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不该惹的还是惹了;车胄一家的尸骸明明白白堆在那里,老曹不是聋子瞎子,他肯定会知道是什么情况。那么,面对随时可能前来进攻的曹*大军,刘备等人困守徐州,前途又在哪里呢?天天担惊受怕,还是装聋作哑,抑或是……求神问卜?
当然不是以上几种。目前来说,虽然刘备手底下没有很高大上的参谋,像孙乾、简雍、糜竺之类,哦,不妨也暂时算上陈登父子,这几位偶尔还能出点好主意。当下,面对刘备的极度恐慌,就是这位陈登先生给出的主意:
“您知道,曹*强,还有个人比他更强——对,就是那位河北的袁绍!这哥们占着冀、青、幽、并四个州的广袤地盘,手下的军队又近百万,其他文官武将更是不计其数。您不妨写信派人到他那里去求救?”
话是没错,可刘备不能没有顾虑:“袁绍一向跟我不通往来;何况我这才刚把人家他弟弟给弄死了——他咋肯来帮我?”
陈登一笑:“您放心!我们这儿就有一位跟袁氏一家三代都互通往来的人,要是能让他给袁绍写封信,保准袁绍回来帮您!”
刘备一愣,“谁呀?”
陈登大笑:“这人不是你平时最尊崇的吗,你怎么忘了?”
刘备猛然醒悟:“哦……你是说,郑玄先生?!”陈登悠悠一声:“对了!”
——郑玄,表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此人乃是当时的一位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并著《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可谓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他以前曾经跟着扶风的马融一起学习。马融这老头有个怪毛病,每次上课的时候都设一个红色的幔帐,前面是一堆学生在听课,后面全是一排美女(声妓,侍女环列左右)。——这要搁我们一般人,谁还能听进去课?而且经学那种东西有那么枯燥无聊,全都看妹妹去了。可这位郑玄,他愣是三年下来目不邪视,根本就没瞅那些美女一眼!
我们只能感叹:定力真好,自愧弗如!这点连马融老头都很惊异。等到他毕业归去的时候,马融叹息着说:“别看我这么多学生,学到了我的秘诀的,只有郑玄一个人啊!”
不止如此,甚至夸张到一个什么地步,郑玄家里的丫鬟们都会《诗经》!有一次,一位丫鬟偶尔犯了点小过错,被郑玄罚跪;另一位丫鬟就故意开她玩笑:“胡为乎泥中?”(你怎么身陷泥中啊?《诗经·式微》里的一句话。)那位被罚跪的丫鬟当即回应:“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打算向他摆事实讲道理,恰巧碰到他恼火。《诗经·柏舟》里的一句。)——简直博闻强识出口成章有木有!丫鬟都这样,主人就更别说了。
汉桓帝时,郑玄被封尚书;后因十大恶人造反(十常侍之乱)而辞职回家,一直住在徐州。当年刘备在老家涿州的时候就已经拜他为师了,到后来做了徐州牧,更是天天登门拜访求教。
——当下刘备反应上来是这哥们以后,大喜,便赶紧跟陈登一起亲自登门拜访,求他写封通融信。郑玄也爽快,慨然答应,一会儿工夫就写好了一封信交给刘备。刘备便赶紧派孙乾连夜拿着送交袁绍处投递。
袁绍看了之后,心里暗想:按理来说,刘备把我弟搞死了,简直是大恶元凶,无论如何也不该帮他;但是既然又郑尚书这层关系,算了,还是帮一下他吧。(任何时候人情关系都是第一位的呀!)于是,袁绍便迅速把手下的文武官员集结起来开会,就发兵打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参谋田丰先发言:“最近这几年,兵灾连连,百姓已经相当疲乏了,加上我们的粮食也没攒下多少粮食(仓廪无积),您老还是省省吧!”
“我看,最好还是先派人向皇帝献捷(进献俘虏及战利品),要是道路不通(刘协就在曹*掌控之内呢,你说通不通!),再打报告给中央,说曹*阻挡了我们进献的道路,以之为借口,然后乃发兵黎阳(今河南浚县);相应的,再在河内一带增添船只,配发武器,分头派遣精兵来屯驻在边防。这样一番准备下,只需三年,您的大事就可以完成了!”
可以看出,田丰的这个建议其实就是一个长期策略(持久战论),先找个发兵的理由,再慢慢从各方面进行战前准备,三年的工夫是可以完成;或许这样做对袁绍的计划比较有利,可是对巴巴等待救援的刘备来说可就惨了!
