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81 火星(四)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从丰盈计划的主基地出来一路向北前行七百公里就到了1号发掘场。

按照时间轨迹,这里是冼芊嬅等人最早发现古人类遗迹的地方,也是他们曾经试图结束荒诞轮回的地方。

发掘场的总面积达十七平方公里,差不多一座小镇的规模。这里的建筑物残骸种类繁多,建筑风格迥异,看起来完全不像是同一时代的遗留。另外就是随着发掘的深入,冼芊嬅等人发现,这座遗迹的主体在地下深处,而且仍处在坍塌状态,内部环境非常糟糕且危险,所以十分不利于展开发掘和科学考察。

但即便如此,这座宝库也让冼芊嬅等人收获颇丰。

经过十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冼芊嬅从发掘场中搜集出大量珍贵文物和文献资料,并整理成体系化的情报结构。

后经过主基地中央衍算核心的分析疏导大概成立体系如下。

首先是宏观概念的。

这些遗迹诞生的年代早于地球人类文明的发源初期,甚至可以追溯到地球上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之前的七个千年以前。遗迹的主体风格偏向拜占庭,但部分核心建筑风格的精美程度却又安全与拜占庭风格相悖。

另外,从遗迹中的阶梯、各类房间入口以及一些怀疑是遗迹原住民生活起居器具上分析得出,这些早于地球人类文明的远古火星先民的普遍体型是当代人类的1.5-1.8倍。不过让冼芊嬅等人十分不解的是,无论是在最初的1号发掘场,还是后续的2-7号发掘场中,他们都没有找到任何与猜想先民有关的雕像、壁画或者文字图像之类的痕迹。

因此在情报结构的初段部分存在着两个重大的疑点。

其一,是这些建筑真的是猜想中的火星先民留下的吗?其二,为何这些让人类倍感亲切的建筑物里没有留下这些“先民”的痕迹呢?

另外就是,在冼芊嬅等人找到并着手发掘3号发掘场的时候,他们找到了大量奇怪类异星生物的雕像,它们大量的存在于建筑物的各处。有些个头很大,看起来就像是某种攘除凶邪的瑞兽雕像立于大型宫殿类建筑位的阶梯之下。有的则个头非常小,通常作为浮雕出现在建筑位的装饰区域。

它们形态大体相同,只在一些细微处存在差别。

然后在这个宏观的或者说粗略的考察范围之下,细化的体系又分成两大类。

第一个类别是由遗迹内部文献主导的记录性体系。

不过由于这些文献所使用的“文字”并不是人类体系内的任何一种有明确记录的文字。尤其是对于冼芊嬅他们这些人来说,这些文字与天书无异。

好在丰盈计划中有考虑到接受外形信号波的分析衍算备案,因此通过主基地衍算核心的分析,作为文献分析主要负责人的苏晚霞还是大概的了解了一些文献记录的内容。

这些文献可以被分作三段,但同属一个阶段。

三段指的是它们的类别是体系性的,大概可以理解为一块完整拼图的上中下三块,分别描述了一个名为“创造阶梯”的三个层次。

其中最上层层次为“精神的汪洋大海”,这是主基地衍算核心的机翻。苏晚霞通过自学语言学和神秘学之后,借助一些古籍参考,将这个机翻整理为“智慧形态的整合”。

大体描述的就是在具现的宏观宇宙中,不管文明之间的距离有多么的遥远,它们彼此之间仍是存在着某种难以察觉的联系的。而且这些智慧最终会联结,繁盛,成为一个崭新的整体。有点类似于两个单细胞生物在一大盆营养液中各自成长。虽然这两个单细胞生物彼此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可它们的分裂式进化和成长是相同的,并且最终会相遇。

位于中层的层次为“隔阂因彼此间的信仰日益牢固”。同样是机翻,明显关于中层部分文献的解读,中央衍算核心这一次的表现要通俗易懂的多。不过苏晚霞在中层部分解读上却足足用了四年的时间才有了一个相对完整,可以被人类思维直观认知的概念体系。

用通俗的概念形容就是,“不同智慧与现实存在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认知壁垒,而这种认知上的壁垒都是以信仰作为轴心存在的,且几乎是不可逆的,无法被打破和解除的。”

苏晚霞在理解这一段的时候引用了很多当代现实哲学思辨理论,主要围绕的就是人文主义社会日暮西山的当代社会,数据主义的日渐繁盛正在尝试彻底剥离个体的自主和自我思辨能力,也就意味着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全新的统一状态。

不过人类文明从诞生至今,不同信仰的建立并非全无益处。甚至可以说,在百家争鸣的时代,恰好是思想迸发的时代。当代人类文明的数据主义显然是不符合人类的思想自由主义的,它更加的现实,是屈从于现实的理性思辨主义。

