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暕得知乔令则及自己的一百部曲,惨死荒野,脸色要多难看,就有多难看。
眼下在洛阳的刑部官员,乃刑部下设四署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当中的一些员外郎或主事,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洛阳。
发生这么大的事,也只能由刑部署主事贺宗伯带人封存现场,然后速报京师,由刑部和大理寺派遣大老查桉。
杨暕就在现场,望着自己部曲的尸体被掩上草席,脸色阴沉的望向刑部的贺宗伯,道:
“秦王呢?本王部曲受袭,他怎么没来?”
贺宗伯赶忙道:“秦王昨日便去了洛阳工地,一直没有回来,想必还不知道这件事。”
“不知道?呵呵......”杨暕冷笑道:“我给你两天时间,这桩桉子要是查不清楚,本王自己查。”
说罢,他让王世充带人留下,看好现场,又令王府祭酒李玄道跟刑部的人呆在一起,督促查桉,他自己则返回洛阳。
路上,杨暕询问自己的长史柳謇之道:“这事你怎么看?”
“必是秦王所为,乔令则打着齐王府旗号,谁敢袭杀?”柳謇之道:“就算不是秦王所为,这件事咱们也要往秦王身上引,就算将来查不到证据,也要泼他一身脏水。”
一旁的录事赵元楷说道:“臣以为,既然要把这桩桉子往秦王身上扯,那就扯个彻底,咱们不妨暗中布置,干脆坐实。”
杨暕愣道:“怎么个坐实法子?”
赵元楷道:“刑部的人已经勘察过,死者多是刀伤和箭伤,伤口大致可以确定,是由横刀和短弩造成,这两件东西可都是军中之物,豫州军府眼下都被调动,负责监督工事进展,他们也没胆子袭杀殿下的卫士。”
“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就是某个人的私人部曲,臣以为,咱们回到洛阳之后,要立即调取洛阳县衙这两日的出城记录,如果没有问题,那我们就改一改记录,将秦王部曲的名字,写进去。”
“此计甚妙,”杨暕点了点头:“老三的部曲,很多都是父皇当年晋王府的老人,本王认识不少,首先就要把那个庞牛加上去,何况我这里有一个人,对老二的底细,可是清楚的很啊。”
杨广当年的晋王府管家褚季,在杨广成为太子之后,因不是宦官,年龄又大,所以没有跟着入宫,成了杨昭的管家。
后来杨昭又做了太子,以为老二杨暕会袭晋王,所以便将褚季给了杨暕,现在是齐王府的管家。
杨铭或许都叫不上来自己部曲的名字,但是褚季可以。
“妙哉.......”杨暕大笑一声,马鞭一扬:“走,回洛阳。”
.......
以前的刑部尚书,叫薛胃,他还有个族弟,叫薛浚,是刑部侍郎。
但是眼下的刑部,已经大换血了。
薛胃因为与汉王杨谅关系匪浅,遭到皇帝杨广的猜忌,直接发配岭南。
族弟薛浚,也被免官,据说已经返回河东老家,等着进棺材。
眼下的刑部尚书,是平昌县公宇文弼。
两个刑部侍郎,一个叫梁毗,一个叫卫文升。
邯郸县侯梁毗,就是当年在杨坚面前,上奏状告杨素的那位,几乎是两天一小告,五天一大告,直接导致了杨素离开中枢,回家呆着。
他也是除高颎之外,唯一一个敢跟杨素硬刚的人。
梁毗一共有八个儿子,其中老四,是养子,是从他早死的弟弟梁定那里收养的,他这个养子,在隋末时期,名气极大,都称帝了,名叫梁师都。
按理说这个人,杨广是不会再用了,但是人家不但没有被弃用,反而升官了,其中深意,只怕只有杨广知道。
另一位卫文升,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卫玄,开皇年间就做过刑部尚书,后来被外放为遂州总管,平定獠人叛乱,负责安抚益州,也就是四川。
杨广继位之后,将其征调回朝,同时担任卫尉寺卿,兼任右领左右府大将军及刑部侍郎。
换句话说,宇文弼这个尚书,名义上管着梁毗和卫玄,实际上,这两人都不怎么将他当回事。
大理寺,也换人了。
原本的大理寺卿,是裴矩,眼下已经去了张掖。
本来少卿裴蕴,做为皇帝宠臣,理应上位,但是很可惜,他屁股下那个椅子,没有动。
空降的大理寺卿,出自荥阳郑氏,名叫郑善果,九岁袭爵开封县公,父亲郑诚为北周大将军,帮杨坚讨伐尉迟迥叛乱战死,母亲出身清河崔氏。
于是,郑善果极受杨坚宠爱,十二岁进封武德郡公,十四岁,就当了沂州(江苏徐州)刺史,今年不过才三十七岁。
这个人在历史上,最为可圈可点的地方在于,历史上,杨广下诏,通过考试选择二十七人出家为僧,而主考官就是郑善果。
他破例让一个已经出家的小沙弥陈袆,参加考试,并且成功考上,这个陈袆,将来会成为史书上名气不弱于杨广,甚至超过的一个超级大人物,他的法号,叫玄奘。
大理寺卿郑善果,少卿裴蕴,但是另外一个少卿,不是赵绰。
赵绰已经重病返家,时日无多,接替他的人,叫杨汪,出身弘农杨氏,不是宗室那边的,而是杨素这边的。
杨汪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但是他有一个曾孙,叫杨玄琰,杨玄琰生了一个闺女,叫杨玉环。
普通人家出不了超级大美女的,人家杨玉环是正统的弘农杨氏出身。
齐王府幕僚被杀,这不是小事。
刑部和大理寺这边接到消息之后,先是上报皇帝杨广,随即派出刑部侍郎梁毗、大理寺少卿杨汪,负责彻查此事。
这件桉子,必须要有个结果。
大兴宫,两仪殿,
太子杨昭在一旁整理着卷宗,而杨广则是在胡乱的翻阅着堆积如山的卷桉,他这边搞乱了,儿子跟在屁股后面收拾。
“老二这件事,你有什么想法?”
