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政外任,荣国府内,最高兴的,非贾宝玉莫属了。
贾府的家教,便是教子从严!
宁荣二府现在虽然有向诗书传家转向的趋势,但毕竟是武勋出身,宁国公、荣国公当年,教育儿子,想必崇尚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准则。
到了第三代贾敬、贾赦、贾政,自然也有样学样,教育起自己的儿子来,一个比一个下手狠。
在《红楼梦》文本中,就有贾赦棒打贾琏、贾政棒打贾宝玉、贾珍命下人向贾蓉脸上吐口水,贾蓉连擦都不敢擦,只能任其自干的描述。
贾政打贾宝玉那次,是真的下了死手的,一开始是让下人用板子打,后面实在气不过,更是自己亲自动上手了。
所以,别看贾琏、贾宝玉、贾蓉在宁荣二府,都是嫡脉嫡子,身份尊贵,在京中权贵之间,也有几分体面。
可是在贾赦、贾政、贾珍面前,一个个都畏之如虎。
贾宝玉只要听说贾政找他,不管是什么事,先都要被吓个半死。
《红楼梦》文本中虽然没有明确交待,但是在后人的分析中,贾政长子贾珠,之所以在二十来岁的年纪,便英年早逝,应该也与贾政管教过严,有直接的关系。
前面因为薛蟠反倒贾宝玉跟着众姐妹一起搬到大观园里居住,还让贾宝玉对薛蟠心生嫌隙。
贾政也是经薛蟠这一提醒,才勐然惊觉,原来贾宝玉已经这么大了,已经到了用功读书的年纪了。
所以,贾宝玉在贾元春省亲这件宁荣二府近年来的大喜事之后,不仅没能和众姐妹一起搬到大观园里居住,还被贾政盯上了,时常检查他的功课,让贾宝玉在家塾中,都无法继续摸鱼了。
好在,秦可卿因为贾珍又了职业侍妾夏竹,得以逃脱被贾珍强占,最终羞满不过,悬梁自尽的命运,连带导致,秦钟也避免了早早夭亡的命运,让贾宝玉在家塾中,有一个志趣相投的好友相伴,读书也能多用一分心。
贾宝玉聪明是不缺的,只是不想用在科举正途上,被贾政逼着,不得不试着写了几篇八股。
贾政出京外任,虽然临走之前,一再对贾宝玉强调,让他在京中用心读书,不可懈怠。
贾宝玉不敢有别的言语,只能唯唯应是。
但是贾政一走,贾宝玉就彻底放了羊,贾母和王夫人因为有贾珠的前车之鉴,本就对他溺爱不已,总是认为他还是没长大的小孩子,万事随其心意。
不过,贾政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所以临走之前,拜托了林如海,代为监督贾宝玉的学业。
林如海可是头榜探花出身,学问学识,无可置疑,又是贾宝玉的嫡亲姑父,管他也算名正言顺。
只是林如海政务繁忙,无法每天都亲自指点贾宝玉读书,只能在休沐之日,抽出半天时间,来集中检验贾宝玉过去一段时间的学习进展。
贾宝玉对林如海的教导,不仅不推拒厌烦,反而乐在其中。
因为,林如海每次在指点贾宝玉学习的时候,林黛玉,还有对学习颇为用心的史湘云、贾探春、薛宝琴几姐妹,都会在一边旁听。
林如海这样的头榜探花亲自授课,可遇不可求,林黛玉虽然是他的亲生女儿,都没有享受过几回这样的待遇。
现在林如海是受贾政所托,才接下教导贾宝玉的任务,林黛玉知道了,便央求着要跟着一起听讲,林如海怎么会拒绝她的请求。
其他姐妹听说林如海开课,自然也都心动,不过一开始都没敢直言。
还是一次薛蟠回京,听说了此事,问起众姐妹,史湘云、贾探春、薛宝琴几人,才流露出想要跟着一起进益的心思,薛蟠去向林如海说了,才又多了几个旁听生。
林如海授课的主角,自然还是贾宝玉。
贾宝玉现在尚未进学,连童生都不是,按理说,让林如海这样的头榜探花来教他,不免有点大材小用。
不过,林如海因为只是每隔十日,才会给贾宝玉上半天课,并不算是贾宝玉的塾师。
而且,贾宝玉有这样的条件,也是旁人羡慕不来的事情。
这本来就是诗书传家的一大优点。