乍一听很模糊,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

具体而通俗的形容就是,百家争鸣的前提是思想处在一个物质文明繁盛的时代。如果换作战时,任何思想、理论都应当服务于战争,屈从于战争。而当代的数据主义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服务于生存之战的特殊思想意识形态。

苏晚霞在理解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一直尝试着先否定再肯定,但他慢慢的发现这些中层文献记录中的内容真的抓住了文明进步的精髓。

“认知壁垒”和“信仰不可破”两个轴心概念深深烙印在了苏晚霞的内心深处。

至于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下层层次机翻概念为“朴实无华的道义法则是约束行为个体的基本,无可替代”。在这一部分的理解上,苏晚霞也用了很久,但一直不得门道。最后还是褚晓明给出了一个相对更容易让人接受的理解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大致的概括。

那就是思想阶梯化,层次化与牢固化之间的必然展现。

简单来说……

就是“俗世尚且容你逍遥,你却嫌弃这世俗的粗糙,那不是清高,那是混蛋。”

不过这一理论虽然得到了沈一诺、冼芊嬅两人的支持,可苏晚霞依然认为这种理解还是过于的浅显了,甚至落入了中层层次的“认知壁垒”中。

我们尝试理解一个问题的时候,通常要使用方法、体系的知识和现实的常识三个层面的力量。就好比我们拿到一个从没有使用过的工具,在接触它的过程中,我们会借助于体系的知识分辨它的颜色、形状、性状、重量等等,然后给出一个大概的概念。

接着,我们会常识摇晃、按动一些可以活动的“开关”来尝试使用它。而在整个过程中,对于这个工具或锋利、或高温、或明显具有腐蚀性的特性,我们要凭借尝试避免使自身受到伤害。

而这一系列的思考都是智慧体系化之后的成果,并且在整个执行过程中我们不可能真的按照计算机的路径操作模式进行,而是多线程甚至超线程的同步运作。

当然,这就扯远了。

言归正传。

苏晚霞在意识到自身认知落入“认知壁垒”中后,便开始重新审视“朴实无华”和“道义法则”这两个机翻词汇。

基地的中央衍算核心是基于第三代司南架构的“触返式”衍算架构,这一架构的最大优势就是跳过了基准数据代码的121212指令思维,直接将不同情报样本进行对撞并提取反馈来分析计算数据。

动画化的理解的话,就像是你输入指令代码1+2,第三代司南架构会直接向超级衍算核心的点阵上丢下一堆球,这些球会只有接触到与指令有关的数据的时候才会开始反馈,并给出关联性的答案“3”。

这种架构一开始被很多人吐槽是活字印刷术的数序翻版,根本称不上创新,更别提超越第二代司南结构的“超算粒子共振”了。

的确,在用第三代司南计算1+2等于几的时候,这台超级衍算核心的答复速度可能都不如最古老的计算器。可如果以1+2为单元的计算任务扩增十兆倍以后,第三代司南架构给出答复的时间可能仅仅只有1.5秒,差不多相当于第二代司南架构的九万分之一。这时候人们才意识到,第三代司南架构就是专门为复杂问题准备的。

而且单就思维解析力上,第三代司南架构绝对是人类目前最贴近真正意义“超级人工智能”的存在。

因此,苏晚霞觉得基地的中央衍算核心不可能会随随便便从那么多词组中专门找出“朴实无华”和“道义法则”两个词来形容最下层层次。

它理解的体系通过这种具体的描述还是非常有局限性的。

于是苏晚霞在得到其他四个人的反对后悄悄的在一个深夜让自己的脑神经元与中央核心进行了虚数连接,并重新针对最下层层次进行的分析。

然后苏晚霞得到了两个全新的词汇。

“童年”和“淹没”。

当时发现苏晚霞搞这种极端风险操作的沈一诺叫来所有人把苏晚霞好好的数落了一通,甚至还启动了由他们五人制定的基本行为准则,将苏晚霞关了禁闭。

而这恰好让苏晚霞拥有了绝对安静的沉浸式思考空间。

在那段时间里,苏晚霞将上中下三个层次的体系概念进行了叠加与融合。

“智慧形态的整合”、“认知壁垒”、“童年”。

创造阶梯的三个层次。

它们是相通的,具备联系的,这一点是肯定的。不过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在怎样的环境和时代认知到了这些东西,并将其形成为文献留存下来呢?

