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二十八粮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文】
凡与敌垒相对持,两兵胜负未决,有粮则胜。若我之粮道,必须严加守护,恐为敌人所抄。若敌人饷道,可分遣锐兵以绝之。敌既无粮,其兵必走,击之则胜。法曰:“军无粮食则亡。”
汉末,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袁遣军粮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1)贪财,绍不能足,奔归操。因说操曰:“今袁绍有辎重万余乘,而乏严备,今以轻兵袭之,燔(2)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矣。”左右(疑之),荀攸、贾诩(3)劝操乃留曹洪(4)守,自将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5)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皆束薪(6),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抄掠后军,遣军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大乱,大败之,绍弃甲而遁。
【注释】
(1)许攸: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字子远。初随袁绍,官渡之战时,弃绍投操,并献计烧袁军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粮屯之策,为操采纳,曹操官渡之战因而获胜。其后,许攸因恃功自傲被杀。
(2)燔:焚烧。
(3)贾诩: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字文和。董卓入洛阳,诩任讨虏校尉。卓败,先后依附李艹没、段煨,后归附曹操,封都亭侯。曹丕即位后,官至太尉。
(4)曹洪:曹操堂弟,字子廉。东汉末,从曹操起兵征战,官至都护将军。曹丕时,任骠骑将军,封野王侯。
(5)衔枚:枚,一种形如筷子,两端有带,可系在颈上的一种装具。古时行军,常令士卒衔在口中,以防喧哗。
(6)束薪:背一捆柴草。
【译文】
与敌人交战对垒,胜负未定时,谁有粮食就能获得胜利。对于我军运粮的道路,必须严加守护,以防被敌人截断;对敌人的粮饷,要派精锐的士兵去截断它。敌人没有粮食,军队必定撤走,这时发动攻击一定获胜。兵书上说:“军队没有粮食就会灭亡。”
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对峙于官渡。袁绍派淳于琼等5人做军粮使,领兵万余人护送军粮,在离袁绍军营北40里的地方宿营。袁绍有一个谋臣叫许攸,为人贪财,因不被袁绍重用,就投奔曹操。许攸向曹操献计道:“如今袁绍有军用粮草器物万余车,但防守不严。如果用轻装部队袭击他们,焚烧他们积囤的粮草器物,过不了三天,袁绍就会不攻自败。”于是曹操听从荀攸、贾诩的建议,留下曹洪守营,自己亲率步兵骑兵5000人,全部换上袁军的旗帜,人衔枚、马缚口,趁夜晚从小路进军,每人都背一捆柴。路上碰到有人查问,便对他们说:“袁公怕曹操抄掠后军,特派军队加强防守。”听者信以为真,泰然处之。曹操到了袁绍囤粮的地方,立即放火。袁军营中惊慌混乱,被打得大败,袁绍只得弃甲而逃。
【心得】
本篇重点阐述粮食供应对于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当敌我双方对垒相持,而胜败未分的时候,谁有足够的粮食供应,谁就能坚持到最后胜利。为此,刘伯温主张,一方面要严加防护自己的运粮道路,使之畅通无阻,一方面要派出精锐部队切断敌人的运粮道路,待敌人粮供一断,必定弃垒逃走。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粮食人类无法生存。战争同样离不开粮食,部队饱食,才有力量对敌作战。可见,粮食是战争赖以进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之一。所以,在古代战争中,高明的将帅都十分重视粮食供应。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为平定七王之乱,派周亚夫率军东攻吴、楚。周亚夫见吴、楚联军兵势强大,一时难以取胜,就采取了“以梁委之,绝其粮道”的谋略,于是进驻昌邑,坚壁不出,避而不战,听任吴、楚联军进攻梁军,以便利用梁地拖住敌人。后周亚夫的军队进攻下邑,仍深沟高垒,坚壁固守。等到吴、楚联军兵疲粮尽而不得不撤退时,率军乘胜追击,大破吴、楚联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29章 二十九导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文】
