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后,各路人马都到了睦州,方垕得知吕师囊凯旋的消息,亲率睦州大小官员都出郭迎接。在睦州,大军休整了两天,方垕又设宴款待了众头领。两日后,方腊又让“浙江四龙”率千余战船到睦州来接。吕师囊等告别方垕,一路高奏凯歌向杭州出发。
次日午后,便到了杭州嘉会门外。方腊率所有头领一百余人都到江边迎接。两边各放号炮二十余响,方腊见此阵势,又见吕师囊的队伍如此严整,向西望去,不见首尾,大喜。是时,吕师囊同南征众头领登岸,方腊快步走下台阶,紧紧拉住吕师囊的手,问长问短。随后又与各位头领握手道辛苦。
且说方腊率大小一百多位头领把吕师囊等迎进杭州城里,大家都来到聚义厅坐定。方腊向吕师囊询问了征伐南部七洲的情况,吕师囊绘声绘色又风趣幽默地讲述了一遍,接着陈英补充了取明州的过程,众头领听了都捧腹大笑。大家都说大宋真是腐朽了,各州县果然不堪一击。接着,方腊对整个浙南的攻取作了评点。他认为,虽然此次平定浙南七州较为容易,但在天元军攻下杭州之前,吕师囊、仇道人、包天师等台州、仙居、四明山、缙云山、石室山、灵山峒的各路兵马已经出了大力,可以说,浙南七州的攻取应全部归功于他们。接下来,他说:“近日,宣州、湖州、秀州也已拿下,总括起来,我们已经拥有了两浙路和江南东路的十三州。大家早就要立国定本,我们的愿望就要实现了。下面让圆觉大师给我们讲一讲当前的局势。”圆觉大师清了清嗓子,离开座位,一边踱着步子,一边不紧不慢地讲了起来。他说:“现在是立国定本的时候了。天元军自青溪举义以来,摧枯拉朽,不仅占领了两浙路首府杭州,而且攻取了两路十三州。一路上百姓拥戴,所到之处,百姓箪食壶浆,以迎义军,且纷纷送子弟参军,天元军现已发展到八十余万人马,无论从实力还是从所占地盘来看,都是立国的时候了。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我们竖起田元国大旗之后,继续向长江沿岸发展,继而向西推进。在后方则发展生产,积聚粮草,养精蓄锐。待时机成熟,渡江北上,直指东京,夺取天下。”他停了停又道:“我和天元公计议,大军在杭州休整数月,把立国之事办好,然后袭取朱勔的老巢——苏州,诛杀朱勔,以谢天下。我们的口号是‘杀朱勔,罢花石’,这件事必须办好。”众头领齐声叫好。
却说接下来的几天里,方腊大赏三军,天元军将士在杭州城山吃海喝,百姓们都看得呆了。但由于天元军纪律严明,未发生一起惊民扰民事件。此后,又掀起了一阵参军潮。附近州县的百姓,甚至从数百里之外来到杭州报名参军。天元军一下子扩充到了近一百万。方腊大喜,新来的士兵也发了犒赏。真个是上下一心,万众欢腾。怎见得:天元圣公大犒三军,杭城百姓欢呼雀跃。父送子参军,满心高兴;妻送夫入伍,全家欢喜。自兹不受花石困,从此了却饥荒难。天元军号令严明,将士们秋毫无犯。军民一家亲,天地共此时。繁盛杭城,锦上添花,不是东京,胜似东京。
却说天元公让方肥、高玉等筹备了月余,一切就绪。便选了吉日良辰,预备建国登基。方腊让方杰到睦州请来叔父方垕主持大典。又让汤逢士在两浙路衙前广场上搭下高台,但为了避免奢华和劳民伤财,此高台布置得朴素大方,仅在高台对面搭了一个戏台,准备在大典之后连唱三天大戏。
登极大典定于宣和三年五月五日。这天,艳阳高照,风和日丽。杭州城万人空巷,广场上人山人海。高台两侧一副对联,上联:北伐中原灭炎宋;下联:南扶江山兴万民。横额是:问鼎乾坤。高台中央是玉皇大帝神位。大典开始,方垕到玉皇大帝神位前燃起三柱高香,然后让方腊跪在中央叩拜天帝。叩拜毕,即在天帝神位前宝座上坐定。方垕宣布大典开始。鸣放二十一响礼炮。接下来,方垕又宣读了天元皇帝首篇诏书:奉天承运天元皇帝昭告天下:昔尧舜有天下,首以仁德布于民;秦皇一统六国,必用神武扫六合。桀有罪,惟汤王奋起革命;纣无道,而文武兴兵征伐。今宋气数已尽,遂出赵佶,仁不能安民,德未可服众,邻国入侵而边庭不保,滥征花石则民怨沸腾。黎庶渴望明主久矣!
腊,布衣出身,一呼而聚百万众,再呼则有天下随。出征以来,所向披靡;仁德施处,天下归心!况上天符牒既获,推背神图明示。故上循天意,下应民情,确立天元一国,定以杭州为都,建元永乐。百官群僚,济集一堂,忠肝义胆,共谋国是,自此而后,同心协力,不辞南征北战,何惜东伐西讨,横扫神州阴霾,一统晴朗乾坤!
钦此!
永乐元年五月五日方垕读完诏书,一百余员天元军头领在台下跪倒尘埃,三呼万岁。接下来,由司天太监浦文英宣读天元皇帝敕令,大封文武百官。敕令内容如下:天元皇帝方腊文安王方垕武安王方貌南安王、大太子:方天定北安王、二太子:方子亳四大丞相:中书令:方垕(兼)
尚书令:方肥尚书左仆射:玉搔头娄敏中尚书右仆射:祖士远五大国师:大国师:宝光如来邓元觉大国师:灵应天师包道乙大国师:宝应天师裘日新国师:元应天师杜微国师:浑元天师郑彪枢密院:东厅枢密使:吕师囊西厅枢密使:方七佛六部官员礼部尚书:高玉吏部尚书:方肥(兼)
兵部尚书:王寅户部尚书:沈寿刑部尚书:石生工部尚书:汤逢士御史台监察御史:吕师囊(兼)
御史台副都御史:小诸葛吴成大理寺卿:玉搔头娄敏中(兼)
大理寺丞:铁脖子张道原、司天监掌印太监:浦文英内务府佥书:桓逸驾前引进使:冯喜、小心眼夏侯成内务府总管:杜敬臣、御膳房总管:吴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