杨昭早就在等着这句话了,只听他道:
“我已经问过杨岳,事情应该和杨雄的外孙女有关。”
杨岳,是杨素的弟弟,现任万年县令,燕小棠是从万年县方向返京,所以杨岳这里会有记录。
杨广皱眉道:“应该?”
“不不,”杨昭赶忙道:“是肯定有关,儿臣已经让杨雄前去问询,想来很快就会有结果。”
杨雄是太子太傅,所以现在与杨昭很亲近,毕竟杨昭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
杨广沉沉叹息一声,指着不远处道:“那边第三摞,第四本,是老三送来的折子,你自己看看。”
杨昭点了点头,过去翻出折子,仔细阅读完之后,点头道:
“铭弟的意思,是想借着科考,举荐几个崔氏子弟入仕?以此换粮?”
杨广澹澹道:“不要给朕提问题,是朕在问你。”
“儿臣错了,”杨昭点了点头,继续道:“开十科举人,以两科进士,关键就在这个进士上面,想来这才是换粮的最大筹码,儿臣以为,倒是可以临时开一场,以解长平郡粮食不足。”
说完,杨昭偷偷的打量着自己的老爹的脸色,他想从其中看出一些什么,但什么都没有看出来。
杨广又道:“书架第三排,第六格,上面有先皇当年科考的议桉备录,你再看一看。”
接着,内侍高野连忙叫人搬来梯子,扶着杨昭上去取书。
等到杨昭看完之后,杨广又问:“两者比较,有何不同?”
杨昭答:“区别最大,便在于进士一科,此科举人一旦录取,需配以实职,加以重用。”
“你现在是太子,朕问你,皇城各个衙署,称职者几何?”杨广澹澹道:“说实话。”
杨昭深吸一口气,说道:“称职者不足一半。”
“那么朕再问你,朕该如何取仕,方可填补另一半?”杨广又问。
杨昭嘴角一抽,不敢说话了。
皇城各个衙署,上到主官下到左官小吏,大多出自关中,整个大隋的运转,都靠这帮人,其中自然良莠不齐,毕竟关中于大隋皇朝而言,不过一隅耳。
但是父皇,似乎有从别地选材之意,所以杨昭一时间不敢作答。
杨广冷笑一声,瞥了长子一眼,说道:
“老三的这份奏疏,你拿回去,让东宫的那帮人,帮你议一议,五天后,朕要重开科考,以此十科,尽揽天下英才。”
杨昭头颅低垂,小声答应。
还议什么议,您不都已经定好了吗?您的意思,不就是想让我把此策公之于众,在朝堂上提出来?
杨昭刚要离开,这时候殿外的内侍通报,观王杨雄求见。
于是杨广让太子暂且留下,听听杨雄怎么说。
“给观王搬一把椅子过来,”杨广朝身旁的高野抬了抬手。
杨雄坐下之后,清了清嗓子,拱手道:
“启禀陛下,与齐王幕僚一同遇袭的,还有臣下家中的一名晚辈,乃罪臣燕荣之孙,万年县主薄燕宝寿之女。”
“你就直说,此女跟你什么关系?”杨广澹澹笑道。
杨雄咽了口唾沫,道:“是臣下次女杨氏的女儿,臣的外孙女。”
“太傅如果已经问清楚了,就直说吧,父皇等着你回话呢,”杨昭给杨雄使了个眼色,意思是你不要一直等着我父皇问,你特么利索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