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自古未有生人而神
王宫大殿之上陷入了寂静之中,只剩下赵高恐惧的声音和始皇帝骤然提高的声音。
赵高是真的去查阅了很多的典籍,但并不是为了让始皇帝长生。
他和始皇帝不一样,根本就不相信有所谓的长生不老药,但是哄着皇帝本就是他的职责之一。
查阅典籍是为了在始皇帝面前争夺更多的恩宠,获得更多的权力。
但是他查着查着就发现,貌似真的有所谓的成仙,但是和那些神仙家还有方士说的不一样,包括始皇帝在内的所有人貌似都陷入了一个误区之中。
赵高战战兢兢的跪伏在地上,战栗道:“陛下,若是这世上有长生的圣王,那后面的圣王是怎么出现的呢?
天皇长生,地皇又是怎么执掌诸夏的呢?
天皇消失,地皇长生,但是却出现了泰皇,这难道不是长生之道上最离奇的事情吗?”
始皇帝目光一沉,声音暗哑道:“你的意思是这世上没有长生?所有人都在欺骗朕?”
大殿之上的空气已经彻底凝滞住了,始皇帝的怒气让所有人都战栗着,即便是滴水成冰的数九寒天也没有现在的众人心中更凉。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绝对没有半句虚言,尤其是始皇帝这位有史以来权力大概是最大的天子,整个天下都要在匍匐在他的身下。
赵高自然不会作死,连忙道:“陛下,若是这世上没有长生的圣王,那至高的素王神异怎么解释呢?
臣翻阅典籍,只见到一言,能够解答您所有的疑惑——‘康王十七年,素王薨’!”
康王十七年,素王薨!
素王薨!
宛如晴天霹雳一般,始皇帝整个人都忍不住微微颤动。
他明白了。
他明白赵高要说什么。
素王从来都没有吃过所谓的长生不老药,素王在康王十七年,就薨逝离开了人间。
九州广袤无垠的土地之上,没有任何圣王得到了长生,所有人都是在死后成为了神灵!
始皇帝感觉无比的荒谬,“邦周统治下九州天下一千年,朕竟然忘记了昔年商王都是死后成帝的。”
赵高感觉始皇帝似乎相信了自己的想法,轻轻松了一口气,这就是他不能告诉始皇帝的原因。
难道他要和始皇帝说:陛下,您先死一下,死了之后就能长生了!
赵高相信自己如果敢那么说,最大的可能是始皇帝直接先把他砍死。
今天如果不是被始皇帝逼到了死角,赵高根本就不会冒险将自己最大的发现说出来。
因为他知道这位皇帝陛下想要的不仅仅是长生久视,还要永永远远地握住手中的权柄。
果然不出他所料,得到了古代圣王长生的秘密,并没有让始皇帝有丝毫的快乐。
“按照你这么说,朕难道就不能在人间长生了吗?”
始皇帝语气不太好,但是极其擅长揣摩始皇帝心理的赵高心中却满是欣喜,他感觉到始皇帝的语气出现了松动。
赵高眉眼一转,谄媚道:“陛下,天子到了阴间依旧是天子,这就是要大规模殉葬的原因,您是仁慈的君王,不使用活人殉葬,但陵寝之中的人俑同样是为了拱卫您。
从古至今有多少天子,难道都能在阴间做万人之上的天子吗?
但是您是不同的,您的功绩和德行远远超过了所有的圣王,您是万世第一的始皇帝。
难道还有人比您更有资格成为王上的王,天子之上的天子吗?
等到您成为了天界的帝,这凡间的万千黔首难道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吗?”
不得不说赵高这一张嘴真的是太能说了,绘声绘色的给始皇帝描述着那一副至尊至贵的场景,和赵高比起来,曾经忽悠始皇帝的方士简直就像是稚儿一般。
始皇帝神色渐渐好转,他对自己的功绩德行极其自信,一桩桩一件件都是远古的圣王所未曾做到的。
所以对赵高的吹捧照单全收。
但这毕竟都是猜测,万一死亡之后没能成为神灵那要怎么办呢?
始皇帝收起手中的利剑,瞥了赵高一眼道:“你今日所说很有价值,但是长生不老药的寻找不能停下,朕从来不赌,天界的帝固然高贵,但是人间至尊才是朕现在所具有的。
不老老实实的守住现在有的,却盲目的去追寻虚无缥缈的,那不是朕会做的事情。”
赵高自然无所谓,反正始皇帝又不会让他去寻找长生不老药,加大人手不过就是之后再多一些人命而已。
天下的方士是杀不尽的,总有人希望能够凭借为始皇帝寻找到长生不老药而乍然富贵至极。
赵高正要退出大殿,没想到始皇帝又叫住了他,赵高重重躬身,整个人几乎都要匍匐到地上,“陛下?”
始皇帝沉声道:“朕的陵寝修建你要好好盯着,那是朕未来的天宫。”
赵高的身子一颤,整个人彻底匍匐在地上,就像是一条蛇一样,重重高声道:“是陛下,您的天宫将随着神圣的您,绽放无尽光辉,在九天之上,照耀大秦万世。”
赵高就这样跪伏着挪出了殿外,当他站起来的时候,腿都在打颤,他向着宫外走去,脸上带着轻澹的笑意,“好好盯着陵寝,陛下这是认为天宫还不够气派啊,阴间天子该有相当的威仪,该有相当的大秦锐士相伴。
可惜陛下心中对大秦将士还是有些怜惜,不愿意让大秦将士殉葬,否则吾便将蒙恬那厮手下的二十万长城军先填到墓坑之中。
仅仅只是一群黔首殉葬实在是可惜。”
————
为了修建秦始皇陵,秦国动用了超过五十万人,这其中所体现的动员能力是完全超越时代的,充分表现了秦王朝的鼎盛,秦始皇陵在凋塑、绘画等方面的发掘,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充分反应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生活,这是母庸置疑的民族瑰宝,值得每一个人自豪。——《大秦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