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夜晚,虽然天气晴朗,明月高照,但气温已经很低,房间里的炭火盆烧得红彤彤的,房间里还算暖和。
半夜,洪英姑娘被毓惠叫醒:洪英妹妹,洪英妹妹。
宋洪英拉着灯坐了起来,披好衣服问:怎么,毓惠姐?
毓惠说:我肚子痛得厉害,一阵一阵的,是不是要生了?
宋洪英说:一阵一阵的痛,间隔有多久?
毓惠说:大概一袋烟的时间,就一次剧烈的痛。
宋洪英不慌不忙穿好衣服,然后说:应该是的。问题不大,应该还有一段时间。
毓惠笑着说:你是姑娘,怎么也懂?
宋洪英笑着说:我来之前,还特地去找了这方面的书看,了了一些知识。然后,她就去敲刘镛房门,说:东家,毓惠姐要临盆了,赶快去把接生婆请来。
刘镛激动地起身,穿好衣服,打着灯笼出去了。
宋洪英回到房间,走到毓惠床前,问:姐,现在感觉怎样?
毓惠皱着眉头说:一阵一阵痛得比刚才厉害。
宋洪英然后叫醒了刘镛娘和英嫂。刘镛娘和英嫂都急匆匆来到毓惠房间。
英嫂去准备热水。
不多时,刘镛娘、英嫂来到毓惠床前;随后接生婆也来了,一进门就说:我来看看,我来看看。
接生婆说:看来还要有一个时辰。
宋洪英打开柜橱,拿出一个包裹,把它打开。然后说:这是宝宝的棉毛衫,这是裹裙,这是小被子,这是尿布。一一交代接生婆。
接生婆看了宋洪英一眼,笑着说:啊呦,这姑娘有点像过来之人,倒蛮细心的。
毓惠的疼痛越来越厉害,间隔时间也越来越短。
在隔壁房间的刘镛,被一阵阵“啊呦,啊呦”的叫声,搞得坐立不安。他感到毓惠的疼痛难受,他比毓惠更疼痛难受。有人说,女人生孩子,相当于一只脚踩在棺材里,到鬼门关门口转一下,果然如此。只要大人小孩都平安就是福。以后不生了,以后不生了。免得毓惠遭那么大的罪。
东方已经露出鱼肚白,一轮红日冉冉升起。
毓惠脸上都是汗,一阵强烈的叫喊声伴随着“哇”的一声婴儿的啼哭声,把所有的人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刘镛脸上也露出了喜悦。
刘镛开门来到门口,正好与前来禀报的宋洪英相遇。
宋洪英一见刘镛就说:恭喜东家,恭喜东家,贵府添了一位千金。
刘镛双手作揖,道:谢天谢地,谢天谢地。
由于女儿出生在冬天,故唤名冬梅。初为人父的刘镛喜不自禁,一连三日未去丝行,在家看着冰雪可爱的女儿乐不可支。
毓惠自打怀孕起就认定肚子里是个儿子,结果生了个女儿,未免有些失望。
刘镛娘心里也有些讪讪的,但刘焕章却高兴得很,依然说好事儿不怕晚,先开花后结果才是真福气。
一天,刘镛娘把刘镛叫到身边,她说:阿镛啊,依妈之见,还是请一位奶妈,这样,等阿惠满月身体恢复了,你们就可以住在一起了,妈还等着抱孙子呢。
刘镛一听母亲的话,不觉一愣。接着说:您这话什么意思?您也是过来之人,孩子哪个不是自己带的亲?女人带孩子虽然是辛苦,但也很幸福。什么孙子孙女的,还不都一样。我看看阿惠那天如此的遭罪,真的有点不忍心。再说,我们毕竟还那么年轻,今后给您生几个孙子,也是可能的。
刘镛娘说:我是为刘家以后着想,这事我说了算,由不得你。
刘镛说:您老是喜欢瞎操心,您和老爷子把身体养好,长命百岁,那是给我们做小辈的最大安慰。
这时,门口停了一乘青布轿子。
宋洪英进来禀报,说:有客人来了。
刘镛和刘镛娘一起出来。
到门口,看见一个丫鬟提着大包小包的进来,原来谈夫人来了。
刘镛上去就说:干妈啊,欢迎您大驾光临。
刘镛娘上去就说:啊呦,亲家母啊,您万福万福。快请进,快请进。你要来,也不捎个信,好让阿镛去接你。
谈夫人笑着说:哎,这几天你们够忙的,我不来帮忙还要你们去接,那不是添忙吗。呶,我就叫春梅和我一起来了,帮我拿拿东西,其实啊,也没有什么东西,做外婆的也只是意思意思,哈哈。
进了堂屋,丫鬟春梅把几个包放在桌子上。
刘镛娘笑着说:你人来就是了,还带那么多东西。
谈夫人笑着说:哎,做外婆有那么好做吗?
英嫂端了两碗甜茶出来。
谈夫人说:等会儿再喝。先看看外甥,先看看外甥。
谈夫人随几个人一起来到内屋。
刘镛没进门就喊:阿惠,干妈来了。
毓惠听说干妈来了,也坐起来,靠在床上。
谈夫人笑着进门就说:小心肝啊,外婆来了,外婆来了。
毓惠抱起躺在身边的吟冬,对着女儿说:来宝贝,看看外婆,朝外婆笑笑。
谈夫人对刘镛娘说:啊呦,小心肝长得跟阿惠小时候一模一样。随后,从腰间掏出一副用红纸抱着的银‘长命锁’和一只银脚镯。
刘镛一看眼前都是女人之辈,也不宜在此,就说:我已近三天没去行里了,我去看看。干妈在此吃了中饭再走。
大家说;你去吧,这里没有你的事。
刘镛出门以后,匆匆往行里去。
在一个弄堂口,刘镛看到一个老太太衣衫褴褛,卷缩在那里瑟瑟发抖。
刘镛上去就问:老大娘,这么冷的天气,你怎么在这里,你家在哪里?你的子女呢?
老大娘用颤抖微弱的声音说:我,我没有家,也没有子女。我老家是安徽凤阳,我家那里,年年遭灾,我已经出来好几年了。好心的年轻人啊,看来我真的不行了。如果我不行了。求求你给我找个地方给埋了,不要让野狗拖来拖去。
刘镛一听老大娘是外地口音,知道她是逃难过来的。然后伸手一摸老大娘的额头,感到烫得厉害,于是,背起老大娘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