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两位老人带着孩子来捧场,忙活一阵后赵淑芬带着他们回了家里。
刚好家里有季书雨做的布丁和小蛋糕,拿出来招待客人正合适。
季书雨的小点心获得了小陆陆和郭玉莲的一致好评。
“姐姐,太好吃了,这是什么东西呀?”萧陆吃的见牙不见眼,小嘴巴不停的咕哝着。
“这个叫布丁,是和果冻一样的东西,陆陆慢点吃,要小口小口吃,不要噎到。”
萧建邦看着老伴吃完一个去拿第二个的手,连忙将郭玉莲的手拉了回来。
“吃一个就好了,你有糖尿病不能吃太甜的。”
郭玉莲糖尿病很多年了,偏又爱吃甜的,每次看到老伴想吃又没办法吃的样子,萧建邦也很心疼。
但医生说了,她不能吃糖分多的东西,今天也是看她很久没吃了,才让她尝一个。
“没事的,爷爷,我这个橘子小蛋糕是用木糖醇做的,一点糖都不含的,奶奶可以放心吃,而且木糖醇放的也不多,主要是借助橘子原来的酸甜味道提味的。”
郭玉莲都没仔细听到底如何做的,只听见她能吃,能吃就好,她又吃了一个。
吃了两个也不再伸手拿了,虽然很好吃,她老太婆也不太好意思吃太多。
看着小重孙吃着布丁又拿着蛋糕,郭玉莲表示很羡慕。
萧建邦听到季书玉的介绍感觉很神奇,没听说木糖醇还可以做蛋糕呢,小丫头会的可真多。
晚上赵淑芬和季书雨又留三口人吃饭萧建邦本来没想留下吃饭,看到妻子和萧陆非常期待的样子,只得同意。
季书雨晚上自告奋勇的下厨做了四个菜。
有小孩子爱吃的蛋黄焗南瓜、蔬菜饭团。
又做了番茄巴沙鱼,没有放糖全靠番茄的味道提鲜。
还有一道蟹黄豆腐煲,软烂入味正适合老人吃。
随便出手四道菜,把萧家老少三人收服了。
两位老人惊叹于季书雨的手艺,更感动她的用心。
萧陆更不用说了,缠着太爷爷想和仙女姐姐住,家都不想回了。
萧建邦和老伴好说歹说才带他回了家。
回家之后郭玉莲还在回味今天吃的小蛋糕。
“建邦,我觉得我好久没吃过这么好吃的蛋糕了,外面买的我能吃的都不好吃,好吃的我都没吃过。”
萧建邦躺在床上听见老伴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
郭玉莲年轻的时候嘴最挑,但是结婚以后一点怨言都没有跟自己在部队随军,那些年条件很苦。
只有蔬菜米面管够,驻地离最近的村庄也要好远的距离,更别提村上也没什么好东西卖。
后来他军衔越来越高,也慢慢调回首都,好不容易有好日子过了。
老伴还得了这个病,他觉得这辈子上对得起肩上的军章下对得起教养的孩子,唯一对不起的就是郭玉莲。
“没事,以后你多邀请书雨来家里玩,拜托她教教李婶如何做那些好吃的。”
“那多不好意思,书雨每天上学那么忙,还要做卤货。”
“你说那么点个小丫头怎么会那么多呢,真优秀,就是咱们陆陆太小了,不然这么优秀的女娃娃娶回家来多好。”
“那你没事就多带着陆陆去书雨那玩儿,我看陆陆喜欢书雨也喜欢的紧。”
“好,哪天让李婶做点好的,招待他们一家三口过来吃饭,上次的事咱们一直没有正式谢过人家呢。”
“都听你的,不早了,睡吧。”萧建邦给妻子掖了掖被角。
白骥过隙,时间如流水。
季书雨15岁的时候富国胜和王桂蓝结了婚。
转年他们就搬到了江城生活,富裕饭店被季洪国自己承包下来。
这些年饭店生意越做越好,父母也越来越恩爱。
季洪国站稳了脚跟以后,也帮哥哥季爱国开了一个养牛场。
赵淑芬的手艺活本就精细加上季书雨这个“后来人”的眼光,慢慢的成衣店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季洪国见不得妻子这么累,死活不让她继续干了。
赵淑芬拗不过丈夫,只能作罢,安心回家照顾女儿起居。
再后来,富裕饭店的名头越来越响亮,一家人也从富裕镇搬去了江城。
季洪国在江城开了最大的饭店,每天忙的脚不沾地。
他现在早就不上厨了,这么大的老板管理好几家店都忙不过来,全靠重金招来的大师傅上灶。
季书雨的卤味后来也越做越大,不少外地人慕名而来,最后季书雨采用了加盟模式,现在全国也有四五十家分店了。
卤味店总店设在江城,交给舅舅舅妈打理。姥姥姥爷也跟着搬来了但是谁也不跟非要自己住。
因为深知“拆”这个字的力度,看着江城一点点发展壮大,季书雨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着爸妈去买地买房子。
每次她选的地和房子,不是会拆迁就是被政府规划到项目用地里。
父母也慢慢接受了女儿这种“超能力”,她说买哪里就买哪里。
当然,一路顺风顺水也离不开萧家的帮衬。
原来萧建邦原是北部军区师长,怀念老家的风土人情,退休以后带着老伴和重孙子来到老家养老。
因着季书雨救过萧陆的命,这些年季家和萧家的关系就没断过,常来常往。
萧建邦和老伴郭玉莲对季书雨最初只是感激之情,随着慢慢相处,真正把她当成了一家人。
这些年季书雨在郭玉莲和萧陆身上充分发挥了自己喂养员的职责,谁不喜欢自己做的食物被吃光光呢。
每天的日常就是做好吃的投喂一老一小。
萧陆这个可以说是被季书雨喂胖的胖小子,季书雨搬来江城后,他寒暑假都会从富裕镇过来。
值得一提的是,萧凯锐每回来看望爷爷奶奶一次,季书雨总能发现他比上次回来更帅一分。
对萧凯锐是什么心思,季书雨从来没深想过。
这些年也就见了三回吧,上次见面的时候还是高一寒假。
听说他现在在刑警队,想必工作也很辛苦。
想想也两年没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