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8日
当我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我总是会花大量时间听音乐。
最近一段时间我最喜欢的是郭富城的流行歌。虽然好多同学说他唱歌毫无特色,但是我喜欢他的帅气刚毅的形象,所以一直对他的歌乐此不疲。
音乐在我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甚至觉得,音乐是唯一能让我忍受得住的东西,是使我还有继续活下去的欲望的东西。
如同美食不仅仅是味觉的享受,画作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一样,我认为音乐,也不仅仅是听觉的享受。我每天早上都听音乐,并没有什么独特的目的,我只是想用音乐来为我一天的生活定个调子。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我们之所以认为自己可以选择自己的心情,那是因为我们有浅层意识,同时我们有办法进入到意识深层中去。
例如,想要写出一篇有深刻思想的文章,我必须进入到意识深层里,否则思想和词汇就出不来,我必须有忘我的精神,同时又高度集中注意力。
这也无关乎意志力,这只是我们行动与否的机械反应,像是自己给鼻子抓痒或是向后翻跟头一样。要是提到机械反应,没有什么比听一段小曲更令人惬意的了。
比如说,当我想自我放松一下的时候,我就会放某些能让我达到所有事情都无法触及的一种超脱世俗的心境下欣赏的音乐,就像看电影,这是一种超然的意识层。
一般来说,如果要进入到这个意识层,我会听莫扎特的交响乐或是产生效果更慢,但持续时间更具实效的贝多芬音乐。
今天早上我听了几支巴赫的乐曲,但这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当我在注意了妈妈穿的衣服后,我丧失了所有的超脱感。
如今妈妈腰上长出了一些赘肉,她开始特别注意穿衣打扮了。她今天穿了一件粉红色的衣服。
据说很多人不喜欢粉红色。但是我喜欢粉红色,我发现这是一种受到不公正对待的颜色,人们把粉红色当作幼稚和浮华的玩意儿,而粉红色是一种非常微妙细腻的颜色,这是在诗歌中常见的一种颜色。
不过粉红色和我妈妈不很搭配,她穿上之后显得更胖了一些。总之,今天早上看到妈妈的粉红色衣裙之后,我觉得妈妈真的已经老了,不适合继续装嫩了。毕竟她已经四十岁啦!
……………………
1997年7月21日
今天韦东凌老师来辅导我学习。在学了一会儿计算机之后,他又主动教我写作文。他现在对我进行全科辅导,并不仅仅教计算机知识。
写作这件事对我来说非常容易。可是学生作文却并不像信笔写日记这么容易。它需要受很多的束缚,思想、文体、语言、取材,都有很多雷区,真的不是那么好敷衍的。
学生作文本身就是一项苦差使。好多学生都很怵头。不过韦东凌把作文概括为一系列技巧的练习。如果依照我小学语文老师的观点,似乎写文章只是为了能让人们辨认其中的人物、叙述者、地点、情节、故事节奏等等。
我认为那个苗条的女老师其实是个文学盲,大概从来都没有想过文章首先应该用来阅读,并引起读者的共鸣。您能想象到她从来都没有问过我们这样的问题:
“你们喜欢这篇文章/这本书吗?”
然而,这恰恰是唯一能让我们了解分析叙述或故事结构的意义的本源动力……
在我看来,一个初中学生的文学思想,可能要比高中生或是大学生的文学思想更加开放,让我来解释一下:
在我们这样的年龄,老师们只要向我们提及一点点关于激情,或是拨动我们心弦的事情(像爱情啊、叛逆啊、新鲜事物啊),只需这些便能有机会达到他们的目的。
而韦东凌老师,只用了两堂课就使我赞赏不已,学会了如何写作。他这样教育我:
“只有大胆地写出生活真实的文章,才是值得写的文章。”
韦东凌还给我讲了一些名著的故事。昨天他给我讲了《红楼梦》。他开始可能把我当成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了,对我讲到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时,他似乎还有点羞羞答答的。
后来他才发现我对待爱情悲剧的意见竟然如此成熟。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来说,一般人认为这个年龄理解《红楼梦》是很困难的。
成年人认为:只有当孩子们接近了成人年龄,并且已经有了大人的道德意识,他们才会明白这出爱情悲剧中的角色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可是我认为,既然小说里的贾宝玉林黛玉,发生爱情故事的时候也不过才十二三岁,那么我这样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对这些爱情故事又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呢?
