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毕懋康壮年时期,时逢宦官魏忠贤专权,等到崇祯帝继位,前明又内忧外患,实在无力推广燧发枪这种新式武器。
刘汉立国之后,毕懋康的《军器图说》,也没有受到朝廷重视,以至于薛蟠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偶然得到一本《军器图说》,一时间惊为天人。
泱泱中华,不是没有能人志士,只是有许多划时代的发明创造,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受到应用的重视。
这个世界,驱逐满清,复我中华衣冠的刘汉,虽然各方面,都要比历史上的满清开明不少,但是历史的惯性使然,没有强大的外力催动,刘汉帝国依然可能会在即将开启的工业化大时代,被西洋诸国后来居上,全面赶超,到一两百年之后,重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况,也不是没有可能。
好在,薛蟠来到了这个世界,自然不能让东方巨龙,再次沉沦。
虽然他小胳膊小腿的,能力有限,但也要力所能及的,为华夏民族做些事情,改变泱泱中华的命运走向。
前面的蜂窝煤、玻璃镜,以及对崇文门税关衙门、煤务提举司的改革,都只能算是牛刀小试。
真正的大手笔,还在后面。
薛蟠现在虽然混进了文官队伍,但是对军队建设,其实也有关心,借着宁荣二府的军中势力,接触过刘汉帝国的枪械。
京营十二卫中,就有一个火器营,用的还是落后的火绳鸟统。
以薛蟠现在的官场能量,还做不到为刘汉军队换装燧发枪,但也可以提前做些准备,让枪匠罗夫,和薛蟠从工部军器局请来的匠工,中西合璧,共同研制更先进的枪械。
名义也有,薛蟠的煤务提举司治下的西山煤矿,如今已经是年产值一二百万,净利润五六十万的大产业,管着上万矿工,数千运夫,配备自己的安保力量,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新式火枪,就是薛蟠给煤矿保安队配备的武器。
薛蟠给西山煤矿配置的保安队,人数只有两百人,只是京营十二卫一部的十几分之一,虽然配备了新式火枪,但人数太少了,所以并没有引起各方面的警觉,从而得以猥琐发育。
这算是薛蟠掌握的第一支军事力量,寄予厚望,福利待遇给得很好,队伍建设也抓得很紧,是按照以一当十的特种兵的标准训练的。
招募的兵士,是从数万灾民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为了让这些名为保安,实为特种兵的兵士能安心从军,薛蟠把他们身后的两百个家庭,都安排妥当,不仅在工业基地、山间别墅等处,给他们安排了工作,提供了住房,甚至还分发了田地,让他们能扎下根来。
所以,西山煤矿的保安队,实际上也可以说是薛蟠的私兵,只是挂靠在西山煤矿名下,养兵的钱,都是薛蟠从西山工业基地特别调拨的,并没有占西山煤矿的便宜。
薛蝌收集来的西洋什物,都被薛蟠分发给了众姐妹,王熙凤、李纨,甚至王夫人、邢夫人,也都分到了一份。
收集的西洋书籍,因为都是原版,除了英文的,还有法文、意大利文的,连薛蟠都看不懂,只能等爱德华编好《万国词典》,再试着让他翻译。
不过,薛蟠还是经常捧着一本英格兰大文豪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文集,用自己一知半解的英文功底,连蒙带猜的阅读,聊以打发时间。
虽然薛蟠连英语四级都没有考过,英文功底可想而知,但现在竟然从这本莎士比亚的经典诗集,读出了一些趣味,有些爱不释手了。
一次回到梨香院,也带着这本诗集,被林黛玉等姐妹看到了,林黛玉先抿嘴笑道,“哥哥也开始读书了么?”
薛蟠这个哥哥,最为妹妹们诟病的,就是不学无术,少学少识,连四书五经都没有通读过,更不用说浩若烟海的历代诗词文章了,和姐妹们说话的时候,说到什么文学典故,往往都是一头雾水。
前几次妹妹们还以为他是故意出丑,逗姐妹们开心,但是时间长了,姐妹们就知道了,他是真的没文化,再和他说话,就不会故意用什么典故了。
只有林黛玉,仍然会时不时的出个典故,让薛蟠说出处,看他出糗的样子,乐不可支。
薛蟠虽然不在意被妹妹们取笑,但作为一个大男人,面子还是要的,于是便把这本英文诗集打开给姐妹们看,洋洋自得道,“我不仅在看书,看的还是西洋书呢!”