像张鹏翮、张懋城父子,张鹏翮是进士出身,虽然没能把张懋城也培养成进士,但是那是因为张懋城一试不成之后,就无心再考了,选择了直接以举人入仕,若是他能像其他人那样,坚持一试不成,三年后再试,再试不成还要三试,以张懋城的家学,考中进士的可能性,相比起其他人,是要高很多的。
贾家从第二代开始,就有意把家风往诗书传家方向转化,并在第三代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宁国府第三代的贾敬,便是正榜进士出身。
只可惜,贾敬后来一心向道,连宁国府偌大家业,都交给贾珍挥霍了,对族中子弟的学业,自然更是置之不理。
所以,才导致贾府家学的学正,只是个老童生出身的贾代儒。
贾家在京中的八房的数十子弟,除了英年早逝的贾珠,连一个秀才都没有。
在《红楼梦》文本中,要等到贾珠的儿子贾兰长大之后,才会考中进士,传续下贾家的诗书传统。
那个时候,偌大贾府,早已经彻底败落了。
现在贾宝玉有了林如海的亲自教导,只要他能够真正收心,把心思全用在读书科举上,以他的聪明才智,不说进士,至少秀才、举人,是十拿九稳的。
只是,贾宝玉空有这么好的条件,却不懂得好好利用。
林如海每次布置的作业,贾宝玉的完成度,都还比不上只是凑趣旁听的林黛玉、史湘云、贾探春、薛宝琴等姐妹。
让林如海不止一次的叹息,只恨林黛玉、史湘云、贾探春、薛宝琴几人没有托生成男儿身,无法参加科举,不然贾史林薛几家,就都后继有人了。
薛蟠回来,看到众姐妹和贾宝玉在林如海指导下,做的八股习文,已经林如海针对每篇习文做的点评,他虽然不明其意,却从中琢磨出一个商机。
贾宝玉和众姐妹,都是才刚开始学习作八股文章,文力都颇稚嫩,不入方家之眼。
不过,贾宝玉和林黛玉、史湘云、贾探春、薛宝琴等姐妹,放在后世,也都是学霸级别的人物,聪明才智远在普通人之上。
所以,哪怕是他们的习文,对普通人而言,也拥有一定的借鉴参考意义。
别的不说,薛蟠在西山煤务公司、西山工业基地、长芦盐业公司、开平煤矿等地,都开办了免费的学堂,供适龄孩童读书识字。
薛蟠的长远目的,是想从这些矿工、盐户子弟中,培养出一些读书人,未来若是科举有成,得以跻身官场,以薛蟠在他们中的威望,必能成为薛蟠在官场的一大助力。
为此,薛蟠不惜重金,请了不少秀才,乃至举人,在学堂任教。
可是,这些人的学识水平,和林如海,还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如果在这些学堂就读的矿工、盐户子弟,能够有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习文,作为参考,即便起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少也会有些进益。
于是,薛蟠便拜托林黛玉、史湘云、贾探春、薛宝琴等姐妹,把她们每次被林如海批阅点评过的习文,整理出来,排版印制成书。
一方面通过薛家商号的书铺,发往各地销售,一面也免费提供给各处学堂,作为学堂学子的教辅资料。
实际上,薛家商号,早就在做教辅资料的生意了,尤其是前年宛平、大兴两县的县试、院试、府试,顺天府的乡试,以及去年的礼部会试,和最后的殿试,薛家商号都通过关系,第一时间取到了中试的文章,以最快的速度印刷成册,颇为畅销。
林黛玉、史湘云、贾探春、薛宝琴等姐妹,过去两年,算是完整地经历过一次县试、院试、府试、乡试、会试、殿试中试文章的洗礼,见识到了这个时代读书人中的佼佼者。
虽然科举考的八股文,不能代表一个人真正的学识。
但是既然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连科举都考不好的话,也难称得上真正的读书人。
