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从南头巷的龙王庙这里往北走,过了西侧刘家家庙和东侧的打麦场再往北走一截,就到井头这儿。这南头巷的井头挺高,井口是在一个高高的土台子上的。土台子北、东两面靠墙,隔壁是人家,西边是砖石砌起来的,南边有水槽、有台阶,台阶底下有一棵老槐树。
井头往西有条巷子,属于南头巷的一条小巷。小巷南侧听说原来是个打麦场,北侧也是个打麦场,还在用着。只是南侧的打麦场挺气派,猛一看,从东到西是一溜北房的后檐墙,靠东这一间分明整个就是全木质的黑漆大门,大牛车都能直接进去。说它全木质,是因为它这间房子整个后檐墙就是木头和木板的,有立柱,有檩条,有夹板,有厚实的木门框,还有两扇高大厚实的大木门。可见这打麦场的主人是怎么样一户人家了。
沿着小巷子南侧也就是沿着这房子的后檐墙往西走,会看到和房子西山墙紧贴的一座高大宽阔、精致典雅而又富丽堂皇的稍门楼儿。说高大,是因为它不仅比周围的房子都高许多,而且从巷子地面上到它门槛那里的平台得爬六阶台阶;说它宽阔,是由于它除了两边各有高高的平台和拾级而上的台阶,中间是石刻的坡道,不说八抬大轿吧,反正几个人抬着轿子都能直接进去;说它精致,是因为那砖都是打磨过的,那石头都是精选的,那砖雕、那石雕、那木雕、那铁雕、那铜雕都是精心刻画、栩栩如生的;说它典雅,是由于它那两侧墙上壁画和浮雕所表现的不俗气,甚至天花板是太极图案装饰的;说它富丽堂皇,是因为门槛和大木门都是铁、铜装饰和包角的,柱子下面的鼓儿石也雕着花纹,门框两边和上方的砖雕和木雕更是精美,充满灵气。
高门楼进去,迎面是一座砖雕照壁。过了照壁,是一条胡同似的南北向通道,一直通到南头,方砖地面,两边都是高高的砖墙,也就是房子后檐墙,可不见屋檐。走到底,左边也就是东侧是打麦场的后门,但已经封了;右边即西侧又是一条胡同似的东西向通道,方砖地面,两边也是高高的砖墙,也是房子后檐墙,同样不见屋檐。就沿着这条东西向的通道往西走一截,右侧也就是北侧砖墙上出现一个院门,再往西走一截,北侧砖墙上又出现一个院门,继续往西走一截,北侧砖墙上又出现一个院门,再一截,通道就到底了。这三个院门里都是四合院,一律的砖墙、粗椽、粗樑、粗檩,一律的方砖地面。
回头从高门楼出来,沿胡同往西走几步,右侧也就是北侧墙上出现一个宽宽的砖门楼。隔着围墙,就能看到比别的院落多好多的树。进了大门,是一座花园,花园后门通到村子中央的大池泊南岸。虽然说已是春节,但北方这时候还是挺冷的,随处可见冰雪的踪迹,花园里还感觉不到春的气息。但这弯弯曲曲的鹅卵石走道、草屋、小亭、假山、小桥、水井、水车和结着冰的水沟、水池,以及这一园的花木,偶尔还有点中药材的痕迹,从这些就可以领略到它的主人的情趣了。
没听说这一带还有哪个村庄也有花园的。至于这花园、这些房子都是谁家的、他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势法子,这里先报出这家家长的大名,叫刘志鹏,小名鹏娃,算是眼下村里不多的几个老人之一。因为成天价喜欢摆弄门口那花园,村里人就戏称他老仙儿。眼目下老仙儿膝下是三儿两女。
至于更多的嘛,不妨先卖个关子,留待以后慢慢细说。反正,当下人家屋里就住着老人、儿媳和小娃。听说这家人把田地都租出去了,连高门楼东侧的打麦场也卖给了一户姓孙的人家。还听说这老仙儿家几个儿子、孙子都在外头,在南方什么地方做生意。每到过年的时候,这家人都会掏些钱给村里唱几天大戏。
柿子湾一带,古时候属于蒲州,这里自古就流传着一种地方戏叫蒲剧,也叫蒲州梆子或者南路梆子。蒲剧,唱腔高昂,朴实奔放,善于刻画粗狂豪放的人物性格,宜于宣泄大喜大悲的亢奋情绪,擅于表现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剧。其实,在电影、电视走进乡村之前,看戏、听书、闹社火就是庄户人喜爱的文娱形式。
这一带村村庄庄都有业余剧团。剧本和曲调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只要嗓子好、识字,一腔一调跟着唱,一招一式跟着学就是了。即便不是演员,看的戏多了也能哼上几句,自得其乐。至于伴奏的,除了打板的这个乐队指挥以外,拉二胡、板胡、吹笛子什么的,那也一样,一曲一调跟着学、反复练,也就会了。听说,柳湾就有个拉板胡的,人家简谱、五线谱都不识,可板胡却拉得格外的好。你能唱,人家就能拉;你怎么唱,人家就怎么拉;而且非常和弦,真是神了。柳湾村门外西北上也就是沿着庙沟西岸是一块挺大的台地,那里有一座老君庙,还有一座大戏台。
