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大哥黄龙对道的解释,白龙不解的问道。
“大哥啊,我们都是太易时期的元气幻化而成,是宇宙之精华所生,难道还要学这些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嘛,我想这些道理应该是天地生成以后,世间万物去学习的,你怎么讲给我们听,我们知道了又有什么用呢?”。
黄龙微微一笑说道:“我们虽然是至高无上的尊神,先于天地而起,先与万物而长,但我们必须掌握宇宙运行之规律,天蒂生成之大道,阴阳逆顺之真理,方才能够治理好茫茫宇宙,让天地和万物输赢规律而行,这样才能达到天长地久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先要学会大道,方能经营世界万物”。
白龙惭愧的低下头说道:“大哥,我明白了,我以后潜心学道,做到晨昏一叩首,早晚一炷香,希望大哥能经常教诲于我”。
“难得三弟有如此悟性,大哥一定督促你学习好大道”。
黄龙接着说道:“天地永远都存在,恒古不变的,不会随着你的意志,随着你的心情有所变化”。
天地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大公而无私,生养着天下万物而不居功自傲,天地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而是为了万物之存在而存在,所以才永远都存在。
有道的人,心地善良,不争名夺利,徒增烦恼,凡事都宽容忍让别人让别人占先,反而能赢得众人的爱戴;凡事把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想别人只所想,急他人之所急,行侠仗义,扶危济困,救别人于危难之时,生命反而能得以保全,正是因为他不自私,反而能够成就自身。
天地万物皆由道生,天地无穷无尽,为人处世之道,就是“无私长存”、“后其身而身先”就是这个道理。
大道使人心灵空明虚寂到极点,使生活的清静达到极致,在万物都蓬勃生长的时候,从中仔细观察它们生死循环的道理,就能够悟出大道,大到并不高深莫测,还是藏在万物运行的规律之中。
天下万物虽然纷纷芸芸,但最终都返回到他原来的样子,本来的面目,这就叫做静,静叫作复归本性。
复归本性是万物运动与变化中不变的律则,认识和了解万物运动与变化都依循着循环往复的律则,叫作明,只有在心静的时候,用心的思考,方能达到明的程度。
不了解这个不变的律则,轻举妄动就会给自己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了解了这个不变的律则的人,就能做到宽容,做到了宽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无不周遍,无不周遍才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体道而行才能长久,终身可免于危殆。
宇宙间万物都是由动到静、由生到死,又由死到生循环往复的。然而只有致虚守静到极点的圣明得道之人才能看到这种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从虚寂沉静的发境去观看世间万物,如此才能得到“道”的真谛,才能遵循“道”来对待事物,达到“殁身不殆”。
修行的最高境界是“大道”,虚是其常,有是其变;静是其常,动是其变。有和动最终要在相互交融中变化为无有、不动。
守定常道,万物虽纷纷扰扰,只须以虚含有,以静待动,并且不见其有,不见其动,就不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使自己处于永远安乐的境地,我们只有静下心来,以静制动,才能看清万物生长的本来面貌,抓住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这样才能符合自然的规律,才能把宇宙万物打理的生生不息,成就我们自己的功业。
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崇尚勇武;善于打仗作战的人,不会轻易被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总是表示谦下,这是一种品德,这种品德叫不与人相争的大德,有了这种大德,才能做到耳清目明,更好的运用别人的能力,这符合自然的道理,是道德的准则。
不争之德,用人之力皆是遵循道的法则,是最有效益,最完美的行事方式,所以称之为“善”。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柔弱并不是软弱,不争并不是屈从,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在战争之中,只有保持头脑清醒、态度冷静,才能制订出周密合理的计划;有了周密合理的计划,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最终才能取得好结果。
善于打仗的人,并不需要寸土必争,也不会争一时一地之得失,而是要争取最后的胜利。
所以,只有在指挥战事的时候持着不争的态度,才能够掌控全局、操纵战机、进退自如,并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善于用人的人应该持有谦和卑下的态度,这样才能延揽人才。
如何把众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呢?这就需要选择一种适当的方式。
如果采取极端严厉的态度来确立自己的威信和权威,那样不仅不能凝聚人心,反而会危害自身。如果采取谦下的态度,那样才会令众人信服。
很大的仇怨虽经调解,总还是留有余怨,有道的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
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据的人那样宽容不索取,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
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不分亲疏,而常常伴随有德行的善人。
怨恨是生于人的妄想的,妄想来自本性,了解本性的人没有虚妄的感觉和意图,又怎么会怨恨呢?
不考虑去解决根本,而想处理表面的问题,虽然外面看上去已经和好,内心里还是没有忘记怨恨。
圣人和其他的人都是具有本性的,其他的人以虚妄为正常,专注、烦劳于争夺名利,而不知道他们的本性中的妄念并没有减少。
所以圣人将本性展现给别人,使他们知道应该除去妄念,恢复本性,等到妄念没有了,本性恢复了,一切都自然明了,就像契约的右半边与左半边相合一样自然,不用追讨就自然回应。
虽然有大的怨恨,也会涣然消释,如果知道了事物的根本是虚无的,哪里还用和解呢?
没有德行的人想一个人一个人地去使之明通,则是劳烦而没有收获的。
天道不为自己谋利,只为善人提供好处;契约也像天道一样,只有遵守的人才能得到利益。
天下最柔软的莫过于水了,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能胜过水的,因而水是没有事物可以代替得了的。弱小的能战胜强大的,柔软的可以战胜刚强的,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就是没有人能这样做。所以有道的人说:能够承担国家的屈辱,才称得上是国家的君主;能为国家承受祸患的人,才配做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是在反说一样。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天下人都懂得了柔能胜刚的道理,却很难像水那样以弱胜强,因为人们从小就被灌输一种争先、争强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变得争强好胜起来。
然而,真正的强者是不争的,如果一味的争强好胜,就不会像水那样甘居下位、温顺坚韧,那么也就不算是真正的强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