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见过冥尊大人。”长生向书何鞠了一躬后说道。
“礼就免了,你是叫长生吧,今年多大了。”书何看着长生笑着说道。
“回冥尊,我就是长生,今年刚二十五岁。”长生说道。
“见我之前,你有什么想法,害怕过吗,或者说紧张过吗。”书何看着长生笑着问道。
“想法没有,害怕紧张倒是有一点,毕竟你是冥界至尊,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凡人,能够见到你,是我今生的荣幸。”长生尊敬的说道。
“哈哈哈……”听到长生说的话,书何笑着摇了摇头。
“你不必拘谨,放松一点,我就是想问你几个问题,希望你可以如实的回答我。”书何笑着说道说道。
“冥尊请问,长生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你可看穿了生死?是否想过逆天而行,改变自己的命运。”书何笑着问道。
长生听到书何的问题,沉思了一下开口说道:“《菜根谭》曰:“试思未死之前有何相貌,又思既死之后作何景色,则万念灰冷,一性寂然,自可超物外而游象先。
“万念灰冷”并不是指人失去信心与希望,而是指人因看透生死,而超然物外。看透生死大事的人,内心会沉寂,最后超物外而游象先。那么,什么是生与死?“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活着是寄宿,死了是回家。上古得道的人没有觉得活很痛快,也没有认为死很痛苦,生死已不存在于心中。
生与死是人生旅途中的一大转折,生死齐一,有着看透生死的勇气,就等于把人生中的生死问题彻底解决了。
一个人只有真正认清了生命的意义和方向,才能不畏惧死亡,好好地活着,将生命演绎得无比精彩。生命于一呼一吸之间,如流水般消逝,永远不复回。只要活得明心见性,随缘任运,不管是长寿,还是短命,都不虚度此生。
人来到世上是偶然的,走向死亡却是必然的。自然给了我们了不起的生命,就是让我们学会面对生命的一切,包括生与死的重大问题。如果不给我们生命,连死的机会都没有。
这,就是看透生死的勇气。面对生死,悠然自得,便是真正懂得了生命。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最后都不可避免地走向生命的尽头,有的人走得快,有的人走得慢。
走得快的人,看透了生死,反而活出了精彩的人生;而走得慢的人,总是想着自己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实现人生目标,一拖再拖,直到最后仍然没有完成,碌碌无为地度过了自己平庸的一生。这不能不说是生命的一种悲哀。
人,倘若能时常想起死亡,想到每天都有那么多的人死去,而自己能健康地活着,一定会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可爱,再难处理的事也会变得轻松,也会自然而然豁达、超脱起来。
人只有看透生死,才能真正冷静理智、大彻大悟、超越自我。”
“哈哈哈,你倒是看的透彻,可是你真的超脱自我了吗,大道理谁都知道,可是你真的能做到吗。”书何摇了摇头问道。
“我可以做到,且我已经做到了,生死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已经毫无关系,我现在只要多活一秒,我就会感觉到很庆幸,而如果我死了,我同样会感觉很开心。”长生说道。
“看来你是真的不在意生死了,而一个连生死都已经看透的人,内心应该很强大吧,那么,如果我现在让你去做一件事,你会去做吗。”书何看着长生说道。
“只要我能办到的事情,只要冥尊开口,我都会去完成。”长生说道。
“很好,看来生死你是真的看开了,不过就算如此,我还是要给你好好讲一下我的生死感悟。”书何笑着说道。
“愿闻其详!”长生说道。
“我本不欲生,忽而生在世;
我本不欲死,忽而死期至。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这虽是一种明智,但似缺少直面死亡的达观。
反过来,未知死,又焉知生呢?
对待死亡的态度其实就是对待生命的态度,
人们顽强抗拒的东西就是人们所恐惧的东西,
对死亡的恐惧来自对死后虚无的恐惧。
其实......
生命是一种自然的来去过程,
死亡是一件平常普通的事情。
道家对待的死亡的态度是「道法自然」,认为生死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谈死,必谈生。
生和死都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的轮回完成了世界的新陈代谢。
我在一本书中看过,
生与死就是一对孪生的兄弟,
是每个生命都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
在人生的漫长之旅中,死亡总是与我们形影相随。
有时我们觉得死亡离我们很遥远,
有时却感到死亡与我们近在咫尺。
实际生与死,有与无,是辨证统一的。
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会有很多人要无奈的去面对死亡,
任何人在死亡面前都没有特权。
实际死亡就像个旅行,离别的码头,
送行的人熙熙攘攘,然后旅途上永远是孤独的一个人。
有人曾说过:
死亡......是大自然最后的公平。
活着的人,一副躯体一口气,一切随欲。
死去的人,一堆白骨一缕烟,一切空无。
死亡......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恐惧的,
它会使人产生无限的痛苦和迷惘。
在惶恐中都多么希望生命能永恒不变,
可它是肉体变化中的必然过程,是不可避免的。
生老病死是生命进程中的必然规律,
既然死亡无法避免,就不要害怕面对,
而要豁达坦然的去面对。生与死,犹如日出与日没。
日没是太阳在地平在线的消失,而其本身永远不会消失;
日出是太阳在地平在线的升起,而其本身永远高悬于太虚空中。
死亡是生命最后一个过程,
有它的存在,生命才得以完整。
不要挑战死亡,而要接纳死亡。(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