苏晚霞闭上眼睛。

一号发掘场的幽能解析造型图像一个蛋筒。

它头重脚轻,与火星地表呈现出17.5度的倾角斜插入大地。排除地质活动影响后,这种倾角的形成最终被怀疑是与建筑物

轴心整体的特殊作用有关。类似于一号发掘场找到的遗迹可以被视作是一个巨大的整体,而它的倾角是为了让它拥有特殊的功用。

苏晚霞将现有数据集合到一起,让中央衍算核心比对多种可能。

比如观测角度,以及相应角度观测方向上的各种天体、星座等等。

最终中央核心给出了集中可能。

按照一号发掘场的位置以及火星自转、公转的数据分析,一号发掘场的建筑比较利于观察的天体就是地球以及更远处的太阳。

同时中央衍算核心还发现,每隔427个火星日,阳光会穿过一号发掘场的最外层穹顶构造建筑直接落入一号发掘场最深处一块已经完全损毁的高台上。

虽然无法确定这种阳光直射意味着什么,但苏晚霞确信一号发掘场找到的遗迹确实有其特殊用途。

这种用途又可以延伸出多种猜想,其中苏晚霞认为最有可能的猜想有两种。

第一种是火星先民被证实早于人类文明,而如果这些先民与当代的人类有着某种联系的话,这座遗迹就相当于先民进入星际移民时代初级阶段前的观测台。火星先民肯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把地球作为最佳遗民星球。

但嘲讽的是,地球上的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曾把火星作为最佳移民星球,当然……这种想法已经在人类第一次踏足火星时熄灭了。

如今火星看地球,就像地球看系外宜居星球开普勒—22b一样。

不过这个猜想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早期的地球其实一样是一片不毛之地。就算是几十亿年前的大冲撞为地球带来了许多未知的变量,可在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之前,地球仍不能算是一片宜居星球,除非火星先民早已预料到地球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但如果结合与“适者生存法则”相对的“生命改造创生”理论,即便地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具备生命繁衍生息的条件,可生命的力量亦是不容小觑的。被动的“伊甸园”式的“适者生存”认为是地球先有了宜居的环境,而后有了适应环境的生物。可在近现代一些理论则认为,生命自身就具备改造环境并存在的力量。

这一点不仅限于人类自身。

事实上,就好比植被茂盛的山脉远比荒芜的山丘更不容易受地球自身气候因素的侵蚀一样,植物一样可以为自身的存在创造条件。

所以即使这种猜想存在可能致命的点,苏晚霞也依然认为它的可能性很大。

第二种猜想与太阳有关。

太阳作为太阳系的核心,这颗正值壮年的恒星为整个星系提供者光和热。宇宙本身是虚无与黑暗的集合,光与热作为生命基本的呈现元素就更加凸显了一颗靠谱恒星的重要性。火星先民留下的遗迹在观察地球的同时也在观察太阳,这一点几乎已经可以确认。

不过相对于人类,火星先民对太阳的理解和观察似乎要更为长远一些。

以苏晚霞的感受,不管太阳是否处在壮年,它在时间上的尺度都不是现在的人类所需要理解和担忧的。

但偏偏在苏晚霞来到这里之前,“太阳”刚刚消失不久。

那颗为太阳系提供光和热的巨大恒星就这么突然消失实在让人困惑不安……火星先民一直在观察太阳,是否与“太阳”消失有关呢?

苏晚霞从文献资料中了解到,留下这些文献的智慧却有提到过关于“恒星枢纽”的概念。而这个枢纽的工作原理是……由于太阳本身作为银河系内的天体,它也是围绕银河系做公转运动的。

天文观测速度显示,太阳带着八大行星绕银河系中心公转的速度大约为每秒二百五十公里,相当于光速的一千二百分之一。这个速度位于第四宇宙速度和第五宇宙速度之间,因此曾有科学家提出过借助太阳系自身的公转速度建立“恒星枢纽”,从而使人类突破第四宇宙速度的临界,拥有摆脱银河系引力束缚的力量。

但这一概念虽然惊艳,却没有多少现实操作价值。

原因无他,人类尚且不能在太阳系内部自由穿梭,谈何飞出银河系?

要知道,如果真是为了资源,为了更为广袤的殖民地的话,银河系内就存在着几乎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可供人类探索的恒星系统和各种神秘莫测的天体。

所以“恒星枢纽”在当代人类科学世界中仅仅短暂闪光后就消失无踪。

但苏晚霞却在火星先民的文献中找到了与之相关的内容,一时间,苏晚霞不禁开始猜想。或许火星上的一部分先民已经借助“恒星枢纽”离开了太阳系,去往更遥远的未知星域。

而如果这一猜想是事实,那也就意味着,或许在太阳系里存在着一座人类尚未踏足的由火星先民留下的“恒星枢纽”,而它将成为人类踏足“创造阶梯”从而晋升自身文明等级的重要基石。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章节报错

上一章 目 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热门推荐: 从长津湖开始 我只想安静的做个苟道中人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万相之王 陆地键仙 修罗武神 从木叶开始逃亡 星汉灿烂 我有一剑 人族镇守使
相关推荐:全职选手入地三丈将军的农家小妻七塔之上疯狂的手游逆天从笑星走向巨星灰之预言女权世界的真汉子冷魅殿下VS杀手俏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