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自己就是害怕了,白文的话明面上说的是李敢他们,李归却觉得是在说自己。
当年濒临绝境,食不果腹,同伴不过段宁、毕舒的寥寥数人,自己却从没有畏惧命运的挑战,一直勇往直前,绝不退缩。
现在拓地数百里,披甲上万,猛将云集,自己却开始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了。
自己不知从何时变得开始害怕失败了,正因为害怕失败所以潜意识里不愿意去面对真正的挑战,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进行开脱。
可是越是害怕失败,失败越会来的直接且不可避免。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自己千余人就敢挑战盖勋的近万大军不怕被抓住,四千人就敢南下进取汉中,不都是冒险到了极点的行为吗?
但是要没有当年的拼死奋斗哪里能有今日的辉煌成果?
其实自己有什么输不起的?最坏的结果无外乎灰溜溜的滚回汉中来,再等待下一次机会。
反正李归不认为董卓有能力追杀到汉中来,他要是真的敢来李归也有信心将他留来汉中,匹马不能返回关中。
理清了思绪,李归突然觉得心情很放松,头脑立刻变得灵活起来了
李归突然想到,董卓按照历史上不是应该遇刺了吗?他怎么还活蹦乱跳的?
其实李归虽然是个历史迷,但是水平却是个十足的半吊子,历史上董卓要到明年四月才会遇刺。
就在李归思索的时候,贾诩咳嗽了一声,准备发言。
贾诩现在虽然在外界名声依旧不显,但是在李归手下乃是文臣里名气最大、年龄最长、资历最老、地位最高的一位了,几乎与毕舒匹敌。
他这一发言,标志着讨论要告一段落了,具有总结发言的性质,所有人立刻都安静了下来。
贾诩心里异常满意这种效果,作为一个被轻视了大半辈子的失意文人,能在不惑之年突然转运一举成为一方主宰,岂不快哉?
但是他的表情却是依旧淡然,从容道:“天下大势,俱在主公心中,诸公不必担忧。请大家放心,我军绝不轻出,出则必胜。”
“现在已经入冬,正是训练士卒、整顿军备的好时机,只要我们自己准备好了,战机就一定会出现。”
“至于董卓的来信,只管答应好了,反正到时候要是真的觉得时机不成熟,也有太多拖延的借口,何虑之有?”
众人一时目瞪口呆,没想到贾诩除了拍了一下李归的马屁外其他的全都是废话。
但是合作了这么久,李归明白了贾诩的意思,说道:“今天就到这里吧,大家的意见我都了解了,各自回去抓紧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不得有误。”
众人应诺,尽皆散去,贾诩却留了下来,对李归道:“周、秦、前汉都是军兴于关中,而本朝则是肇基于河北。”
“以关中为根本,驱凉州军马,才可以席卷天下,最后方及于蜀。”
“蜀地不可入,那里就是一个绝地。以秦国之强,也不过占据今日的蜀郡一地而已,统一六合后才南下平定各地。”
“但也正因为如此,主力数十万人消耗在益州南部,才有了灭国之祸。”
“本朝天下安定之后,才派大军入蜀,但是真正安定蜀地花了数十年光景。”
对这点李归心底早已有了定论,纵观上下五千年,就没有能在蜀地成就霸业的,这一点上诸葛亮已经算是最狠的角色了。
单靠益州一地就可以硬撼曹魏,李归自问做不到这样的地步。
而关中就不同了,不单单是贾诩提到的周、秦、前汉,后面的前秦、西魏、隋、唐也都是占据了关中后才席卷天下的。
李归虽然不是很明白这里面的道理,但是这么普遍的实践结果,绝不会到自己这里就成为了例外。
所以李归进取关中的目标是从没动摇过的,动摇的只是时机上的把握。
毕竟由于自己的乱入,历史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董卓之死、犯长安这些事还会不会发生生李归心里是一点把握都没有。
所以有时候李归还想再等等,等到关中大乱的时候再趁机进军。
有时候他又怕万一董卓意外的稳住了关中,那自己就没有机会了,还不如趁他虚弱的时候直接硬上干掉他好了。
贾诩仿佛知道他内心的挣扎似的,接着道:“但是董卓也是一代枭雄,并不会真的轻易给我们插手关中的机会。”
“我估计他一定会让我们从上庸出击南阳,进攻袁术。这样他既保护了关中的侧翼,又同时削弱了我们和袁术两家的势力。”
“我们若败了,就不得不依靠与他,听他的差遣。要是我们胜了,必定和一心统一荆州的刘表不和。”
“再加上我们的地盘就像一条长蛇,狭长难以防卫,更是不得不依靠于他。”
“为今之计,当向他索要高额的代价好让董卓以为我们并无远图的志向,减弱他对我们的防范之心。”
“然后主公要求以两千人进京详谈,他见我们兵少必定不以为意,而主公实则再额外率领四千精锐以民夫的名义潜入关中。”
“再派一大将从褒斜道进发,两面夹击之下一举拿下郿坞,斩杀董卓,则其军必定自乱,大事可成。”
“要是万一被他趁乱走脱,就以郿县为依托,引诱其来进攻我们的阵地,消耗他的有生力量.”
“董卓的敌人那么多,天长日久他的后方必然生变,到时内外夹攻,大事可成。”
李归等了一会儿,发现贾诩没有再说下去的意思,不禁有点郁闷。
人家小说里的谋士都是上中下三策给主公选的好不好,你这倒好,直接把我顶到最前线去了。
但是贾诩的这个计策虽然冒险,确实有它的可行之处,只是必须要保密,所以贾诩适才才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和盘托出。
正所谓富贵险中求,这事干了。
李归想了想,又问道:“那我们应该提什么样的要求才好呢?万一董卓直接答应了或者直接拒绝了,不就错失良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