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一望无际的田野,杨荣又问道。
“这里有多少田亩?”
“多少田亩?嗯......”刘斌算了算,他也不知道有多少田亩啊。
“我们家在这里有600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田亩有200平方公里,还有200平方公里的牧场,种的都是牧草,用来饲养牛羊,剩下200全是山林。
“这200平方公里的田地,又分成了几个地块,有种大豆的,有种小麦的,有种玉米的,还有土豆红薯那些块茎......这里每年只能种一季粮食,所以只能几块地轮换着种。”
姚广孝没听明白,“大明有亩有倾,这平方公里又是什么名目?”
“公里是长度单位,一公里大概就是大明的二里地,横竖二里长宽,就是一平方公里,其实200平方公里也没多大,大概就是30里长,27里宽。”刘斌解释道。
众人一阵无语,你特么这还叫没多大?
小太监樊忠在旁边听的羡慕不已,他家要是有任多地该多好啊,这样自己当初也不会被爹娘卖去当太监了......
金幼孜忍不住酸熘熘地说道。
“霄国公可知大明一个县城有多大?一般的小县县城也就二里长宽,城外再附郭五里已算繁华,城郭连营十几里,也就如此而已。
“霄国公的这一块地都顶的上大明三四个县城了。”
刘斌翻了个白眼,吐槽道。
“你那是县城,又不是县,一个县的辖区可大着呢,哪有你这么比的。
“再说了,这里比漠北还靠北,冬季严寒,梨子冻得能用来砸铁钉,地广人稀,人口太少了,所以土地很便宜,只要你愿意种,荒地随便你开垦。
“金学士若是眼热,大可搬来跟我当邻居,我反正是不介意的,到时候北海的地你随便种,这里缺的根本不是地,缺的是人!
“再说如果地块太小了,喷农药都不方便,飞机还没怎么飞呢,就要调头转弯了。”
几人听完都沉默了,你跟这种开着飞机喷农药的人,讨论地有多大,根本没有意义啊......
这特么的,人比人气死人!
杨荣的关注点则不同,“这里的粮食亩产不高吗?难道是广种薄收?”
“当然不是,我们种的都是高产粮种,还有化肥和农药,科学的田间管理,怎么可能产量低,这里的粮食产量比大明可高多了。”刘斌解释道。
众人闻言又沉默了,你特么是来凡尔赛的吧,那么多土地,产量还比大明高得多?你一家子吃得完吗?!
等看了一会收割机,姚广孝突然又看到远处驶来一台巨大的车辆,上面甚至还有楼梯,估计有三层楼高。
他又问道。
“此车如此巨大,看起来像是大明攻城用的云梯车,搭个板子就能直接跳上城头了,这是做什么用的?”
刘斌直接带着他们跳下板车,指着那个大家伙介绍道。
“这个叫块茎收割机,专门用来收割埋在土里的作物,它会把前面地里的块茎连土一起挖出来。
“后面那个像楼梯一样的东西,是个振动筛,挖出来的块茎从上面滚过去,泥土就会被筛下来,重新撒到田里,只留下块茎,土豆红薯都可以用它收割。”
“厉害,埋在地里的东西居然也能用机器收割。”姚广孝赞叹不已。
金幼孜从刚过去的收割机后面,在地上捡了个块茎。
“这又是何物,看起来像是萝卜?”
刘斌接过来解释道。
“这叫甜菜,不是用来吃的,而是拿来榨糖的。”
听到榨糖,杨荣立刻来了精神,你要说这个我可就不困了!
杨荣是福建人,福建在元朝的时候就广种甘蔗用来榨糖,福建的蔗糖在元朝可是贡品,蒙元皇室吃的都是福建糖。
“这也能榨糖吗?我只知甘蔗能榨糖,还是第一次见到能榨糖的菜,此物亩产多少,出糖几何?”
刘斌算了下说道。
“这个要看当年的气温,天冷就收的少一些,天暖就收的多一些,在北海这里种甜菜,亩产8000到一万斤上下,今年天气温暖偏热,应该有每亩一万斤。
“至于出糖,也要看气候,一般情况下,一万斤甜菜,能出糖1600到2000斤,看今年甜菜的品质,应该一亩能出1900斤糖左右。
“哦对了,我们用的斤比大明的斤略小,1900斤换成大明的斤,应该是1610斤上下。”
众人听的都是目瞪口呆,这个收成和出糖率简直吓死人啊,嫉妒的他们眼睛都红了。
杨荣更是激动的浑身发抖。
“霄国公可知大明的糖价吗?”
“这我怎么知道!我又没在大明做过生意。”刘斌吐槽。
杨荣详细解释道。
“霄国公有所不知,杨某乃福建人,家乡多种甘蔗用以榨糖,在我们那里一亩甘蔗地,若是种的好,能出糖三石左右。
“而在南方,糖价一直是米价的三至四倍,在北方,在大明京师,因为路途遥远,运费颇贵,京师的糖价一直是米价的十到十四倍啊!”
