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打昏君,下打奸臣!
这种东西,一旦用了,哪怕是杀了所谓的奸臣,对于皇帝来说,也是一种实打实的威胁。
用和不用,意义完全不同。
高氏忌惮洛阳王,但洛阳王却无法直接对高氏动手,而且也不会参与朝政。
想要压下高氏的野心,还需要借助外力。
什么人,能够震慑高氏?
苏阳脑海中,出现了自己的岳父曹征的样子。
曹征为济阳郡王,其先祖曹彬,那是宋国开国功勋,地位还在高氏先祖之上,而且曹氏守卫边疆多年,威望甚隆...
但是苏阳旋即摇了摇头,还是不行,虽然苏阳几乎可以确定,在高氏专权这件事情上,曹氏并未参与,但在外人看来,高氏与曹氏,关系太过密切,两家联姻数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高氏那位老太爷的正妻,就来自曹家,准确的说,高氏老太爷,是济阳郡王曹征的姑爷爷,曹征娶的那位长公主,又是高氏老太爷的外孙女,这关系,更密切了。
曹征不行,而在宋国,还有谁能有这种威望和高侃分庭抗衡,并且还能不畏高侃的权势,忠于皇帝呢?
正阳一个人,显然不好找。
如果吕公著、或者司马光两位还在,应该有这个震慑作用,而且如果那两位在的话,高氏也无法独揽朝政。
无论他们两人政见如何,却都不输于权臣。
而高侃,则是权臣,而且还是外戚,甚至连太皇太后,都有些无法控制。
高侃显然意识到,太皇太后日薄西山,一旦太皇太后不在,皇帝赵煦亲政,以其对高氏的感官,只怕高氏衰落就在眼前。
所以他想要把持朝政,继续让皇帝当一个瞌睡虫!
苏阳在想,到底谁合适?
赵...岭南王赵氏...
苏阳摇了摇头,岭南王虽然权势不俗,但其威望只在岭南,而且也没有参与朝堂纷争的意思。
赵籍这个岭南王世子,还无法左右岭南王的态度。
苏阳能想到的那些家族,不是和高氏过往甚密,就是态度不明朗,不可能跳出来与高氏为敌。
至于一些没有大家族背景的,威望影响力又不足!
难道真要赤膊上阵?
苏阳原本的想法,一旦出现变故,快刀斩乱麻,将高氏嫡系一网打尽。
虽然冒险,但却能够趁机清除一些顽固的豪族势力。
只是那么做,流血冲突不会少,甚至会引起宋国政局不稳,是一剂真正的虎狼之药。
用好了,能让宋国内部的阻碍降低不少,用不好,可能万劫不复,所以不到最后时刻,苏阳不会这么做。
当初他跟赵煦提议,组建神机营,本就是为了以防万一,同时也为日后的战争做准备。
他跟赵籍当初提出来的那个黄龙军,虽然组建起来,但战斗力不敢恭维,反倒是成为了一些贵族子弟镀金享乐之地,让人很是无语。
而半年前,黄龙军似乎还出了一些事情。
种师中黄龙军副将,因为训练的事情,将某个大家族的子弟打成重伤,因此被弹劾,虽然没有承担罪责,却无奈离开了黄龙军,毁了永兴军路任职。
赵籍,虽然还在黄龙军中挂职,但人却也回了京城,显然对黄龙军,失望透顶。
对了,种家!
苏阳猛然想到了一个人选,种家!
种家的钟家军,是宋国最精锐的部队,而且种家的威望,绝对不比那些开国功臣传下来的家族弱,甚至更强。
那些功臣家族,大都是凭借祖辈的隐蔽到了如今,自然难免受人弊病,但种家,却是实打实打杀出来的。
若宋国军队,都如同种家军那样,只怕也没辽夏什么事了。
和闻名与前世的杨家将相比,种家军对宋国的影响更大,两者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杨家将,被夸大了许多。
甚至有不少人物,都是虚构的,杨家将出名的两个将领,也就是杨业和六子杨延昭而已,其余儿孙,并无出众才能,所谓的杨门女将,至少苏阳在宋国的史料之中,没有看到半个,连那佘老太君和穆桂英的名字都没见过!
但种家军就不同了,种世衡开创的种家军,传到如今孙辈种师道手里,已经三代,种世衡和种师道,都是当世名将,而第二代中,也有三人战绩不俗,至少在宋国整体环境处于防守的情况下,种家军还是取得了一些局部战争的胜利。
苏阳心里想着,在种家,谁适合呢?
种世衡有八子,其中有名望军功的三人,长子种诂、次子种谔、五子种诊,种谔在神宗末年病亡,种诂年届七十,哪怕有心,只怕也没有经历和高侃纠缠,只有种诊最为合适,种诊的年纪,应该还没有高侃大吧,只是不知道他的身体是否硬朗。
如果有洛阳王的震慑、种家出面制衡,高氏想要再干涉朝政,只怕并不容易。
如果他们聪明,现在放弃那不切实际的想法,或许还能善终,但如果不愿意,最终的结果,绝对会无比凄惨。
苏阳并不介意推波助澜,因为在他内心,其实更愿意这一次的事情闹得大一些,趁机扫除高氏和一些家族,快刀斩乱麻,以后的革新变法,难度也会降低一些。
至于内部动乱,会不会引来辽夏的觊觎,现在并不是他担心的。
整体国力来说,宋国比那两国都要强大。
他们想要南下,并不容易,宋国的百万军队,毕竟不是摆设。
大的方向确定,细节还需要规划,而且,苏阳觉得,这件事,还需要寻求曹家和一些大家族的支持,那些态度不明的家族,这时候,必须给出一个选择。
但事情,苏阳不可能去做,也轮不到他来做。
苏阳现在要做的只是给太皇太后一些建议,至于最终成不成,就不是苏阳能决定的。
对于他来说,现在另外一件事,显得更实际。
给皇帝选后,不容有失。
前世记忆中,他只记得哲宗的皇后姓孟,乃是亚圣孟子四十六代后人。
其贤良淑德,足以母仪天下,但孟皇后的容貌,不算太出众,并不被哲宗所喜,而且孟皇后只生下一女,三岁早夭,再无所出,又被刘婕妤,也就是刘清青构陷,最终被废了皇后之位。
那刘婕妤倒是生下一子,可惜两月而夭,哲宗因此忧思成疾,数月驾崩。
而还有一些野史之中说,二十四岁的哲宗,励精图治想要继承先帝变革的遗志,可惜无人可用,内外交困,某日应下一碗参茶,倒地而亡。
这种阴谋论,无从判断真伪,而苏阳现在也不去想这些,因为多想无益,他不愿历史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