姐妹们都凑过来看,看那英文字母如同画符一般,自然不明其意。
只有薛宝琴,在南方各处游览的时候,接触过西洋人,还在广州十三行里,跟一位西洋女人学了几句西洋语言。
林黛玉狭促问道,“哥哥连四书五经都读不通,竟然能看得懂西洋文?再说了,西洋蛮荒之地,能有什么好文章!”
薛蟠正色道,“妹妹此言差矣,西洋虽然诸国分裂,不似我朝天下一统,但是历史也源远流长,也是有一些先贤闻达的,就说我读的这本诗集,就是英吉利国一百多年前的大文豪莎士比亚所作。”
史湘云闻听薛蟠此言,不禁噗嗤一声笑出声来,说道,“啥是笔呀?这位大文豪,怎么取了这么个名字!”
林黛玉也斜眼审视着薛蟠的表情,质疑道,“别是哥哥胡诌出来,哄骗我们的吧!”
薛蟠失笑道,“我什么时候骗过妹妹?再说,我编出这么个人,又能骗妹妹什么呢?就算人是我编的,这诗集总不是我的编的吧!”
贾探春这些天,帮薛蟠代管薛家书铺,对印书一时,颇有些了解,把诗集接过去看了看,说道,“这本......西洋诗集的用纸,与众不同,似乎确实不是我朝所产,而且看这诗集的新旧程度,应该有些年头了,期间还是经常被人翻阅的,书页都褶皱了。”
林黛玉不再纠缠莎士比亚此人的真假,拿着诗集翻了翻,确实看不出什么,递还给薛蟠,好奇道,“哥哥说这是本诗集,那里面都写的是什么诗。”
薛蟠便把诗集翻开,给妹妹们读了一首,“Shall I 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众姐妹听薛蟠虽然读到磕磕绊绊,但确实说的是她们从未听过的语言,薛宝琴能听懂其中一两个单词,但是对整首诗,就无法理解了。
众姐妹不明觉厉,看向薛蟠的眼神,便有了些变化,显出些小小的崇拜。
林黛玉问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薛蟠便按照自己的理解,代为翻译了一下,“这是一首情诗,翻译过来,应该是这样的:我怎么能够把你比作夏天?你比它更加可爱与温柔......”
林黛玉听了,不禁皱眉说道,“情诗这样写,太过浅显直白了吧,有失诗词应有之美。”
薛蟠凝神想了想,说道,“那这样翻译,妹妹以为如何:夏日纵好怎及君?清丽温婉自超群......”
林黛玉、史湘云、薛宝钗、薛宝琴,乃至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虽然都是深闺女子,但是单以诗文才情论,比薛蟠不知道高出多少,鉴赏能力也自不凡。
把薛蟠翻译的这首诗文誊录下来,讨论了一番,还是由林黛玉先开口说道,“我们也不懂西洋文字,所以不好评价这首诗的原文如何,不过单就哥哥的翻译来看,确实有些可读之处。”
又忍不住掩嘴笑着刺了薛蟠一句,“哥哥要是能有这样的诗才就好了。”
薛蟠不以为意道,“我虽然自己作不出诗,但是能读到这样的诗歌,也足堪安慰了。”
姐妹们说笑了一回,便自去忙了,只有林黛玉,对这本莎士比亚的诗集,却产生了一些兴趣,缠着薛蟠,让他又读了里面的几首,并且让他翻译。
读诗简单,虽然有些单词不认识,但是连蒙带猜,也能混过去,反正林黛玉也不懂。
但是让薛蟠翻译,可就太难为他了,前面那一首已经烧死了许多脑细胞,被林黛玉逼着又翻译了几首,总是词不达意。
林黛玉蹙起眉头说道,“要是我自己能读懂这些西洋诗歌,翻译得一定比哥哥好。”
薛蟠对这话举双手赞成,道,“妹妹如果有时间,倒是可以学一学西洋文字,我那里还有一些西洋的戏剧本子、小说之类,妹妹学会了西洋文,也能看一看,籍此了解了一下世界之大,西洋的风土人情。”
林黛玉闻言,确实生出些兴致,说道,“那哥哥能教我么?”