……………………
——附加一篇闲话,对文学考证不感兴趣的书友直接看下章即可。
关于林黛玉的年龄问题的考证
要了解黛玉的角色表现,必须先了解其家世生平。
林家先祖曾袭列侯,其父林如海乃探花出身,官至兰台寺大夫,钦点巡盐御史。
对于“兰台寺大夫”这个官名,甲戌本批语云:“官制,半尊古名亦好,余最喜此等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可见这个官名是作者曹雪芹沿古虚拟的。
黛玉出身钟鼎之家、书香之族,却自幼孤独。叙述者介绍,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至林如海,只有堂族兄弟,无亲支嫡派。林如海年已四十方得一子,三岁时又夭折了,唯有黛玉一女,夫妻俩爱如珍宝,“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第2回)
黛玉幼时母亲病故,外祖母派人接其进京,于是,这个“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年幼体弱的小女孩就洒泪拜别父亲、“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几年之后,林如海病逝于扬州任上,黛玉在表兄贾琏陪同下将父亲灵柩从扬州送回老家苏州,从此长住贾府,直至泪尽而亡。
除了身世,黛玉的年龄也是了解这一人物的重点。根据文本所写,并参考周汝昌先生《红楼纪历》等研究成果,可以推断几个关键的年龄节点。
黛玉进贾府时的年龄
第2回,叙述者介绍说黛玉“年方五岁”;紧接着,贾雨村得朋友之力进林府作了黛玉的老师;然后,“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其母病故;过了不久,贾雨村陪同黛玉进京。
也就是说,黛玉五岁时贾雨村成为她的老师,六岁多母亲病逝、进入贾府。这一点可以由宝玉的年龄得到印证。第2回,冷子兴对贾雨村介绍说,宝玉“如今长了七八岁”,而此时正是黛玉母亲病逝期间,也就是说,此时黛玉六岁多。
第3回,黛玉在母亲去世之后没多久即来到贾府,她对王夫人说:“在家时亦曾听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唤作宝玉。”明确说了宝玉比黛玉大一岁,这时,黛玉六岁多,宝玉大一岁,所以是七岁多,亦即冷子兴这个外人嘴里的“七八岁”。
也就是说,黛玉进贾府时六岁多,而这时宝玉七岁多,这一点本无疑问,可是,己卯本、“梦稿本”却无端提出了一个十三岁之说。
事情缘由是这样的:黛玉初入荣府见到熙凤时有一段描写:
(熙凤)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这里,熙凤先是向黛玉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不待黛玉作答,她又转向婆子们发问,恰好表现了熙凤心思敏捷、快言快语而又有点自我中心的性格特征。
也许是考虑到这么多问题黛玉未作回答有违一般交流常规,己卯本、梦稿本在“妹妹几岁了”后面加了“黛玉回答:‘十三岁了’”,这样一来,黛玉的年龄以及宝玉的年龄就合不上榫了,因此,周汝昌先生斥其“他笔枉加,谬甚!”