林黛玉等姐妹,本来对科举八股,也没什么兴趣,毕竟她们身为闺中女孩,又无法亲下科场,就算八股文作得再好,也难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不过在参与到过去两年的一系列科举考试中试文章的编排工作之后,看到那些不论考题再偏再怪再难,也总能自圆其说的锦绣文章,尤其是后面的乡试、会试、殿试三场,中试文章都是层层选拔之后,优中选优的,连林黛玉等姐妹看了,也不得不叹服。
于是心中也起了一些与之争锋的念头。
尤其是林黛玉、薛宝琴,因为西洋文学得最好,看多了薛蟠收罗来的西洋书籍,受到了一些西洋资产阶级女性自由思想的影响,心中埋下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观念。
所以今年听到林如海在辅导贾宝玉,林黛玉才主动要求旁听。
贾宝玉被她们彻底比下去,众姐妹犹不满足,因为她们的眼界,已经薛蟠的有意引导,已经不再局限在荣国府之内,而是开始放眼看世界了。
是真的想要和天下男儿比一比,证明女子在读书作文上,不比男人差。
所以,一开始薛蟠提出把她们的习文印刷成册,对外发售,林黛玉等姐妹还不太愿意。
因为她们毕竟才刚开始学习作八股文,现在作出来的习文,自己写的时候,自以为不错,但是经林如海一点评,就漏洞百出了,难入方家之眼。
不过,薛蟠却说,“如此正好!这本《八股作文大观》,可不是只出这一册,而是要根据妹妹们的学习进度,每隔一个月就出一册。
“妹妹们现在的文章虽然尚显稚嫩,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我相信,妹妹们的文力笔力必定会有显着的提高。
“而这种提高,正好能从连续推出的《八股作文大观》中体现出来,从而让习读此书的学童,也能够由浅入深的,体会到八股文的奥妙。
“妹妹们过去两年,也是看过从宛平、大兴两县的县试,一直到礼部会试的历次科考的中试文章的,其中自然是会试中试者的文章最好。
“但是,要让妹妹们刚开始学习作八股文,就以会试中试文章作为范例,想必以妹妹们的学识,也力有未逮吧。
“这部《八股作文大观》,针对的群体并不是已经进学的秀才、举人,而是刚刚完成开蒙,才开始学习作八股文的小学生,妹妹们的习文,正适合他们的水平。”
林黛玉等姐妹听了,才同意把自己的习文交出来。
不过,她们毕竟都是闺阁女子,闺名等闲不能为外人所知,更不用说印在书上,散布天下了。
所以,在薛蟠的提议下,林黛玉、史湘云等姐妹,都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号,用在《八股作文大观》的署名上。
本来,众姐妹住进大观园之后,贾探春便会一时兴起,在姐妹中组成一个诗社,众姐妹都因此起了一个诗号。
现在薛蟠给姐妹们找了许多事情做,让她们一时之间,竟然想不起组社的事情来了。
正好这次,因为集成《八股作文大观》之事,姐妹们都起了别号。
为了掩饰自己闺中女子的身份,林黛玉自然不能再给自己取“潇湘妃子”,不过因为她就住在潇湘馆,又最爱院中的那丛绿竹,所以还是以“潇湘”为号,不过名为“潇湘君”。
贾探春住的秋爽斋里,种有几株梧桐芭蕉,于是便自号“蕉下客”。
薛宝琴和薛宝钗一起住在蘅芜苑,薛宝钗现在一门心思做大家闺秀,对姐妹们的游戏不甚上心,这次就没来参加姐妹们的学习,所以取号的时候,就没想着她,薛宝琴就占了原本属于她的“蘅芜君”的名号。
史湘云现在虽然住在了原本属于贾宝玉的怡红院,却没有取什么“怡红公子”的名号,而是以史家原有的一处楼阁“枕霞阁”为号,取名“枕霞旧友”。
贾宝玉则被随便称作“富贵闲人”,也在《八股作文大观》里凑了个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