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池奇怪道:“这是?……”
只听文殊菩萨对他言道:“多说无益,你自己领悟吧!”金池正疑惑间,闻说菩萨已化作一派金光消失!
金池还未来得及细问,见文殊菩萨已然是消失,于是乎,也一下子从入定当中出境,睁开双眼,只见此时正乃是日出清晨之际!
东边的太阳缓缓升起,一道金光渐渐的照射入金池所打坐入定的朝龙洞中,又有数道彩霞此时涌入山顶之上,将整个山顶仿佛装饰的如同是云海仙境一般。
金池看着眼前的情景,难得的站起身来,站在洞口之处,又见那山边的云雾,舒卷腾挪,他自从三年前入定以来,便未曾睁眼看此人间之景!此时,陡然间看到这一派风光,忽觉心胸畅意许多。
不过,紧接着又生出乐极生悲之感。只苦于此芸芸世间,无万事万物处于变化当中,固守一道,痴痴等死,又觉世间之事,反复无常,生死变化长挂胸间,却难逃一劫。
心中琐事万千,乱如麻团,却又无从理顺。烦恼源头本自无处寻来,便却又生出许多烦恼。自己之于此,天地之间,便若蝼蚁一般。即使成仙成佛,若是心中不得自在,却也似凡人无二般。
说什么神仙脱离七情六欲可是?金池也是,从凡人变得神仙,又岂会心中毫无情?无情非是有情来,无情无欲确胜过有情有欲,自以为脱离世俗,到如今却不知自己仍然是那俗世当中的一个蝼蚁罢了!
金池想到这里,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自言自语:“管什么日落星移,管什么海枯石烂?管什么烦恼忧愁,管什么思绪万千?我自于此一坐任他山崩地裂,却也撼我不得!巨浪卷平沙,斜日落汪洋!罢!罢!罢!去休!去休!今日不做功夫,来日里枯骨一堆!”
金池摇了摇头,复回到那石座之上,继续盘腿打坐。心中也无想无念,只随呼吸吐纳,感受这世间气流涌动,将此身与自然融为一体般,无喜无悲,无乐无愁,一切皆无,便是欢喜至极!
就这样金池,除了呼吸之外,别无动处,若一个活死人一般,于那洞中又做三年功夫有余。忽有一日,金池于那一片黑暗当中,陡然间一颗佛心,宛若红莲。有有八万四千叶,一朵莲台开而不合,合而不开。每片叶子又有八万四千条脉络在那上面延伸,每一条脉络,又有八万四千光华在其中大放异彩,每一道光上,又陡然延伸出一朵莲花,只见朵朵莲华之上,一尊尊佛陀菩萨大放金光,于此中显化。
但是,这些佛陀菩萨却不是具体的某一位佛陀,而是金池自身的佛心所感化出来的佛陀,又看见那朵红莲生出根茎,扎根于心台宝地之处,放出八万四千道毫光照射每一位菩萨,以及光照十方六道。
十方六道之处,凡是众生哀苦急求所在。一时间都除灭罪障得无量功德,心莲诸佛菩萨欢喜不以,众神鬼苦难者称颂。便如此时,只见那莲台上头一束束金光逐渐汇合,形成一道光团。
那光团冲入金池,眉目之间,双眼之上,金池物资将双目睁开,射出金光,大笑道:“我自有慧剑一把!斩除一切邪魔鬼祟烦恼!乱如麻团则一剑斩之,管什么是是非非阻隔?!”话刚说完,便朝天大笑三声,心中无比畅快。
同时也明白了文殊菩萨当时所放的金光,那不是什么法门,也不是什么法宝传承,仅仅是文殊菩萨的心光照耀罢了,文殊菩萨乃是众位菩萨当中掌握心剑的大智慧者。
所谓心剑即是慧剑,乃是有佛心之处,灵光所现。无影无形,似是而非,若有非有。你感觉不到这心剑在身上,而且这心剑漫无边际,可大可小,可长于宇宙,也可小于微粒!无影无形,方可斩除生老病死苦,不大不小,才能斩除贪嗔痴三毒。
然而,慧剑又从何生呢?正所谓静极生慧,此乃慧剑修炼之要旨。当日,金池在这五台山密摩岩朝龙洞中静坐三年,方得文殊菩萨显灵现身以教其慧门,而后又坐了三年,心中放却一切,方才生出慧根,长出莲台,炼就慧剑!
慧剑说是剑,其实却非剑。只是佛家比喻刚勐,断除一切邪念所说,《维摩经·菩萨行品》:“以智慧剑,破烦恼贼。”此会见也是斩除贴膜的克星手段!
而会见又不同一般法宝一般具有实质,实则人在何处,心在何处,剑就在何处。心念一动,会见变所向披靡,斩出一切事物。不同于神咒、法印等,这些手段需要借助诸佛菩萨的法力护持,新建则是完全出于自身佛心之力。
当然,这慧剑也不是特别好掌握的,正所谓物极必反,这会见刚勐,容易伤人伤己。此剑发动起来,杀人于无形之中,可至千里之外,取他人之首级。若是乱起心念,持用此剑前去施展,那么这会剑也会变为一把伤人利刃,成为坏剑,故此再回入佛心之中,不但是沾染了杀气凡念,而且还会坏了自身佛心、修为、道行。
修炼这把慧剑,除了打坐静心之外,另外还需不断修持自己的那一颗佛心。自己佛心越发厉害,那会见也越发神通!今日金池得此一法,一剑斩破泥丸宫,非托俗世尘埃念!
自那日起,每日到夜间时分,则在秘魔岩朝龙洞中入定修行,白日里则在山顶之上体悟自己的那颗佛心所炼化出来的慧剑。
偶尔间,一些山脚下上五台山拜佛之人可以看见五台山顶之上,有道道金霞,纷纷都传说是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显灵,所以说呈现的祥瑞景象!
就这样,日子不急不缓的过去,转眼又到了腊月时分,天空之上也飘飘扬扬下起雪来。这一日,也是佛门当中供斋时节,五台山自东汉便是有佛寺建立,此地信众颇广,有不少的香客都纷纷的拿上东西,赶往山上的寺庙处供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