随即,参谋审配也站起来发言:“我看不用这样麻烦吧!以我们老大的神威,加上我们河朔(黄河以北)一带的强盛,要打曹*,简直易如反掌!何必要用三年呢!”(这是速胜论。)
沮授也起来表态:“我说一下,我比较赞同田丰同志的意见。要知道,自古打败敌人不只看我们强不强盛,还要认清形势。现在曹*那厮,法令严明,部队精锐,跟公孙瓒简直不同日而语!现在我们要是放弃这一良策,师出无名,这算怎么一回事呢!”
一看沮授支持田丰,又一位参谋郭图也站起来支持审配:“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正像审配同志刚才所说的那样,打曹*这种人还需要个理由?!老大您还是赶紧决定。希望您能够同意郑尚书已经我们的意见,跟刘备联合,来削曹*。总之,这件事上合天意,下顺民情,于国于私,都是一件大好事!”
——看看,这就是参谋多的坏处。本来一件事可以很快解决的,结果人一多,你一句我一言,事情反倒复杂了;再碰上一位像袁绍这样的没主见的老板,那就更糟了。果然,袁绍一见四个人针锋相对得吵来吵去,头立马大了,顿时就陷入犹豫状态了。(这也就是曹*一方分析袁绍的缺点:好谋无断!)
正在这时候,许攸、荀谌两位从外面走了进来。袁绍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赶紧把这个棘手的问题抛给两人:“你们俩来说说。郑尚书,哦,就是那位郑玄,给我写了封信让我起兵帮助刘备打曹*。——你们觉得应不应该发兵?”
这两人的看法倒是一致:“您以多战少,以强攻弱,削除国家的罪人(曹*)来扶持中央——我们有这么多的优势和有利条件,我们俩同意发兵!”
这下没悬念了,原来正反双方的比例是:,现在立马变成4:了,优胜已判条理已清;袁绍也立马不乱了,站起来表态:“嗯,好!你们的意见,正是我所想的。那就发兵打他娘!”
决定了,一切就好办了。袁绍很快作出以下安排:孙乾先回徐州复命,并约定刘备做好接应事宜;由审配、逢纪两人为带队统帅,田丰、荀谌、许攸三人为军参谋,颜良、文丑为将军,发骑兵十五万,步兵十五万,合起来一共三十万军队,朝着黎阳方向进发!
安排好了之后,郭图又给袁绍提了一个建议:“您打曹*是为了伸张正义,所以应该写封檄文(战斗动员书),发往各地传阅,让大家一起响应您的号召起来闹革命——这叫名正言顺。”袁绍同意,便传令书记员陈琳同志负责拟写这封战斗动员书。
陈琳我们都熟悉,以前何进召唤董卓进京的时候露过脸,当时他还劝过何进(见本书第二章)。现在再简单补充一点他的履历:陈琳,表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淮安)人,“建安七子”之一,一向有才。汉灵帝时就担任大将军何进的文秘(主簿);后因董卓事件劝告何进,何进没听,结果便导致了后来的董卓之乱,陈琳也就潜逃到冀州来了。袁绍也就任命他做书记员。
这位陈琳老兄果然有才,接到让他拟写檄文的命令后,挥笔立就,很快就写好了。这就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那篇《为袁绍檄豫州文》。
说起这篇檄文,那可不是一般的牛:文字篇幅很长,内容相当充实,里面历数了曹*的多项罪状,从曹*他爷爷那一代算起,一共骂了曹*的祖孙三辈(最有名的那句就是那句“赘阉遗丑”,骂曹*他爹是太监的犬子);并当众悬赏:能砍掉曹*脑壳的,封五千户侯,赏五千万钱。文辞极富煽动力。这篇文章作为中国古代檄文界的典范,历来为古代文人所称赞。
袁绍看完这封动员书以后大喜,赶紧传令发往全国各地,并在各处关津隘口张挂悬贴。(做好宣传工作。)而事实证明,这篇檄文的杀伤力还不止一般的大:
当时曹*在许都正害头风病,旁边的人把这篇文章拿给他看,曹*一拜读,顿时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当即连头风病都治好了,从床上一跃而起,兴奋地问曹洪:“这谁写的?”(神奇吧!言语刺激确实能够缓解病情!)
