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走过石子路,半路还多了一个随行的人,因为易云澜已把自己当做梅凤雪的家人,什么都是向着梅凤雪的。
前面就是龙县了,梅凤雪在离龙县三四里外的地方,就可以看到龙县的城墙,高厚雄浑,有股沧桑的气息游荡。
梅凤雪道“易小姐你可有听说龙县的龙王现在大怒了?”
易云澜道:“我从南方来,不曾听说什么事,也不知道龙王在江湖的地位。”
龙县近在眼前,龙王府远在那天边,易云澜问有风看不见:“你可知道那龙王?”
有风看不见听见后,脸色瞬间变成了青紫色,汗水不断,像是中了剧毒一样可怕,但是又慢慢的变好了。
有风看不见道:“我不知道什么龙王的事”说话很平静,跟刚才的差别大得惊人。
易云澜很震惊,但是也没有多想,她才十几岁,不会去想那么多的事情。
路边的有个小茶滩,好像每个县城外不远处都有茶滩,而且喝茶的人还不在少数,多以男人为主,论的都是些江湖传闻。
梅凤雪坐了下来,道:“来三碗茶水!”
梅凤雪背后的人正是如此,三个大汉正滔滔不绝的论着,且正是那龙县龙王的事。
只听一人道:“眼下龙县龙王发怒了,城里百姓干着急,也无能为力,只盼望早日平息!”
龙县比朝廷来说很太平,县城里的百姓知道龙王不是普通人,所以也没敢去招惹,担心得罪了龙王会落个难收的下场。
又一人道:“这龙王也没有人见过,无人替其分忧劫难,城中百姓惧怕也不敢打扰!”
那一人道:“今次龙王还不知咱江湖三虎要来这里,我们也得低调着看看。”
梅凤雪用耳细听,原来坐在背后的就是江湖三虎,平时她倒是也有所耳闻,听说这三虎擅长排忧解难,乐于助人。
虽然城中百姓不知龙王,可是江湖中的人士却很清楚,龙王也是侠义之士,这段时间内江湖传的很广,也都想来看望。
第一个说话的人道:“几年前有幸拜会龙王,可是却晚去了一步,如今登门拜访,不知这龙王作何感想,会不会接待我们!”
“哈哈!江湖的侠义之士,谁会不懂得待客之礼呢?”身后不知是谁又豪爽的说了一声。
“您的茶啊!”一个七岁的小孩端上来三倍茶水,放到了梅凤雪的木桌子上。
小孩子穿着陈旧,灰白色的衣服上还多了些补丁,分布在全身各处,鞋子是穿的布鞋,布鞋的料子是最差的。
梅凤雪看了一眼那小孩,发现那孩子的举止很高贵,像是大家族里的人一样。
梅凤雪还看到,在那小孩的脖子上戴着一块石,玉上雕刻还是一只小白龙,四爪正朝前探来,眼睛像水一样美。
美玉天下少有,梅凤雪也见过很多的美玉,可是这玉雕刻材料并不普通,且是上好的玉,更是难以寻得的。
那孩子见梅凤雪盯着自己的脖子那儿,急忙看了看脖子,发现白白净净的,没什么一样,这才放心的走开了。
但茶盘却忘记拿了,想起来的时候,又回来拿了一遭,才匆匆的离开了桌前。
“您的茶啊!”
那个小孩走到另一个桌子前放茶水,然后将脖子那里用衣服挡了挡,好像怕别人看见什么!
梅凤雪盯着那小孩看,她实在是奇怪,一个带玉的孩子,怎么可能生在一个茶滩家,这有点令人难以相信。
穿着虽然比俗旧,可除了穿着以外,根本找不到别的俗处,无论是走起来的身形步伐,还是说话的态度,都像豪门贵族里受过训练的少公子。
“梅夫人……”
易云澜推了推梅凤雪,她已经推了梅凤雪好多次,可是梅凤雪一点反应都没有,眼睛盯着一个孩子不放。
梅凤雪总觉得哪里不对,这孩子像极了一个孩子,可一时又想不起来是哪个孩子。
那个孩子走进茶滩屋,过了不久之后,一个青年人出现,手里端着一个茶盘,茶盘上装了很多杯清香的茶水。
易云澜道:“梅夫人”
梅凤雪回过神来,看着易云澜问道:“怎么了?”
易云澜莞尔一笑道:“我们该去龙县了”
梅凤雪看了一眼自己茶杯,发现是满满的,道:“我们不是还没喝完茶吗?怎么就要走?”
易云澜道:“梅夫人,我们的茶都喝完了”说完看着梅凤雪茶杯,意思是就你的茶还没喝完。
梅凤雪端起茶杯一饮而尽,唤来了招呼客人的青年。青年走到梅凤雪的跟前,陪笑着道:
“三杯茶一共是九钱!”
梅凤雪从怀中掏出包碎银,拿出一分银两给青年,青年找了梅凤雪一钱,十钱等于一分银两,十分银两等于一锭银两。
青年用牙咬了一下,然后才揣进了衣袋子里面,银两容易造假,所以做买卖的都会咬一下,看看是不是真的。
易云澜道“其实你不用咬的,我们不会有假银两的”
那青年对着他们一笑,悄悄的走开了。
梅凤雪起身要离开,眼睛撇了一眼茶滩屋窗户那,正有个小孩子迎向了她的眼神
小孩子慌忙的躲避着,梅凤雪跑到茶滩屋看了眼,“您找谁?”里面一个鬓颜老妇问道。
梅凤雪道:“打扰了”然后退了出去。
易云澜看着梅凤雪,总觉得梅凤雪怪怪的,好像这个茶滩有什么东西吸引着她。
路过了茶滩,行人逐渐的多了起来,龙县的城门在眼前,龙门挤满了往来的商客。
龙县算是一个巨城,城门内外有重兵把守着,可是龙县却不归朝廷所管辖,所有的士兵,都是来自龙王府内的。
龙县的城门两边,竖立着两座巨大的石雕,上面刻着石龙,雕刻的精巧细致,每一片龙鳞,都像极了真龙。
来到了城下,抬头仰望这高大的城门,往开的城门下走去,那里有二十来个士兵。
往来商客行路匆匆,推车挑担的农夫也有很多,梅凤雪看见了一个挑担的农夫,正是那日江流边所见的农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