薛蟠抱惭道,“我其实也只是跟着新请的通译,学了没几天,自己都是一知半解的,要是就这样教妹妹,不免误人子弟。
“不如这样,等年后,我便请通译正式教我西洋文字,妹妹如果有兴趣,可以在一边旁听,相信以妹妹的聪慧,学得一定比我的快,到时候我可能还要反过来请教妹妹呢。”
于是此事就这么说定了。
薛蟠虽然给众姐妹找了不少事情做,又是让她们代管店铺账目,又是请她们排版文字,又搞出冰壶、滑冰等游戏运动项目,但是总的来说,姐妹们空闲的时间,还是很多。
姐妹们十来岁的年纪,正是学习的好时候。
贾家自第二代起,便有弃武从文的计划,宁国府第三代的贾敬,就曾高中进士,给兵伍起家的贾氏一族,带来了不少文气。
可惜贾敬因故避世,抛却家业,去城外道观修道去了。
和贾敬同辈的贾政,本来因为只是荣国府的二公子,按照惯例,是继承不得荣国府爵位家业的,想要自立门户,只能走科举之道。
后来却阴差阳错的,没能承袭荣国府爵位,却继承了荣国府家业,还被太上皇荫封了一个工部主事,直接进了官场。
不过贾政对家中子弟的学业,还是颇为重视的,嫡子贾珠,便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小小年纪便进学中了秀才,迎娶的还是国子监祭酒的女儿,可惜英年早逝。
嫡次子贾宝玉虽然生性不喜读书,又有贾母、王夫人溺爱,但是依然早早便在族学中读书;庶子贾环、嫡孙贾兰,也都小小年纪,便开蒙读书了。
就连女孩儿们,尽管贾母曾说过“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的话,但是贾府四姐妹,读的书却不比贾宝玉少。
日后大观园里起诗社,探春是主力,表现不比林黛玉、史湘云、薛宝钗差多少,迎春、惜春虽然文采稍逊,但也偶尔也能胜过贾宝玉。
只是,让她们读四书五经,总没什么大用,唐诗宋词,读得多了,也绝乏味。
而时下市面上流行的小说话本,讲的多少男女私情,在大户人家眼中,不啻与洪水勐兽,不是大家闺秀能看的。
就算薛蟠再开明,不认为姐妹们读了《西厢记》、《牡丹亭》,就真的会怎么样,但毕竟也要考虑时下物议,梨香院毕竟不是薛府,薛家在这里只是借住。
但是姐妹们如果学会了英语法语,读读西洋书籍,就算里面也不乏《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流的爱情悲剧,但是旁人不知道,就没什么影响了。
要说薛蟠和这个时代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经过后世二三十年的教育,已经潜移默化认定的诸多民主观念。
具体到姐妹们身上,薛蟠就颇为唾弃“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把它归为封建糟粕之列。
虽然暂时没有能力,在这个时代真正的实现男女平等,但是对几位钟灵毓秀、才情智慧都过于常人的妹妹,薛蟠却不想让她们,向王夫人、邢夫人,乃至王熙凤那样,将来只能作为男人的附庸,在深宅大院里勾心斗角,空耗青春。
即便不能把她们都培养成易安居士李清照那样名留青史的女文豪,至少也要帮她们培养起一些真正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大好年华,不能虚度。
林黛玉把要学西洋文的事情和姐妹们说了,获得大家一直响应,表现最积极的,自然是样样不甘落后的史湘云,薛宝琴也对此兴致颇浓。
薛宝钗,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几人,虽然对学习西洋文兴趣不大,但是左右闲来无事,也愿意来凑凑趣,借以打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