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御史江跻与左司谏吴表臣等二十余人,也上书高宗说朱胜非不可用,胡安国不可罢黜。他们都因与秦桧**而获罪罢职,御史台一时全部空缺。吕颐浩又暗中叫黄龟年等,弹劾秦桧主和误国,阻挠恢复中原的大计,且培植党徒,专权横行,按罪应当罢黜。于是,高宗将秦桧罢相,并在朝堂出榜,宣示永不再用。正是:只道谍奸永遁迹,谁知咸鱼又翻身。
毕竟秦桧被高宗罢相,后来又因何起用,露出大奸嘴脸,生出残害岳飞的一段故事,且看下回分解。
褚先生语:秦桧归来,疑窦从生,但高宗仍然重用,可见秦桧惑人之能。吴玠兄弟和刘子羽忠勇善战,颇似岳飞,屡建奇功,陇蜀得保,使金兀术不敢偷窥,从这一点上说,不亚于岳飞、韩世忠,虽然也名垂青史,但远逊韩、岳,何也?其因有待探究。鸿儒胡安国,为秦桧所惑,迂也!
第一百0三回岳飞收复襄阳六郡赵鼎力荐张浚率师话说高宗罢了秦桧相位,遂擢升朱胜非为尚书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朱胜非平常与张浚有隔阂,因此常在高宗面前说张浚的不是。高宗耳朵根子软,便派遣王似为川陕宣抚处置副使,名为协助张浚,其实是监督张浚。张浚见此,知高宗不信任自己,便上书辞职,书中还说王似不胜任。
且说朝中有吕颐浩和朱胜非两位宰相掣肘,很难容得下张浚。至张浚辞职,高宗将他招到临安,原说拟任张浚为枢密使,谁知等他到了临安,却有御史中丞辛炳与侍御史常同等,弹劾张浚丧师失地,有跋扈不臣之罪,竟将张浚罢免,以祠禄官安置在福州居住。以同等方式安置刘子羽于白州,可见高宗不察之甚。如此冷落勋臣,岂不冷了前方将士的心?
高宗罢了张浚与刘子羽,随即提拔王似为宣抚使,卢法原为副使,与吴玠共同镇守川陕。继而辛炳、常同又弹劾吕颐浩过失,高宗便罢吕颐浩宰相之职,用为镇南节度使,提举洞霄宫,任赵鼎为参知政事,任刘光世为江东、淮西宣抚使,屯兵池州,任韩世忠为淮南东路宣抚使,屯兵镇江,王燮为荆湖制置使,屯兵鄂州,岳飞为江西南路制置使,屯兵江州。
且说刘豫派部将董质,假意将虢州归还南宋,骗统制谢皋来接收,暗里却叫李成往攻。谢皋不知是计,便未设防。至李成来攻,猝不及防,被李成俘虏。李成劝谢皋投降,李成指着自己的肚子道:“我腹中只有赤诚之心,生为大宋人,死为大宋鬼,不像你等鬼蜮,寡廉鲜耻,认贼作父。”说完,趁李成不注意,冲过去拔下李成士卒佩刀,将自己肚子割破,拽出心和肠子给李成看,遂轰然倒地而死。李成惊得目瞪口呆。
接下来,李成挥兵向南,攻破邓州和襄阳府。刘豫又派兵攻陷伊阳,并与金人合谋进攻西北。熙河总管关师古抵御失败,居然将洮州和岷州献于刘豫。刘豫得寸进尺,又命李成进攻江西,伺机进入浙江。
却说岳飞闻报,即上书高宗,自请收复襄阳六郡,然后北伐中原。高宗便命岳飞兼荆南制置使,收复襄阳。岳飞接到诏书,挥军即日渡江,并对众将说道:“我若不能擒住贼酋,誓不返回江南!”遂直趋郢州。
时郢州为刘豫部将京超据守,京超颇有勇力,人称万人敌。他听说岳飞来攻,自恃勇力,并不周密部署。岳飞骑马绕城一周,查看了敌军的兵力部署后,对将士们道:“先登城者赏,畏葸不前者斩!”岳飞的众兄弟牛皋、王贵、张显等,冒着矢石,奋勇登城。岳飞站在大旗下亲自督战,忽然一块儿大石头飞来,不偏不倚正落在岳飞面前,重兵都赶忙躲闪,而岳飞却泰然处之,纹丝不动。诸将劝他移至安全的地方,岳飞道:“大将临战,不惧矢石,不计生死,一块石头算得了什么!”依然督促将士登城。
却说牛皋左手持盾牌,右手扶云梯,腰里别着四棱镔铁锏往上爬,忽然一块儿巨石从城上滚下,牛皋抓紧云梯,把盾牌一斜,那巨石滑落一边,可巧砸中下面两个士兵,一时脑浆迸流,死于非命。牛皋低头一看,见死了两个弟兄,大怒,遂加速向上,接近城头时,他左手把盾牌向上抡去,城头上几个伪齐兵被盾牌齐刷刷削去脑袋。牛皋左手扶住云梯,腾出右手,从背后拔出镔铁锏,窜上城头,刷刷几下,把近处守军士兵打翻。他把两边敌兵杀散,众兵将一拥而上,一边杀敌,一边拔下伪齐旗帜,换上宋军大旗。京超一见城上换了“岳”字大旗,急忙下城,开了北门就走。岳飞令王贵、张宪急追,京超无路可逃,再加上有辱“万人敌”称号,便跳下悬崖而死。这一战毙敌七千余人。岳飞遂领兵入城,安民已毕,又挥兵直下襄阳。
却说伪齐元帅李成,见岳飞率兵前来,便摆开阵势与岳飞交战。李成将步兵排在旷野,而将马军布置在襄江边上。岳飞看了李成的部署,微笑着对众将道:“步兵利于险阻之地,而骑兵最适宜在平川作战。李成的部署恰与兵法相反,他显然不懂兵术战策,虽有十万之众,不足虑矣!”遂在马上举鞭对王贵道:“你可用持长枪的步兵去袭击他的骑兵!”又对牛皋道:“你帅骑兵冲击他的步兵!去吧。”王贵与牛皋得令,分头出战。王贵指挥步兵长枪手冲向李成的骑兵队里,用长枪刺敌坐骑,马一中枪,不是被刺倒,就是乱颠,骑在马上的敌兵纷纷落马,被刺死的骑兵无数,剩下的也被*到江中,多半淹死。牛皋率着骑兵冲入敌人步兵队里,纵横驰骋,锐不可当,敌步兵不是被砍死,就是被马踏而死,敌军死伤更多。李成一见败阵,骑着马落荒而逃,岳飞随即收复了襄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