曹洪回答:“听说是个叫神马陈琳的人写的。”曹*听了一笑:“文章写得好,要看武略怎么样。可惜这篇好文章写给袁绍这货做宣传,实在是糟蹋了文笔!”(曹*是有多鄙视袁绍!)随即传令召开应急会议,商量应对问题。
此时,孔融听说了这件事,专门跑来见老曹,开口就是:“袁绍势力太大,您一定不能跟他对打,只能商量谈判!”(读书人本就迂腐,玩军事谋略根本就是外行,偏偏又犟。于是……)
荀彧轻蔑地瞥了他一眼:“袁绍这种人屁用没有,干嘛要跟他谈判呢!”
孔融振振有词:“袁绍军民强盛,手底下光参谋就有许攸、郭图、审配、逢纪、田丰、沮授等等;武将方面,颜良、文丑勇冠三军,剩下的高览、张郃、淳于琼等也都是当世名将——你怎么能说他没用呢!”
荀彧大笑:“我的孔大爷!你坐着,听我说:袁绍的军队虽然多,但法纪不严。田丰刚直,却屡屡顶撞上司;许攸贪婪,又治理无方;审配又笨又专横;逢纪老自以为是。这几位爷压根就尿不到一个壶里去,到时候一定会自己先闹起来;至于颜良、文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一仗就可以捉住他们。其他的人都废物,来一百万也没啥大不了的!”
荀彧的话恰好戳中了这些人的要害,孔融顿时沉默不语。
曹*的反应则是大笑:“你评判得的太对了!”随即作出出兵安排:令前军刘岱、后军王忠带五万人,故意打着曹*的丞相旗号,去徐州打刘备(其实就是虚张声势,算佯攻);曹*本尊则亲率大军二十万人,往黎阳进发,去抗拒袁绍。
刘岱这名听着挺熟?没错,他是以前的兖州刺史,当初反董卓联盟的时候也是一方军阀;后来曹*把兖州打下来了,他本人就投靠了曹老板。曹*给他封了个偏将,也算赏了他个饭碗。这次去打刘备,就派他跟王忠去了!
对这两个人的能力,程昱有看法:“恐怕这两位老兄不太靠得住吧?”
曹*回答:“唉,我也知道他们根本就不是刘备的菜,只是勉强让他们虚张声势罢了!”回头又吩咐两人:“不要轻易出动,等我打败袁绍,再整兵削刘备。”两人答应着去了。
二人走后,曹*亲自带领部队进驻黎阳。袁、曹两军相隔八十里,互相都深挖洞,广积粮,谁也不肯出战,这样一直从八月耗到了十月。
要是光这样也罢了,比谁的耐力强了!可是袁绍一方果然被荀彧给预料的准准的:许攸因为不乐意审配的领兵权,沮授又深恨袁绍不采纳他的意见,结果把这伙人凑一块儿老是合不来,大家伙全都不思进取;而袁绍本人也心怀疑惑,畏手畏脚不敢进兵——
曹*一看对方这样,这鸟仗也实在没啥好打的,干脆吩咐以前吕布手下的降将臧霸把守青州、徐州(部分);于禁、李典驻兵在河上;剩下曹仁总督所有大军屯扎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境);自己本人则干脆带了一支军队撤了!
于是,这一仗也就这么歇菜了,双方一直陈兵对峙,直到官渡之战爆发。袁绍本人以及他手下人的严重性格缺陷早已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命运走向。中国兵法讲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对袁绍一方的评估上,曹*一直心里有数,从上次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到这次荀彧的挨个评价——这样一个领导加上这样一群员工,又怎么能不败呢!
其实像荀彧的评价可能有点夸大和夸张,因为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缺点;可以负责任地说,田丰等人的缺陷并不足以影响全局,这种情况下,最关键的就是领导本人的一举一动。干大事的领导,即便手底下的人互相看不上眼,也能够把一切都消弭于无形;团结就是在领导的个人魅力上构建成的。但是我们反观袁绍本人,好谋无断,志大才疏,外表勇武而内心胆怯,猜忌刻薄而缺少威信,人马虽多而调度无方,将领骄横而政令不一——可谓处处犯了一个领导者的大忌,这样的人,就算他手底下全是精英,也无法统筹好每个人之间和每个人与全局之间的关系,公司还是一盘散沙!
一句话,袁绍不是一个好领导;他的失败人生由他自己负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