凡与敌战,山川之夷险,道路之迂直,必用乡人引而导之,乃知其利,而战则胜。法曰:“不用乡导(1)者,不能得地利。”
汉武帝时,匈奴比岁(2)入寇,所杀掠甚。元朔五年春,令卫青(3)将三万骑出塞,匈奴右贤土(4)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遂醉卧帐中。汉兵夜至,围右贤王,虏大惊,独与其爱妄一人、骑兵数百,溃围夜逃此去。汉遣轻骑校尉(5)郭成等追四百里,弗及,得虏稗将十余人,男女万五千余口,畜马数百万。于是,青率兵而还。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立号而归。皆用校尉。张骞(6)以尝使大夏,留匈奴久,导军,善知水草处,军得以无饥渴。
【注释】
(1)乡导:熟悉当地地形的人。
(2)比岁:连年。
(3)卫青: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字仲卿。汉武帝卫皇后之弟。本为平阳公主家骑,因其姊子得选入宫,为汉武帝所重用,官至大将军,封长平侯。多次率军击败匈奴贵族对汉朝北部边境的攻掠,战功卓著。
(4)右贤王:本谓“右屠耆王”,匈奴官名。冒顿单于时,除自领中部外,又设左、右屠耆王,分领东西二部,由单于子弟担任。“屠耆”,匈奴语,意谓汉语“贤”,故汉族称其左、右屠耆王为左、右贤王。
(5)轻骑校尉:统率骑兵的武官。
(6)张骞:西汉杰出的外交家。汉中城固(今陕西城固)人。官至大行(掌礼宾),封博望侯。曾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为加强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对发展与中亚各国友好往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贡献良多。
【译文】
进入敌境作战,遇到山川险要、道路迂回的情况,必须用当地人做向导引路,才能知道什么地理条件对我军有利,如何作战才能取胜。兵书上说:“不用熟悉地形的人为向导,就不能得到地利。”
西汉武帝时,北方的匈奴连年入侵,杀人掠物,不计其数。元朔五年春,武帝命大将卫青率领3万兵马出边塞御敌。匈奴右贤王认为汉兵不会到达这里,醉卧帐中。不料汉军夜间赶到,将他们包围起来,右贤王大吃一惊,只带爱妾一人、骑兵数百人,突破包围,连夜向北逃去。汉军派轻骑校尉郭成等人追杀了400多里,没有追上。这一仗虏获了匈奴副将数十人、男女5000多人、牲畜几百万匹。战争结束后,卫青领兵而回。到边塞时,汉武帝派使者带着大将军印,在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各将领都被委派军权,回朝后都被任命为校尉。张骞曾出使大夏国,途中被匈奴扣留很久,这次随卫青出征匈奴,以匈奴人为向导,这些向导熟知塞外地理条件,以及水草分布的情况,才使汉军没有遭受饥渴之苦。
【心得】
本篇强调使用向导对于作战的重要作用。与敌人作战时,对于作战地区的地形条件,诸如地势的平坦或险要、路程的迂远或直近,只有以当地人作向导,才能了解和掌握。也只有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才能获胜。
战争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地域进行。作战地区的地形条件如何,对作战双方都极具影响。因此,避开不利的地形,而利用有利的地形,历来为兵家所重视。在利用地形上,要做到趋利避害,以当地人作向导,这在侦察手段和侦察技术落后的古代作战中,便成为取胜的法宝。
对于作战地区的地形条件怎样,只有以当地人作向导,才能了解和掌握;也只有在充分利用地形条件时,打起仗来才能获胜。
西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大将军卫青奉汉武帝之命,率领骑兵反击匈奴右贤王入侵的战争,汉军之所以能够比较顺利地取得作战的胜利,就一定意义上讲,是有熟悉匈奴地理情况的张骞起了重要向导作用的结果。张骞是西汉著名外交家,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他奉命第一次出使西域,中途竟被匈奴扣留长达十一年。在此期间,他注意了解和掌握匈奴的自然地理情况和风物人情。回国之后,于元朔五年参加了卫青所指挥的反击匈奴入侵的作战,为大将卫青实施正确作战指导,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匈奴地形条件情况,使汉军虽深入荒漠之中,却能“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见《汉书·张骞传》),从而确保了汉军自卫反击作战的完全胜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30章 三十知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文】
