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而言,山下的生活和山上的生活相比,惟一的区别在于多了些人气。我还是可以坐在观门口安安静静的发呆,只不过眼前的不再是草长莺飞云卷云舒,而是人来人往车马喧嚣。
其实要我选的话,我肯定更喜欢山上的生活,在那里完全不需要在意自己的形象,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而到了山下,不论思考什么都要克制,道士在现代人的认知里本就是异类,如果再在他人面前肆意哭笑,恐怕人人都会把我当个疯子。老道知道我的烦恼,但是用他的话来说,只是大可不必在意。
在山下的生活和在山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发呆。于是我问老道要了本易经,在闲暇时慢慢钻研。我发现老道说的没错,传统的道家处世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人们。无论是风水阴阳,还是法事符咒,都没有实际意义,也没有市场。想要靠这些立足在红尘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还是试图去理解易经中所述的一切,不只是因为我是一个道士,更重要的是,我不希望这种浓郁古典色彩的东西,湮没在时间洪流的碎片中。如果没有人知道这些古汉语背后的意义,我愿意站在这个时代当它的讲述者。
这样的时光经常会让我想到以前的生活,终日坐在课桌前,不安的转动手中的笔,去看不论从哪个角度,都解不出的题。心中向往着窗外的微风,和一条毗邻校舍的大河。然后低下头,继续转笔。
那样的生活和现在一样,都是在机械化的重复一些简单的动作,只是不一样的是,我已经不是当时的我,而我重复着的事情,也变成了我自己所选择的。想在的生活更为轻松自在,只是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生活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或许是因为平凡的人仍旧平凡,即使有莫大的影响使他的生活改道,在一段时间后一切也仍旧如常。
其实我一直都清楚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向往安定,向往不会改变的生活。但是我又想要追上别人的脚步,两者都是我渴望的,都是我放不下的,所以不论心中的天平倾斜向哪一方,我永远都是屈心抑志,我永远都是纠结若死。
这或许就是人性的复杂,可是生活不懂。生活很简单,日落日升,朝朝暮暮,我就像一个坐在沙发上的主人,每当时针转过二十四点,面前的昨天披上大衣戴着帽子,拄着手杖便急匆匆的走出房门,而今天则像一个绅士一般,摘下帽子向我摇摇示意自己的到来,随后坐在昨天方才还窝着的沙发上与我对面。而在他身后的门关上时,我分明看到明天已经来到,正在门外等待。如果我不想要见到每天他们的轮换,就只能让自己昏死过去,不然即便是山崩地裂,也改变不了每一天都在我记忆中留下印记的事实。
实际上人的目光很短浅,就算是自己亲眼所见的事情也不能够完整的接收,更何况现代人获取信息的大多数渠道是道听途说。就如同我没有读周易之前,只会认为它只是一部算命先生的经典,被归入道家是因为道士本就是江湖骗子。可是当打开书的扉页,便知道这些认知只是覆盖在深厚人文上的历史尘埃。就如同入了道门后,我才明白道士早已不是停留在半个世纪前的抽象性符号化人物,在脱离世人目光的时间里,有很多道士都像老道一样,在求真,再求变,在试图给道家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使道家人的意志不被淹没在世界的变革中。
只是再平凡,也一定有一种不会变化的本质。就如同平凡的日子总是周而往复,道家子弟总是入红尘炼心又脱身红尘超然物外,我也没变,不论是在道观还是在教室,我总是向往着自由,总是喜欢思考这些在别人看来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可是这正是我无法放弃的,就如同老道总是喜欢用拂尘敲打我的头顶一样,是我之所以为我的最为基本的元素,虽然因为与别人不同而不凡,但是于己,因为是常态而平凡。
每件事物都在机械性的重复着自己的动作,就好像拂尘喜欢吃、睡、晒太阳,清子为了道馆而掩藏自己内心的悲伤,出海的渔民总要先拜妈祖,一心向道的道士不食人间五谷。虽然因人而异,但是殊途同归。这些是独属于每个人各自的碎片,而多个碎片相接,就成了独一无二的人。所以无论是有多么的异类,是有多么的特殊,这些都是不能放弃的东西。
然而无可否认,过于特立独行一定会遭受排斥。所以无论是老道还是我,都更喜欢山上的生活,但是为了生活,却不得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如果是十几年前的我,或许还会为如此而患得患失,只是一路走来我已经明白,想要做自己,总是要忍受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不便的,这是成长的重量,是生而为人的代价。所以即便心中不顺畅,可是我并不痛苦。
每当这个时候就会很羡慕拂尘,因为它不必思考,可以心安理得的接受日复一日的生活。但是人类不同,人类会对所有的现象进行思考,即便无法用常理解释,也可以归依到鬼神之类。周易上记载的就很明白,从古人开始,思考天地哲学就成了一种常态。每当古人慨叹于大自然的神奇时,他们对自然也就抱有了敬畏之心。然而飞鸟走兽,只是安然的生活,理所当然。
所以我并不觉得自己的思考是有多么的突兀,是有多么的不同寻常,毕竟我只是跨越千年,做着和古人一般的事情,只不过我立足于一个更为理性的时代。所以,今天也是平常的一天,哪怕两个不速之客,已经闯入了我的生活。
吱呀一声,厢房木门的门轴转动,老道打了一个略有酒气的嗝,说了句“早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