对水稻种子的实际掌握来看。
周易手中的水稻种子,已经有很多品种能够达到亩产六七百斤。
虽然周易实际掌握的,比想朱允炆和朱元章说的,要多得多。
周易也知道,在未来,杂交水稻,亩产量最高的时候。
甚至能够达到三千斤左右的亩产量。
几乎是现在口中汇报的亩产量十倍!
是现在掌握的最高产量五倍!
周易知道,达到亩产量三千斤的目标,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
别说周易并不掌握十分前沿的杂交水稻技术。
就算是掌握了如此前沿的杂交水稻技术。
也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水稻产量提升这件事情上。
周易在穿越之前,经常听到一句话,用来形容末世:
邻居屯粮我屯枪,邻居就是我粮仓!
这句话虽然是被用来形容末世。
但是在大明朝这样的环境下,也依然一样。
广积粮的前提是高筑墙。
周易还没有自己的城墙,对粮食的积攒,也不会太多。
朱允炆看着周易,迟疑道:
“优良育种,提高产量,这是对天下苍生都有好处的事情。
不知周先生这个育种的技术……”
周易看着朱允炆,心中有些不屑。
朱允炆这分明是想从周易口中要去育种技术,但却只是拿着“天下苍生”这种道德上的高帽子。
来忽悠周易,而不是真金白银的掏出一些奖励。
若是交给了朱允炆,按照朱允炆目前的意思。
什么也不想付出,便拿走周易的育种技术。
其实如果只是拿走了育种技术,能够传播给大明的百姓。
周易吃个亏,倒也还算勉强能够接受。
但现在的情况,完全不是这样的。
朱允炆从周易处免费拿走了技术。
首先会献给朱元章。
这件事情,便和周易无关,完全是朱允炆的功劳。
其次,按照当今朝堂群臣的能力。
周易也实在是想不到,除了他周易本人外。
还有谁真正有能力、也有动力。
把优良育种的技术,提供给黎民百姓,而非地方豪族。
周易当然不会如此将育种技术交给朱允炆。
周易微笑着道:
“微臣正想着,等一个机会,向当今圣上当面禀告。
不知殿下可有意帮我在圣上面前,提及此事?”
周易这句话,虽然是答应将育种的技术交给老朱家。
但和方才朱允炆说的话完全不同。
周易想亲自面见朱元章,按照周易在穿越之前的说法。
就叫做少了中间商赚“功劳”。
朱允炆默然良久,看着黄子澄,期望黄子澄能够给他出个主意。
可惜,黄子澄也并没有点子。
也只能用“天下苍生”来劝周易把“育种技术”交给朱允炆。
周易看这两人纠缠不清。
倒也有主意,委婉的表达了一下,把技术交给朱允炆和黄子澄这些外行。
再传递到朱元章那里,因为朱允炆和黄子澄对这技术的了解太少,容易出问题。
朱允炆听着周易的话外之音,也只能红着脸认同。
答应到朱元章处,说明周易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