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会上的正式接见,赵匡胤只是礼节性地慰问了一番南唐的近况,以及重申了两国之间的友谊。赵匡胤希望自己在对后蜀和南汉作战的时候,南唐不要扯后腿。李从善表示了对赵宋王朝的尊敬,以及带来了李煜的保证,绝对不会趁机有所动作。
萧左作为副使,一直没有机会发言,不过对于这种正式的外交场合,他也不是很懂,便一直默默无声站在一旁,赵匡胤在问话的期间不时打量了他几眼。
官方性的礼节接见之后,当晚赵匡胤将会在集英设宴款待各国使节。萧左一直皱着眉头,心里想着,赵二打算什么时候出招呢?
散朝之后,萧左以寻欢作乐为由,甩掉了李从善,悄悄跟上晋王。赵光义带着萧左,径直朝赵匡胤的寝宫富宁宫走去。
赵匡胤想见一见萧左摸摸底,一则是为了观察一下萧左这个人的品行,二则是想顺便打探一下那位南唐国主的心思。
萧左跟着晋王进得福宁宫,赵匡胤正在批阅奏折。作为皇帝胞弟的晋王出入皇宫是不需要传唤的。
“臣弟参见皇兄。”
“小人萧左参见皇上。”
赵匡胤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两人,淡淡说道:“起来吧。”
萧左的心底有点忐忑,他局促地站在一旁,等着赵匡胤问话。可赵匡胤一直都在认真地看奏折,把两人凉在了一旁。
赵光义知晓自己的皇兄做了皇帝之后十分勤勉,事必躬亲。做事有条不絮,有始有终,手上的事情没做完,他是不会理身边人的。
约莫过了那么一刻钟,赵匡胤终于把手上的奏折看完,和颜悦色地朝两人看了过来,“光义,你先下去吧。”
“臣弟遵旨。”赵光义知道自己的哥哥想亲自考察一番眼前的这个年轻人,于是便躬身退了出去。
待赵光义一走,赵匡胤便淡淡地说道:“你叫萧左是吧。”
“回禀皇上,正是在下。”
赵匡胤站了起来,走到萧左身旁,又仔细看了他几眼,说道:“朕很好奇,你为何会知道那首咏史是朕所作。要知道那首诗是朕私下所做,知道的人并不是很多。”
赵匡胤说得很隐晦,其实他做那首诗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准备陷害林仁肇而准备的。知道的人也就赵光义和直接参与画像之事的几个人而已。
萧左居然知道,这让赵匡胤既是意外又是大感惊异。他感觉自己有点看不透眼前的这个年轻人,难道这世间真有鬼神托梦之说?
而萧左呢,听得赵匡胤这么一说,差点没有被吓死,想不到自己一时自作聪明,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背脊冒着冷汗,大脑飞快地思索了一会儿,稳了稳心神说道:“回禀皇上,小人当时之是猜测。”
“哦?”赵匡胤还以为萧左会往鬼神上面扯,虽然对他这个答案不是很满意,但总胜过用一些鬼话来糊弄自己。“依据如何?”
凡是猜测,都不可能是无的放矢,大抵都会有一定的依据。如果凭空臆想,那就是扯淡而不是猜测了。
萧左不疾不徐地回道:“小人初读陛下诗作,大概其中君临天下的气势。如此傲视群雄之作,放眼当今天下,江南诸国苟安已久,北汉附庸契丹,而契丹已为南下逐鹿中原之力,唯有陛下,才有这样的气魄来一统河山,故而才有此猜测。”
这番话说得有理有据,虽然免不了有点拍马屁的嫌疑,但确实也是当今天下的大形势。天下虽然四分五裂,除了中原一直连年征战,诸国之间一直很默契地相安无事。
而中原历经五代,祸乱不止,民生凋敝,其财力并不比江南诸国强大。但同时对于久不休兵事的江南诸国,新生的赵宋王朝在兵备上面却极有优势,再加上赵匡胤的锐意改革,杜绝了地方拥兵自重的情况,虽然牺牲了一部分皇权,但却是稳固了王朝的统治。如此上下一心,只要稍微有点大局观念的聪明人,都能看出来赵宋一统天下的决心以及底气。
赵匡胤很满意萧左的答案,嘴角勾起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朕听晋王言及你想投效于其麾下?”
