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风宴和庆功宴是一块摆的,在成都的将领和文臣都赶来了,包括天子刘协,不过他只是给宴会致辞和共同举了三杯开头酒后,便进入了内厅。
他也知道,自己在,这些人始终还是放不开。
刘冒等人也进入内厅作陪,只不过一会儿后,天子刘协便借口不胜酒力便离席回宫,刘冒稍作挽留未果也没有强求,众人齐送至蜀国公府大门口,看着轿子离开后,便回到了院子中。
而院子的众人早就等的急不可耐,他们知道每次按照规矩,天子刘协肯定到场亲自嘉奖,但约定俗成又不会逗留太久,他离开后众人才是狂欢的开始。
好在蜀国公府经过几次扩盖后,院落还容得下这么多人齐聚。
“继续整啊,怎么都等着?”刘冒看着院子中的众人都没喝酒,不禁吆喝道。
“主公,话说正主还在你背后站着,再说郭军师等人都还没参与,谁敢放肆的整啊?”其中一名将领开口道。
“哦,对对,兴霸、奉孝,赶紧的,你们快点入席。今天这头一个关,必须你们两个转,一个从左边开始,一个从右边开始吧。”经过提醒,刘冒恍然大悟道。
“这……主公,是不是有点儿太勐了?这么多人呢,打个通关,我不是回都回不去了?”甘宁看着满院子的文武,犯了难。
“你怕啥,有奉孝这个酒神在,你慌什么?你不是跟奉孝关系不错嘛,你自己想办法。”刘冒笑着拍了拍甘宁肩膀,便带着荀攸等其他人入了席,有专门给他们留的位置。
郭嘉是刘冒手下最能喝的酒桶,这已经是经过无数次实战检验的存在,经得住任何人挑战,无数自认为酒量大如海的存在,都让郭嘉教育过。
所以,任何宴会场合中,只要郭嘉在场,那绝对是第一个打关的。也没人敢在关公面前耍大刀,生怕把郭嘉放后面打关变成了扫场子。
而之前刘冒也找到了甘宁,私下询问他和郭嘉两个神神秘秘干嘛。
当然,刘冒并不是多疑这两个人走的近,纯粹就是好奇,他们两个怎么会成为至交好友,难不成都因为性子放浪不羁?
最后才得知一个哭笑不得的回答,原来郭嘉老去青楼流连忘返,被家中媳妇锤了一次又一次,每次赶出来后,郭嘉都只能变着花样哄媳妇开心后,才能回家里。
而哄媳妇最好的东西,自然是没有见过的稀奇玩意儿。久而久之,郭嘉就把主意打到了甘宁的海军身上,因为他们总是征服海外,顺便发着横财,自然少不了一些稀奇玩意儿。
毕竟,海外这辈子有没有机会去都不知道,那些地方有的玩意儿自然是稀缺货。
知道原委的刘冒,那是相当无语,正所谓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啊。他也知道郭嘉是个妻管严,但是没想到为了讨媳妇欢心,已经这么卖力了。
随后,甘宁便让刘冒保密,毕竟自己不能当出卖朋友的人。
刘冒自然是满口答应,让甘宁放一万个心,保证不会把郭嘉的丑事说出去,不会让他难做。
甘宁这才放心的离开,随后便和刘冒一起接受了天子刘协的召见,海外回来的英雄,总有一些不同的见闻汇报,并且有献给陛下的珍奇异宝。
这场接风和庆功宴一直喝到了二半夜,除开高顺一个人是自己走出蜀国公府的,其余人都是被一个个抬走的。
宴会结束的第三天,最后一批烈士的骨灰和甘宁带回来的物资同时抵达成都。
战后抚恤工作随后积极开展起来,兵部负责统计名册和抚恤金统一上报户部,户部经过核对后报于尚书台复核,然后无误后再呈递刘冒,由刘冒再次检查一下,报于天子刘协加盖印章。
天子刘协这一步基本可以省略,但是刘冒还是按照要求每次都积极上报,给足了刘协这个天子应有的面子。
最后由刘冒批复下去,尚书台派人协同户部官员负责发放抚恤金,兵部协同工部官员,将所有烈士的名字篆刻下来,竖立英雄纪念碑。
所有战死的将士,由所在当地官府颁发“英雄之家”匾额,虽然工作量庞大,也耗费不少,但是都统一由刘冒买单。
有时候,有很多人不解刘冒的行为,这样真的值当吗?手下也有不少官员像刘冒反映,是不是有点儿多此一举了,但却被刘冒严词呵斥。
“将士在前线抛头颅、洒热血,身死后却连一块匾额都得不到,这是我为人主该做的吗?不仅要发给他们荣耀的匾额,凡是荣耀匾额的家庭,所有优惠政策给我优先提供,免除三年税赋,所有学院优先录取。如果选择从军,只要战功显赫,给我优先培养其当军官。”
刘冒知道,光是一块匾额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也不能让一个失去儿子或者丈夫的家庭撑过来,只有随后的各种政策,才是真正的帮他们。
