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此情形,万历连忙说:
“先生请起,这件事本来就不是首辅的职责,先生事务繁多,不能责怪您。快点起来吧!”
“谢皇上!”
张居正站了起来。
万历又说:
“既然未想好,再等等也不迟!”
“皇上,微臣已经想好,今日正想向您汇报。微臣认为陈太后可称为仁圣皇太后,李太妃可称为慈圣皇太后。”
张居正干脆说了自己起的封号。经过深思熟虑,他很轻松地说了出来,但为了这句话,经过多么强烈的思想斗争,既然说出去,就只有等各方面的反响,也做好挨骂的准备了。
“这样合适吗?据我所知按照祖制只有嫡母才能有徽号,庶母只能加皇太后,都加封号恐怕不太妥当吧?各位爱卿都在,不妨都说说,大家都议议!给朕参谋参谋。”
万历脸上笑开了花,充分说明这一封号是符合皇帝心意,极为满意。但嘴上还在说着让大臣提意见,这就是万历当皇帝的最大收获,学会了虚伪,学会了玩心眼。
大臣们没有傻瓜,能混到这一层绝对没有智商低下的,个个都是人精,人中英杰。既然皇帝如此高兴,又是首辅亲自起的,又不是什么大事,何苦不识相,与两个权势最大的人争个眉眼高低呢?!
养心殿里一片肃静,没有人说话,静得掉根头发都会象地震一般。
见状,张巨正只好说:
“先朝是由此祖制,嫡母加徽号,生母只加皇太后,以示区别。然今天皇帝仁孝,恩德隆重,自古圣贤都以忠孝为治国之本,皇帝想表达一下孝心加此两字也未尝不可。况且两母都视同己出,又没有什么区别,皇帝也不应有厚薄之分,理应一视同仁。在皇太后前都加两个字,正好体现皇帝仁孝之心,并不与祖制相冲突,群臣也会体恤皇帝的一片苦心。”
张巨正的文章做足了,小皇帝的面子上也好看了许多,但还是感到欠些火候,似乎还缺少点什么,所以,他也不着急,知道这是急不来的,又假惺惺的说:
“好吧!既然如此,我也没有什么意见,各位大臣可以随便说说!”
过了一小会儿,还是没人发言,他只好自我圆场,说:
“这样吧!这件事情就算通过,没有人反对嘛!不过,如果有人有不同的看法,不愿在这里说可以写成折子呈给朕,我会认真听取大家意见的。”
其实,这时万历需要有大臣出来唱赞歌,对张居正来说更需要有人支援,两人都有点做小偷的感觉,生怕被人发现。如果有人赞同了,那么他们忐忑的心就会平静一点,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这一胜利果实。当然,这件事没人发言也可以通过,既表示默许,也可以认为是无声的反抗,沉默也表示是无言的抗议。
给事中打破了长时间的寂寞,说:
“御史们都没有什么意见!给两宫皇太后加封号体现皇帝恩德隆重和一片孝心。两宫皇太后也完全对得住这一封号,请皇帝下旨颁布。”
见有人抻头,言臣们便都随声附和,众大臣也都高声赞同。小皇帝看着给事中,心里充满了感激,真是个大忠臣也!那次朝会上,他慷慨直言,希望自己早日继位,自己犯晕,如果不是张居正求情,差点架出去打五十大板。他感叹地说:
“忠臣就是忠臣呀!”
心想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好好的报答他。
礼部尚书官场经验丰富,见风使舵是他的拿手好戏,本来应该他办的事,他没有办,现在看没什么风险,到了该说话的时候了,就对皇帝说:
“微臣掌管礼部,十分同意张大人的意见。礼部认为这是皇帝的一片孝心,没什么不妥的。刚才各位既然都发言,没有什么反对意见,同意给两位太后加封号。礼部将立刻起草奏章恭请皇帝册封,陈太后封为:‘仁圣皇太后’,李太后封为:‘慈圣皇太后’。微臣将选定日期,请皇帝颁行大礼,以慰圣心,以和天意。”
事已至此,谁还能有什么意见,只可怜陈太后为了万历能坐上皇帝的位置,呕心沥血,力挽狂澜,到头来却落得如此下场。万历,张巨正,还有众大臣,竟然作出如此对不住人家的事情,还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哪有公理可言!见到各位大臣纷纷表示没有意见,都同意这个封号,万历和张居正的心此时才安定下来。
朝会结束,大殿里就剩下万历、张居正和冯保。这已成惯例,万历这样做为的是多请教一些问题,多说一会话儿,有些话是不能在朝会上说的。
“让先生费心了,如果不是先生,这件事恐怕不会如此顺利。我朝有个通病,好像故意与皇帝作对,只要是皇帝想办的,不管对错非要唱个反调不可,真是奇了,他们在对待皇帝上口径出奇的一致。好像这样做就是忠臣、直臣,就是忠心为国,你说可笑不可笑?”
小皇帝的语言中带着一丝的无奈。
“这是皇帝的一片孝心,也是微臣的职责,他们当然提不出意见!”
张居正微笑的说。
万历也不多呆,急急忙忙赶往乾清宫,向两位皇太后报喜去了。
张巨正看着跟在万历身后的冯保,又消瘦了许多,苍老了许多,一幅魂不守舍的样子,站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他看在心里,急在心上,冯保不能再这样的消沉,为了一个女子而这样的悲观,毁了自己,毁了大明朝。他必须振作起来,宫里还有多少事在等着他去做呢?!
张巨正皱着眉头想,必须尽快让这件事得到圆满解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