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说李归和李傕已经达成了协议,本来因为看到张宠反叛已经跌落到谷底的军心终于又再次振作了起来。
他们保着李傕奋力向前,一时锐不可当,而张宠背叛李傕那是非常私密的行为,军中之人大多不知。
当发现自己竟然是在和李傕交战的时候,很多士兵都吓坏了,有些人甚至当场就倒戈相向。
虽然张宠带着数百心腹拼命阻拦,但是最终还是没能将李傕留下来,被他突出重围扬长而去。
就连张宠的弟弟也在追击中被李严一箭射中了面颊,因为伤太重没多久就死在了军中。
樊稠赶到后见状也无可奈何,计划了这么久最后还是功亏一篑,实在是天意啊!
其实当初樊稠虽然对李傕不满,但是对于反叛李傕这件事他心里还是比较有顾虑的。
毕竟李傕威震天下这么多年,无论是才能还是威望樊稠都甘拜下风。
虽然他有时候也觉得李傕对自己有些不公平,比如剥夺了他卫将军的头衔给曹操却没有给他以补偿,但是还绝没有到了必须鱼死网破的地步。
所以当初董承游说他反叛李傕的时候他一开始并没有同意,但是当董承告诉他张宠等李傕的老部下都背叛了李傕,并向他出示了张宠等人的亲笔信之后,他的心动了。
李傕这几年犯下了不少错误,但其中最严重的一条就是过分崇信巫女。
其实李傕自己生活并不是很奢侈的,他的多数政策和难处部将们也不是真的不能理解。
但是以无名为首的巫女们却生活豪奢放荡,仗着李傕的宠信飞扬跋扈,激起了部下的普遍不满。
而李傕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严重性,一再无视手下的劝告,甚至变本加厉的给这些巫女加官进爵
凡事都怕比较,大家现在都只是勉强过日子,凭什么这些人尽可夫的女人就能过得这么好?
难道我们这些为你出生入死的老兄弟还比不上这些人尽可夫的下贱女人?
正是这种心理上的不平衡大大削弱了李傕行事的正当性,而可悲的是就算到了这个地步李傕自己依然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在此情形下李傕又拱手放弃了对天子的影响力,其实是把杀自己的刀直接递给了自己的敌人。
这样的良机出现在了樊稠面前,让樊稠如何能不心动?
樊稠自恃自己和张济的关系其实并不差,一旦除掉了李傕、郭汜二人,还是很有把握收拢西凉兵马的。
而自己又是氐人,与关中李归有同族的情谊,想来也可以得到李归的认可。
到时候只要再除掉董承等人,将天子控制在手里,那自己取代李傕的地位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是理想虽然美好,却没想到这最关键的第一步就出了意外,让樊稠如何能不沮丧?
不过沮丧归沮丧,事情已经做下了,又怎么可能回头?
这事要怪就怪董承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要是按照自己的计划在许昌动手怎么会有目前这样的情况?
只不过这董承对自己上位还有用处,要不然现在就应当把他的头砍下来当球踢了。
樊稠咬着牙带着对董承的怨念挥兵大进,一路追击李傕到了宛城。
这时候李傕麾下的另外一员大将杨奉也杀了李傕的外甥胡封,夺取了重镇涅阳,与樊稠合兵一处将李傕团团围困在了宛城。
樊稠拿出天子下令诛杀李傕的诏书派人前往各县劝降,正如樊稠所料各处守将大多选择了应诏投降了自己,使得李傕的势力大为削弱。
不过他们的兵力合在一起也不过四万多人,而李傕虽然经历了这样一系列的打击,宛城城内还有战士万人,其中多是精锐,战局一时僵持了起来。
而就在李傕遇袭的同时,刚从徐州赶回来的曹操亲率大军和陈国的许褚合兵一处攻进了梁国。
也是合该郭汜的死期到了,他的主力基本都被他派出去劫掠去了,结果危急关头身边只有不到两千将士,如何能抵挡曹操、许褚的联军?
他见势不妙立刻弃城而逃,却被曹操手下的大将曹仁、乐进连续追击,最后在陈国边界兵败被杀。
曹操趁势招揽郭汜散布出去的部下,得到了数千人,皆是西凉老兵善于骑射。
曹操将其中桀骜不驯之人一一斩杀,威慑了其余人等,将他们彻底收服。
更可喜的是曹操还得到了许褚为首的陈国许氏家族的效忠,换句话说也就等于得到了整个陈国和近万能征惯战的士卒。
经此一战,曹操一下子实力暴增,上了一个新台阶,就算是还不如袁绍、李归,但是也相差的不多。
顺利斩杀了郭汜之后,曹操并没有继续挥师南下参与到讨伐李傕的战斗里,而是派人前去劝说镇守汝南郡的两大实力派李通和张济,试图让他们投入自己的麾下。
劝说李通的行动进展的比较顺利,李通本人其实对于李傕的前景早已经不看好。
实际上对于李通来说,他当初投的就不是李傕,而是李傕代表的大汉朝廷。
所以当李傕失去了大汉朝廷这个大义名分之后,他李通也就自动失去了向他效忠的义务。
但是李通也没有直接答应投向曹操,因为他不是自己一个人,他必须为自己麾下的上万将士和他们的家人负责。
毕竟势力更大的张济将他与曹操的地盘分隔了开来,过早表明态度或许就站到了张济的对立面,他并不想和张济打一场毫无意义的仗。
劝说张济的行动那就更加失败了。
虽然一直号称是西凉四将之一,但是张济实际上的地位不仅和李傕、郭汜两人没法比,就连和樊稠相比也逊色不少。
而他的兵力也是最少的,虽然在镇守汝南期间也拉起了近两万人的队伍,但是其中真正的精锐不过三千多人。
面对着背面来势汹汹的曹操大军,背后还有敌友难辨的李通所部,张济扛不住了,他思考再三决定还是投降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