他们失去了亲人已经很痛苦了,如果再让他们在生活中受到委屈,烈士在底下是会流泪的。
刘冒不停的这样提醒自己,同时也不断提醒手下群臣,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这些所谓的大头兵,正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悍不畏死,才让在场诸位包括自己,安然无恙的端坐于此。
凡是听过此言的武将,更是恨不得现在就为刘冒效死命,只有刘冒才真正重视他们武人,理解他们一介武夫的想法。
真正做到了,替士卒解决了一切身后事。
所以,即使刘冒武艺并不高强,可以说是战五渣,但是刘冒在军中的声望,却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
大头兵虽然文化水平低,但是他们明事理,谁对他们是真心好,士卒不是傻子,相反他们分的很清楚。
因为很多士卒都是来自谁会底层,他们可能不认识太多字,但是他们能分得清好坏,比更多所谓的读书人单纯简单,谁对他们好,他们就为谁卖命。
不然怎么说,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刘冒的政策不仅仅是在借鉴后世,莫让英雄再流泪,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后世明朝的血淋淋的教训。
朱元章建立明朝废除丞相、不过是想高度集权。
他做到了、但是他子孙可没有他精力充沛,于是就有了内阁。
后来内阁权利居然比丞相还大,估计朱元章同志在九泉之下要被气的跳出来吧。后来的文官(书生)结党营私就出了麻烦了、内阁甚至有圣旨的驳回权利----权利太大了!于是就有了各种祸国殃民的朋党。
最着名的就是东林党,相信后世看过大明方面电视剧的,都知道东林党的只手遮天和危害。
再加上出来了几个奇葩的皇帝、朝政都基本交给书生或者宦官(但是其中绝大多数都不是什么好鸟)于是大明就这样亡了。
有必要提一下的是、宦官掌权也是文官权利太大的产物。由于文官权重、皇帝就想办法制衡,于是他们看中了那些貌似“听话”的太监。
像着名的东厂和西厂,九千岁魏忠贤、西厂雨化田等等,这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
总之,大明亡国和书生脱不了干系,到了后期连一个真正可以带兵打仗的将领都没有,朝堂之上居然成了文人只手遮天的景象,武官连说话的资格都快没有了,最后居然沦为了文官明争暗斗的工具!
这是刘冒所不能容忍的,也不可能让其出现。
虽然他自己也设立了尚书台,类似内阁的部门,但是并没有赋予像内阁一样那么大的权利。
他只是希望尚书台的存在,更好的统摄六部,帮助他处理和协调好各部之间的正常运行。
至于权利超过他,像明朝后期内阁权力居然凌驾于皇权之上,甚至可以驳回皇帝的圣旨!
这种事,刘冒不会也不可能让其发生。要知道如今尚书台的配置,除了一把手钟繇是自己人以外,刘冒真正的心腹一个都没有进入尚书台之中,这就是原因。
本来想让荀攸进入尚书台的,可是思虑再三,刘冒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他不希望有一天和曾经的心腹之人,站在对立面。
因为人都会变得,哪怕有史可鉴,但是人心都是会变的,尤其是面对权利的时候。
所以,针对心腹,刘冒从不吝啬赏赐,官职也不低,但更多的都是以军师身份镇守地方或者陪伴在自己身边。
中央唯一心腹兼官职不低的,那就是贾诩贾师了,但是他还负责秘密监察百官。
但是,不管是贾诩还是刘冒,都很清楚,影杀卫在监察百官,监视天下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对他自己监视着。
不过继贾诩行的端,坐的正,甚至一定范围内,他也可以调动影子,就足以说明刘冒对他的信任。
面对这份信任,贾诩一直以来的所作所为,也对得起刘冒的无条件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