???
卧槽!
刘斌也被吓到了,虽然他并不知道大明的米价是多少,但是他会对比啊。
现代超市卖的散装大米,一般是三块钱一斤,而一斤装的白砂糖价格是五块钱一袋,或者六块。
哪怕多算点,现代的白糖最多也就是米价的两倍而已。
大明的京师,糖价居然这么恐怖?
那自己岂不是要发大财了?
然而他们几人都弄错了一件事情,他们说的糖根本就不是同一种东西。
甘蔗在元朝就已经广泛于南方种植,那时候人们就已经会榨糖了。
而到了明初,甘蔗种植面积和制糖业又更进一步。
不过明初因为没有好甘蔗品种,亩产不高,榨糖工艺不过关,甘蔗原料利用率也非常低,还只能生产出赤砂糖,也就是红糖。
你说给红糖脱色一下不就是白糖了吗?大明百姓会问你,什么叫脱色??
是的,红糖脱色这个工艺是明中期才出现的,但明中期也只能生产出浅黄色的黄砂糖,脱色脱得还不够干净。
一直到了明末,才真正出现了白糖这个东西,到了清朝,又出现了白糖结晶制作冰糖的工艺,而冰糖又比白糖的价格贵好几倍。
明清两代,北方的糖价差不多是这样的:
红砂糖是大米的10到14倍,后来有了白糖的时候,糖的产量已经上去了,所以没那么离谱了,但白糖还是大米价格的5到6倍。
而冰糖,一直是白砂糖价格的4到5倍!
因此按照明初的市场来算,红砂糖在京师是大米的10到14倍,如果这个时候有白砂糖的话,保守估计也会在大米的20倍左右,而冰糖又是白砂糖的4到5倍。
四舍五入算一下,冰糖差不多是大米价格的一百倍......
没错,就是这么的离谱!
当然,刘斌是不可能那么卖的,因为产量实在太大了,卖那么贵的话,别说推广了,他自己农场生产的糖估计都卖不完。
至于拿糖生产工业食品和饮料,什么饼干,糖果,汽水,冰棍,冰淇淋之类的,想都别想,白糖价格那么贵,谁特么用的起啊!
金幼孜快速心算了一下,大明一石是150斤,但明朝的斤其实是后世的590克左右,换成后世的500克小斤,一石就是177-180斤之间,差不多取整吧,一百八。
大明的甘蔗地每亩出三石糖,折合后世的540斤,而在北海种甜菜,一亩地出糖1900斤......
你踏马跟我说北海的地不值钱?这地里简直流的都是蜜,挖出来的都是糖好吧!
金幼孜甚至真的开始考虑,要不要搬过来跟刘斌当邻居......
杨荣则是又问道。
“霄国公,你这农庄里能自己榨糖吗?甜菜榨的糖跟甘蔗榨的糖有何不同?”
刘斌想了想,“没觉得有什么不同啊,糖还不都是一样,甜的呗,我这里确实有个小糖厂,二十多人就能开工,反正每年也只有一个榨季,平时也用不上。
“这里生产的有八种成品,你们要是想看的话,我可以拿给你们看。”
“八种?糖还分那么多种吗?!”
杨荣有些吃惊,他自己家就榨糖,咋没听说糖还分那么多种?
没过一会,刘斌带着他们回了农场的生活区,看着桌子上摆着的八种糖,都有些傻眼。
刘斌给他们介绍道。
“这是红砂糖,就是把甜菜榨出汁来直接熬的,味道比较香;这个像是红色宝石一样的,叫单晶红冰糖,晶莹剔透,就像冰块一样,因此叫做冰糖。
“还有这个密密麻麻像是水晶柱子的红糖,叫做重晶冰糖,也叫老冰糖。
“另外就是跟三种红糖对应的三种白糖,其实都差不多,只不过制糖时加了一道脱色的工艺,成品洁白如雪,而且味道清新,没有异味,适合做工业食品的原料糖。
“最后两种就是这个绵白糖,像是面粉一样,不像砂糖颗粒分明,但炒菜做饭什么的,容易融化,也有人喜欢吃这种。
“其次就是这个方糖,这个原本是销往泰西诸国的,那些红毛绿眼睛的色目人喜欢喝一种叫做咖啡的饮料,原味咖啡比较苦,他们就会在里面加两块这种方糖。
“还有茶,泰西之人喝茶喜欢在里面兑入牛乳,称为奶茶,奶茶里面还会放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当然也会放这个方糖。
“这八种糖里面,产量最大的就是白砂糖,因为这个卖的最好。”
众人看着面前的八种糖,互相对视了一眼,这八种糖要是流入大明,能把整个大明的制糖业吊起来打!
南方所有的蔗农都得赔的倾家荡产!
人家单位产量是你的三倍,制糖工艺还比你先进的多,你拿什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