皇帝的话说得很有水平。萧左差再次感受到跟皇帝打交道,如果心脏不好随时都有可能被吓死。之前萧左向赵光义表明心迹,欲投靠赵宋,但又想留在金陵做情报工作。而汴梁方面留在金陵的情报部门直属上司就是赵光义。
赵匡胤没有说你是萧左是想投靠我,而是投靠赵光义,这么说起来也算不错。但这话一说,难免有歧义。皇帝最忌惮的就是手下人结党营私,这个问题一时间让萧左吃不准赵匡胤的心思。
就萧左所了解的历史来看,赵氏兄弟一直情同手足,并没有暗生嫌隙,起码在赵匡胤死之前根本就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弟弟有不臣之心。再者而言,当年赵匡胤之母杜太后临终遗言金匮之盟,皇位兄终弟及。有这么个护身符保护,赵匡胤也不会去猜忌自己的胞弟。
可眼前赵匡胤这么问,难道是看出了赵光义的野心?萧左顿感为难,权衡一番,最后只得说道:“小人只为这天下一统,乱世早日结束尽一份绵薄之力。”
萧左觉得无论是对赵匡胤,还是赵光义表忠心,这都是一件对自己很不利的事。他偷眼看了看站在门口的内侍头子王继恩,又看了看赵匡胤,才勉强说了这么个高大上的理由。
如果在这个节骨眼上表示出自己只是效忠赵匡胤,说不好被那位很可能被赵光义收买了的王继恩听去了,日后赵光义当了皇帝难免对自己秋后算账;如果顺着赵匡胤的话往下说,又很可能惹来他的猜疑。萧左清醒自己有一个高尚的师傅,让他能灵光一闪,避重就轻想到了这么个答案来堵赵匡胤的嘴。
赵匡胤听完不置可否,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萧左,于林仁肇一事,你有什么看法。”
萧左心里暗暗叫苦,知道赵匡胤这是想借自己对反间林仁肇这事的态度来考校自己。他完全没有想到进得这个大殿才一刻钟不到,赵匡胤就给自己出了三个一般人很难回答的难题。果然能当皇帝的,都特么不是一般人呐。
站在当权者的立场,用反间计除去一个敌国将领无可厚非;可是站在萧左一个刚投效过来的外臣,这个问题就太难回答了。如果说皇帝你这计谋用得好用得妙,那不免在赵匡胤心底留下一个卖友求荣的印象,毕竟萧左以前身份是南唐的臣子,林仁肇跟他还是同殿之臣;如果说皇帝你这计用得有点不地道,那后果更严重,估计自己在赵宋就真的没有啥前途了。
“启奏陛下,小人以为,陛下此计甚妙。”萧左强装镇定,死死地咬着牙齿说道。
“何以见得?”赵匡胤的目光之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异色,不免对萧左的人品有点疑虑。
恰巧萧左偷偷抬头看到了赵匡胤脸上的异色,心里忍不住埋怨,你说老子容易吗,不这么说,保不齐你马上就翻脸把我撵出去了。
“陛下此计可谓天衣无缝,只是小人以为,要扫清南唐最后的障碍,并不一定要除去林仁肇。”萧左字斟句酌,谨小慎微地说道。
“是吗?”赵匡胤很平淡地问道,看不出喜怒。
萧左深思熟虑,觉得这也不为是救林仁肇的一个机会,于是他还是决定豁出去,不再管赵匡胤的反应,便大胆说道:“皇上,林仁肇乃一名不可多得的将才。方今天下,我大宋的敌人,不是江南诸国,也不是北汉,而是异族契丹。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对我中原富庶虎视眈眈,野心不小。燕云十六州之事,乃我华夏之奇耻大辱。大宋一统天下是历史必然之选择,而契丹之崛起不可小觑,必将是将来之大敌。”
见赵匡胤一脸凝重,没有打断自己的意思,萧左便放下心来继续侃侃而谈,“故而小人觉得,我大宋如今需要做的不仅是结束唐末以来四分五裂的格局,更重要的是储备人才,修兵备以防契丹。”
作为将领出生的赵匡胤,曾经跟随柴世宗征伐过契丹,深知契丹铁骑给中原带来的强大的威胁。萧左说言,也是他心中一直以来的忧虑,所以他才会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准备一统江南之后,便准备伐北汉,然后蓄势收拾契丹一劳永逸。
但对于林仁肇,赵匡胤并不是不欣赏,只是他看得很透彻,这是一个不可能为自己所用的人。特别是前不久林仁肇对李煜的那番劝谏,更加坚定了他除去林仁肇的决心。
“朕也甚至林仁肇是一个难能多得的将才,但是其迂腐之气甚重,其人与我大宋无缘矣。”赵匡胤叹了口气,并不觉得萧左能有什么好主意能够让林仁肇归降。
“陛下,”萧左见赵匡胤语气坚定,普通一声跪了下去,“小人有一言,不知是否能禀于皇上。”
“你且说。”就凭刚才萧左一番契丹威胁论,已然说道了赵匡胤的心底。现在的萧左,在他眼中算是基本通过了自己的考察,不算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辈。
“林仁肇虽然愚忠,但其忠心是建立在唐国存在的基础上的,只要唐国灭亡,他便没有依托。到时候只要假以时日,动之以情,林仁肇必能为陛下所用。”
“但是林仁肇不除,必是朕南下江南的一大障碍。”
“陛下,小人无甚大才,但在金陵,却也能借李煜之手,解除林仁肇的兵权,将其闲置,便为陛下扫除了这一障碍。”
自从决定要救林仁肇开始,萧左便已经为如何说服赵匡胤不行反间计多番思虑。此时向赵匡胤道出这番建议,是他权衡了自己现在的能力以及顾忌赵匡胤所想之后的结果。
果然,赵匡胤一听眼前一亮。如果换了其他人对他说这番话,定会惹来他的嗤之以鼻。但萧左却是又有所不同。
首先,萧左明面上的身份是南唐的出访副使,虽然其他金陵的官职不显,但能担当此职的人一定是深得李煜的信任,这是萧左能成功迷惑李煜放弃林仁肇的基础;其次,经过刚才的一番试探,赵匡胤相信萧左有能力把李煜蛊惑住。
只是,赵匡胤还有一点不放心的地方,那就是萧左这个人对自己的忠心。
“朕又如何信你?”再也没有了试探,赵匡胤直言心中所想。
“小人不求名,不求利,此番投于陛下,一则是知陛下将来必一统天下,成为一代明君,再则,小人此番前往汴梁,只为救一个人。”
“救何人?”赵匡胤疑惑不解地看着萧左,那眼神很想把他看透。
“林仁肇。”萧左淡淡地回道。
赵匡胤笑了,笑得很开怀。而萧左心也彻底放了下来,他知道自己已经取得了赵匡胤完全的信任,自此之后,一条前途光明的大路就展现在自己眼前,等待着他踏上征途。(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