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蟠给林黛玉送信,他自己也收到了林如海的最新来信。
与给林黛玉的信中,只有些日常琐事不同,林如海给薛蟠的信中,更多的是谈论公务。
在几个月的信件往来过程中,薛蟠帮林如海把对两淮盐政的改革,制定得更加详尽,并与日前付诸实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林如海这次对两淮盐政的改革,主要是在扬州八大盐商之外,增加了更多中小盐商,来承销盐引。
之前,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衙门发放的盐引,基本上全由扬州八大盐商包揽,如此虽然为盐运使司减少了许多麻烦,但也让两淮盐政,困与大盐商之手。
每年,八大盐商从两淮盐运使司缴银买到的盐引数量,只有七八十万担,占了全国盐引的四分之一强,但是从八大盐商手中,销售出去的食盐,却被盐引数量多了不止一倍,多出来的,就是私盐。
私盐不需缴税,盐商售卖虽然冒着很大风险,但是为了攥取更多利益,自然不想放弃这条财路。
林如海现在改革盐政,在八大盐商之外,引入众多中小盐商,盐引发放的数量,初步定为一百万担,但是有余盐商购买踊跃,最终卖出去的盐引,多达一百五十万担。
此举虽然冒着滥发盐引的风险,但是根据林如海几个月的明察暗访,两淮盐运使司掌管的三十多处盐场,每年产出的食盐数量,足够如数兑换这么多的盐引。
只是把之前的私盐,也纳入到了官盐的行列。
在此之前,中小盐商都是从八大盐商手中买盐,盐引在八大盐商手中多过一道手,就让他们从中赚取巨额利益,令扬州八大盐商一个个都富可敌国。
现在,中小盐商也能直接从盐运使司衙门直接缴银买入盐引,省略了八大盐商中间那道手,买盐的成本,反倒比之前低了一些。
盐运使司衙门多卖盐引,收取的盐税,自然要比之前高。
利益受损的,只有八大盐商。
林如海的改革策略,虽然没有彻底断掉八大盐商的根基,但也是从他们身上割肉,他们自然不会善罢甘休。
薛蟠在之前的信件中,就屡次提醒林如海,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防备八大盐商狗急跳墙、铤而走险,直接对他动手。
林如海却对此不太在意,认为八大盐商就算再胆大包天,也不敢对他这样的朝廷大员直接动手!
薛蟠却不相信八大盐商的操守,实在放心不下,年后安排薛蝌回男方的时候,让他的仆从护卫吴洋,带着法兰西枪匠罗夫,和工部军械局大匠一起彷制出来的燧发短枪,一起跟着南下扬州,贴身保护林如海。
林如海之后的来信中,还对薛蟠的安排略有微词,不过终究是薛蟠的好意,林如海还是让吴洋跟在了身边。
实际上,在去年薛蟠进京途中,路过扬州,拜见林如海的时候,就曾暗示过林如海,日常要注意饮食,不要被人所趁,在饮食中捣鬼。
林如海对这一点,其实也早有怀疑,他上任扬州巡盐御史短短一两年间,先是幼子早夭,接着爱妻早逝,唯一的女儿林黛玉也身体一直不好,要说毫无缘由,谁都不会相信。
林如海在那之后,就对自己的饮食颇为注意,把后衙厨房里的人手换了一遍,甚至让管事给他另辟了一个小灶。
经过这样一番调整,林如海这几个月来,感觉自己的精力,要比之前充沛了不少,可见调整确实有效果。
林如海的最新来信中,详细说了日前进行的,本年度盐引发售的情况,两淮盐运使司衙门卖出了一百五十万担盐引,一担盐引的税银是一两银子,今年两淮盐运使司衙门收缴的盐税,就是一百五十万两!
比去年的八十多万两,足足多了将近一倍!
这可是一项大政绩,指定能让林如海今年的履历得到一个“上佳”的评价。
正在进行的京察,薛蟠因为任职的两个衙门,崇文门税关衙门每个月的税银,从之前的七八千两,增长到了两万两;新设的煤务提举司,更是每个月能上缴四万两的税银。
功绩卓着!