和往年一样,柳湾春节也唱几天大戏。这不,几套幕都挂好了,连晚场用的汽灯也都预备了。吃过早饭,就三三两两往台子跟前走了。戏台前的广场上,圈椅、靠背椅,长凳、方凳,圆墩儿、马扎儿,长的短的、高的矮的,各式各样的凳椅就陆陆续续排满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扶老携幼的,托亲带故的;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个个头面一新,崭新的中式衣裳。
这春节也是做小生意的挣钱的好机会。戏台下面吆喝耍货的、叫卖糖葫芦的,在人群里走来走去的。小广场边的墙根上,有卖针头线脑、头绳儿发兜儿的,也有卖裤裤袄袄、鞋鞋帽帽的;有卖糖人、煽醪糟的,也有卖羊杂的,还有摆卦摊的,好不热闹。
戏还没有开演,台上的帷幕紧合着,里面不时传来板胡、二胡调音的声儿,偶尔也有从幕后出来张罗什么的。台下一派祥和的气氛,有打拱拜年的,也有聊天的;有说笑儿的,也有围着小摊儿问这问那的,人头攒动,嬉笑之声不绝于耳。
不一会儿,大戏开演了。这北方和南方不同,南方过节喜欢看喜剧,而北方过节则多唱的是苦戏。这不,柳湾今儿个唱的就是三国戏《黄鹤楼》。早春的天儿,虽说还有些冷,但已经感觉到春的气息了。台上字正腔圆,台下津津有味,不时叫好儿。嬉笑间,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
大过年的,庄户人都早早地吃了晚饭。外头冷,永娃没有出去,就过爹妈这边屋里闲坐坐。“爹,井头那边外老仙儿,他屋里咋那么有钱呢?”“嘿嘿,这娃,老仙儿敢是你叫的?人家都七十多了。”“嘿嘿,额又不当面喊人家,就在屋里说说那怕啥的。”“哦,往后就唤人家寅娃爷。”“嘿嘿,那敢不是庚娃爷?”“这娃,寅娃就是长头孙子嘛。”“哦,知道了。哎,你还没告额说外……”“咋好好地问这呢?”“就是想问问嘛。”“哦。”“娃想听的,你就给说说,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永娃妈插话道。
“人家外有钱,也是多少辈辈子挣得攒下的。额也是听人家说的咯,说在鹏娃老爷手里的时候开始发的。”“鹏娃是谁呢?”“嘿嘿,就是你说的那老仙儿的小名嘛。”“哦,不知道。”“啊,人家那么大岁数了咯,谁还唤人家小名呢。”“嗯。”“老爷?敢是他爷爷的爹?”“啊,可不的。”“哎,不是都说那‘三接院’吗?”“啊,外,那就更早得不是法了,谁也说不清。”“哦。”“听说他老爷那个时候,在县里头干着哩,好像是管地契的吧。”“哦。”“就是从那个时候挣下钱的。”“哦。”“有了活钱啦嘛,就放出去了,利滚利的。听说放了多多会子呢。”“会子是啥呢?”“额也不是很清楚,大概就是个算法吧,多少钱算一会子。”“嘿嘿,敢就像咱说的那一担水、两担水的。”“啊,就是那意思。”
“后来呢?”“后来嘛就置房子置地的。”“敢就这样发起的?”“自不然的,也做生意了。”“那还是先做生意的,不然,钱都买了地买了房子啦,那不都成了死钱啦?”“外肯定了嘛,从他爹手里的时候就做生意了。”“鹏娃爹?”“啊,可不的。”“做啥生意呢?”“听说是跑木料,也贩过茶叶,还有这碳。反正他爹人家眼儿多,也活泛。”“嘿嘿,肯定啥挣钱就弄啥。”“啊,后来还听说,入了钱庄。”“哦。那现今呢?”“听说弟兄几个都在外头做生意哩嘛。”“啥生意?”“说是在南京和人合伙开纱厂啥的,额也不太清楚。”“哦。”
“你咋好好问这呢?”“哈哈,就是想听听,过年哩,没事嘛。”“哦。”“甭闲说了,早些睡,也省点灯油,给额。”“你妈这抠儿,过年哩都要抠。”“哈哈,好了不说。”就这样,这父子俩闲说了说,永娃算是对老仙儿家有了更多的了解,言语之中流露出几分羡慕和敬意。
回到自己屋里,见莲儿搂着娃熟睡了,灯还点着。也许是老仙儿家的故事听得开心了,也许是少妇熟睡的样子吸引了他,永娃上了炕,脱了脱,钻进被窝,轻轻地推醒莲儿,吹了灯,压低响动,美美地云雨了一番之后,这才呼呼转过去大睡去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