凡兴兵伐敌,所战之地,必预知之。师至之日,能使敌人如期而来,与战则胜。知战地,知战日,则所备者专(1),所守者固。法曰:“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战国,魏与赵攻韩(2),韩告急于齐。齐用田忌(3)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4)闻之,去韩而归魏。孙膑谓田忌曰:“彼三晋(5)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6)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涓追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精锐骑兵,倍道兼行(7)逐之。孙膑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木,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砍木下。涓追至,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刎。
【注释】
(1)所备者专:指有充分准备。
(2)魏与赵攻韩:公元前340年,魏与赵进攻韩国,韩向齐求救,齐派田忌和军师孙膑救援,为马陵之战的直接起因。
(3)田忌:一作“田期”、“田思期”,战国初齐将。曾率兵先后于桂陵、马陵大败魏军。
(4)庞涓:战国时魏将。早年与孙膑同学兵法。魏惠王时任将军,罗织孙膑罪行,施以膑刑(削掉膝盖骨)。后率兵攻韩,为孙膑所破,自杀而死。
(5)三晋:春秋末年,晋国的韩、魏、赵三家分晋,成为韩、魏、赵三国,故称三家为三晋。这里是指魏与赵。
(6)蹶:挫败。
(7)倍道兼行:兼程赶路。
【译文】
举兵攻伐敌人,必先得知战场的一切情况。在军队到达的那天,让敌人也如期到来,在这种情况下和敌人作战,一定会取得胜利。因为得知与敌人交战的地点和时间,准备工作必定齐全,而防守必然坚固。兵书上说:“知道战斗的地点和时间,就可以在千里之外与敌人会战。”
战国时,魏国与赵国联合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求救。齐国派大将田忌领兵前往救援,齐军直奔魏国都城大梁。魏将庞涓得知,赶紧离开韩国,领兵回到魏国。田忌的军师孙膑建议:“三晋之兵向来强悍猛勇,看不起齐国,认为齐军很胆小。善于作战的将领应该因势利导夺取胜利。《孙子兵书》说:‘每天赶100里路去争利,可能令主将挫败;赶50里去争利,可能只有一半的部队到达。’按这个道理,让齐军进入魏国之后,第一天可设10万个灶,第二天减少为5万个灶,第三天减为2万个灶。”田忌采纳了这个建议。庞涓率领军队追赶齐军,一连走了三天,看到齐军的炊灶逐渐减少,高兴地说:“我早就知道齐军胆小,才进入我国三天,兵力就减少了一半多。”于是丢下步兵,只带精锐部队,加倍兼程追赶齐军。孙膑推算庞涓的行军路线及速度,料定庞涓当夜会到达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都是险阻之地,可以埋伏人马。于是派人砍去一棵大树的树皮,在上面写下:“庞涓死在这棵树下”。再命令齐军善于射箭的上万名弓弩手埋伏在路的两旁。当晚庞涓到达马陵,看见大树露白的地方写着字,便令人点上火把照看,还没等他看完上面的字,埋伏在两旁的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乱成一团。庞涓知道自己走投无路,便拔剑自杀而死。
【心得】
本篇强调掌握作战地点和作战时间的重要性。在出兵之前必须分析敌人的动向,预先知道作战地点,同时调动敌人按照我方预计的时间、地点前来作战,如此便可掌握战场的主控权,从而战胜敌人。
《孙子兵书》上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想使敌人按照我方预计的时间、地点行动,必须先摸清敌人的特点。孙膑之所以能计算出敌人的行军路线和时间,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对手有充分的了解。他非常清楚庞涓骄傲轻敌、急于求胜的弱点,于是采用减灶示弱、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把魏军引向了地形险阻、易于设伏的马陵道,精确地计算出敌军进入伏击圈的时间。经过这样精心的计划和周密的部署之后,齐军就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控权。也正因如此,孙膑才能在预计的时间和地点,打了一场非常漂亮的歼灭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