虽然崇文门税关衙门的政绩,提举韩涛要分润大半,但是谁都知道,事情其实是薛蟠做的。
而煤务提举司的功绩,就是薛蟠这个首任提举的了。
所以,韩涛和薛蟠,乃至薛蟠在工部的顶头上司贾政,在此次京察中,都早早预定了一个“上佳”的评价,官职无忧,官阶甚至有往上提一提的可能。
林如海现在在两淮盐运使司衙门任上,已经干了三年,按理说到了转迁的时候。
两淮盐运使司衙门,品级是从三品,林如海如果要是转迁的,至少也能官升一级,成为正三品的朝廷大员。
而正三品,在朝中就是六部侍郎,或者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另外,位列九卿的大理寺卿、太常寺卿,也都是正三品的官职。
在地方上,正三品则都是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的主官,或者是一省巡抚、总督这样的重臣了。
在给薛蟠来信的同时,林如海也向内阁进了正式奏章,把他对两淮盐政的改革、取得的效果,禀报给帝国的最高管理层。
永昭帝、内阁首辅王汝霖、内阁次辅石淼文,以及其他阁臣,收到林如海的奏章,心情都非常愉悦。
现在,刘汉帝国朝局最大的困扰,就体现在财政不足上。
刘汉帝国自立国以来,就内忧外患不断。
在外,东北有退守祖地的满清,北方有一直是中原掣肘之患的蒙古,西边高原上,吐蕃人也不安生,南方的安南,也渐有不训之意,东南沿海,也时常遭遇倭寇海盗的侵袭。
在内,西南土司时叛时顺,北方持续大旱,黄河一年数决,在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形成了大片的黄泛区,百里无人烟,原本应该是农税重要贡献的地界,却每年都需要朝廷赈济。
幸好还有江南数省的赋税,能让偌大一个帝国,勉强支撑下来,虽然每年都会落下财政赤字,但经过君臣多方筹措,还是能维持下来。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这样的情况断不可持久,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突发一次黑天鹅事件,导致朝廷财政破产,那个时候,国将不国。
于是,就更显出薛蟠对崇文门税关衙门和煤务提举司的革新,以及林如海对两淮盐政改革的重要性了。
他们二人,一年能为朝廷,增加一两百万两的收入。
这一两百万两,与全年赋税总量四五千万两相比,似乎不算多,但因为是凭空生出来的,却能顶大用。
至少,靠着崇文门税关衙门和煤务提举司的贡献,户部就过了一个好年。
现在,两淮盐运使司衙门的一百五十万两盐税,已经输送上路,不日将运抵京城,对要到六月,才能收取夏赋的朝廷来说,这可是一笔救命的银子。
薛蟠收到林如海来信的时候,心中却突然生出一股不安的感觉,似乎近期将有大事发生,却又不知道会是什么事。
如此惴惴难安的,过了一个月,时间已经来到永昭四年的四月,地处北地的京城,已经进入盛春时节,百花怒放,万物复苏,南雁北返,人也跟着精神了不少。
薛蟠这些时日,日常在两个衙门摸鱼,把薛家商号的生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收缩,蜂窝煤产业,化整为零,下放给诸多小商家;玻璃产业,引入更多的合作者,薛家商号只管生产,不再负责具体销售。
另外,组织从两个产业中精简下来的人手,投入到拓荒扩产之中,在京城周边,或买或租,置办了许多荒地、坡地、河滩、山谷等贫瘠土地,大力推广红薯、玉米等外来高产粮食作物的种植。
甚至找到专门负责皇家庄园管理的上林苑监,与他们合作,进行红薯、玉米,以及小麦、水稻、大豆等作物的品种改良。
红薯、玉米这类亩产高的可食用作物,早在前明,就从海外传入,官服也一直在大力推广此类作物,在东南沿海的丘陵地带,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在广大的内陆,北方各地,选择种植红薯、玉米的农民,依然是少数,而且还没有把这类外来作物,当成正经的粮食。
对这个时代的百姓而言,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只要让他们见识到红薯、玉米的产量,并且为产出的红薯、玉米,找好销路,能抵赋税,他们会自觉主动地选择种植的。
薛蟠此举,正是要给广大北地百姓打个样儿。
这一天,薛蟠去京城北郊的一块红薯地,查看了一番春地红薯的生长情况,还没从北边的安定门进城,就从城门口的税丁处得知,府中的孙总管有急事找他。
薛蟠连忙快马加鞭,赶回到城东薛府,孙总管果然焦急万分地等着他了。
不等薛蟠发问何事,孙总管便急匆匆把薛蟠迎进府内,带他来到前院西厢。
前院是府中下人的住处,西厢住着的是薛蟠的两名贴身小厮招财、进宝,和两位仆从侍卫任宁和吴洋。
吴洋此前跟着薛蝌南下,被派去贴身保护林如海。
薛蟠进到前院西厢房,却看到吴洋出现在这里,大吃一惊,连忙问道,“你怎么回来了?几时进的京?所为何事?”