曹立波教授认为,此处黛玉的年龄,“写六七岁,是要强调两小无猜;写十三岁,是要强调一见钟情,甚至一见如故。两者都不愿割舍,所以出现了不同阶段修改稿中的矛盾现象,由此可见作者构思宝黛爱情时的良苦用心。”可资参考。
黛玉丧父时的年龄
按周汝昌先生的推断,黛玉生于“红楼纪历”“第二年”,进贾府时是“第七年”,林如海逝于“第十一年”,也就是说,林如海去逝时,黛玉十岁。
黛玉的及笄之年
第45回,黛玉对宝钗感叹:“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有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按周汝昌先生的“红楼纪历”,此时应是“第十三年”,黛玉十二岁,“疑自有讹误,或后人嫌小,妄改‘二’为‘五’”。
按故事时间梳理,周先生的说法有道理。但是,按文学虚构的本质,这里黛玉自称“十五岁”,也许是作者有意为之,对她此后的一些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黛玉卒年
按周汝昌先生的“红楼纪历”,《红楼梦》第80回结束时的时间是“第十五年”“腊初”,第81回之后的主要时间标记有:
第82回,“我如今限你一个月,把念过的旧书全要理清,再念一个月文章。以后我要出题目叫你作文章了”;“那一日你说你师父叫你讲一个月的书就要给你开笔,如今算来将两个月了”,从“腊初”过两个月,应该是第二年一月了,沿用“红楼纪历”的话,即为“第十六年”一月。
第85回,贾母对黛玉说:“他舅舅家给他们贺喜,你舅舅家就给你做生日。”结果两日之后众人给黛玉做生日。袭人叙众人生日时曾说:“二月十二是林姑娘。”(第62回)因此,此时为“第十六年”二月。按“红楼纪年”,此时方是黛玉的及笄之年。
第87回,宝钗给黛玉书信中有“悲时序之递嬗兮,又属清秋”;探春说:“这大九月里的,那里还有桂花呢”;黛玉“感秋深抚琴悲往事”,均为“第十六年”秋。
第88回,贾芸对凤姐说:“如今重阳时候,略备了一点东西”;第89回,“那时已到十月中旬”,且宝玉与黛玉有段对话,宝玉问:“妹妹这两日弹琴来着没有?”黛玉答:“两日没弹了。”显然是与第87回黛玉抚琴相呼应。故此时仍为“第十六年”秋。
第91回,王夫人与贾政一起商量宝玉的婚事,贾政说:“况且如今到了冬底,已经年近岁逼,今冬且放了定,明春再过礼。”是为“第十六年”冬。
第92回,宝玉道:“明儿不是十一月初一日么,年年老太太那里必是个老规矩,要办消寒会。”为“第十六年”十一月。
第93回,叙赖大奉贾政之命前往水月庵查封,恰逢贾芹与小女尼们胡闹,“那时正值十月中旬”。
第94回,怡红院海棠花开,贾母说:“这花儿应在三月里开的,如今虽是十一月,因节气迟,还算十月,应着小阳春的天气。”此乃“第十六年”十一月。
第95回,元妃病逝日,“十二月十九日”,乃“第十六年”十二月。
笔者按:自第91回至第95回,应为“第十六年”秋冬事,不过前后时间有些错乱,最明显的是,第91回已是“冬底”、“年近岁逼”,第92回又回到了“十一月初一”;第93回紧承第92回故事,又由“十一月初一”回到了“十月中旬”。直至第95回元妃病逝日才接上第91回的“冬底”。
第96回,“众人因为灯节底下”;“到了正月十七日”;“二月,吏部带领引见,皇上念贾政勤俭谨慎,即日放了江西粮道。即日谢恩,已奏明起程日期。”此乃“第十七年”。当贾母提出要给宝玉成亲“冲喜”时,贾政说:“我的起身日期已经奏明,不敢耽搁,这几天怎么办?”贾母提出了权宜之计。
接下来,第97回,就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阁成大礼”,也就是说,黛玉卒于“第十七年”二月至三月间。
综上,第81-96回的故事时间为“红楼纪历”第十五年“腊月”至第十七年二、三月,共一年多一点。如果严格按“红楼纪历”,黛玉生于第二年,卒于第十七年,享年十六岁;如果按小说文本中“第十三年”时黛玉自述“十五岁”顺延下来,则“第十七年”去世时为十九岁。
第120回,宝玉出家之后,贾政说他“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即宝玉出家时十九岁,而宝玉出家是在“成了一二年的亲”之后,亦即黛死钗嫁时宝玉十七岁,以此为参照,黛玉去世时年龄应以十六岁为宜。
也就是说,黛玉六岁多进贾府,十六岁泪尽而亡,寄居贾府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作为贾府这个大家庭中特殊的一员,其各种表现既与身世背景、天性禀赋、环境遭遇有关,也与年龄有关。
就年龄来说,冒犯周瑞家的和顶撞李嬷嬷之事发生时,黛玉八岁;讥笑刘姥姥时,黛玉十二岁。
细读文本会发现,随着年岁的增长,黛玉尖刻任性的脾气在逐渐改变,而促使其改变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宝钗的教导。
另一方面,无依无靠、寄人篱下的焦虑与不安,却非但没有因为年岁增长而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最后因为爱情理想落空魂归太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