吴洋起身拱手禀报道,“东家,小人五天前从扬州出发,一路上快马加鞭,在各处驿站换马不换人,日夜兼程,今日己正(上午十点)时分终于赶到京城。”
扬州到京城两千多里路,吴洋只用了五天便赶了回来,一路之上,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虽然已经在府上休息了两三个时辰,洗了澡吃了饭,还小睡了一会儿,但是依然精神萎靡。
薛蟠来不及安慰他的辛劳,急声问道,“你这么急切返京,可是扬州发生了什么事?”
“正是。”吴洋回禀道,“六日钱,小人虽林大人出城,去盐场巡视,途中遭遇歹人刺杀,幸好小人得东家嘱咐,随身带着足够的短统,察觉不妥之后,连发数枪,当场射杀两人,射伤三人,剩下几名歹人见状,畏惧不敢上前,又被小人换弹射击,悉数逃窜了。
“歹人带有弓弩,箭失上还沁有剧毒,小人和林大人所骑马匹,都中箭倒毙,身边的衙门差役,也被射杀数人,林大人的胳膊也被一只弩箭擦伤,万幸救治及时,性命无碍。
“小人护着林大人回城返回盐运使司衙门之后,林大人立即命人封闭了衙门,并派人向扬州知府通报了情况,扬州卫所立即派兵把林大人保护了起来,小人也把所带短统,分给林府可靠的下人,让他们贴身保护好林大人,便按照林大人吩咐,即刻返京把此事告于东家。”
薛蟠闻言,眉头紧锁,再三确认道,“林姑丈中了毒箭,当着性命无碍?”
吴洋回禀道,“小人在林大人中箭之后,便立即按照东家吩咐,对伤口进行了紧急处理,又在伤口上部用布带扎紧,按照东家所说,减缓了毒素随着血液的流动,回城之后请医生对林大人进行救治,医生称赞了小人的处理,说若是没有那样的处置,林大人怕是支撑不住。
“经过医生紧急处理,林大人的神志已经恢复,在小人离开进京的时候,已经能够喝些米粥了,医生说已无大碍,只需要调养些时日,拔除余毒,就能康复了。”
薛蟠却仍不放心,立即命孙总管为他收拾行装,他要立即南下,亲自去扬州探查情况。
临行之前,薛蟠先给戴权写了一封密信,向他通禀了林如海的情况,之所以没有直接向永昭帝禀报,是因为此事毕竟只是吴洋带来的私信,具体情况不明,薛蟠不好妄言。
刘汉帝国朝廷机构设置,全面承袭前明,自然也设有锦衣卫这样直接向皇帝负责的监察机构,虽然名字不叫“锦衣卫”,但是做的却是一样的事情,这里为了方便大家理解,便以锦衣卫相称。
想来永昭帝也能很快通过锦衣卫的渠道,获知林如海遇刺的消息。
薛蟠在京中身有官职,本来无令是不可私自离京的,不过因为煤务提举司的业务范围,涵盖了全国的煤矿,倒是给了薛蟠离京的借口——巡查各地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