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东林党人往往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反对"矿使”、"税监”,甚至敢于冒犯"龙颜”把矛头指向神宗皇帝。当凤阳巡抚李三才受到内阁大臣论处的时候,在东林书院讲学的顾宪成就上书给叶向高、孙丕扬,称颂李三才的政绩。御史吴亮把顾宪成的信抄在邸报中,使攻击李三才的人大为恼火。我想这个李三才可能是顾宪成的老乡,如果不是老乡何以顾宪成为之不惜得罪皇帝来为他鸣冤呢?
李三才任职凤阳巡抚期间,曾经查抄了太监陈增的爪牙程守训的几十万赃款及大量的奇珍异宝,并将程守训依法治罪,办了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他还在万历二十七年和二十八年,多次上疏,陈述矿税的弊害。万历三十年和三十一年,他又一再上疏反对矿税,并且提议修浚河渠、建筑水闸、防范水旱,这些主张非但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罚了5个月的俸禄。李三才在反对矿使税监的奏章中指责神宗皇帝说:"陛下宝爱珠玉,百姓也想温饱;陛下爱护子孙,百姓亦爱恋妻儿。何以陛下要拼命地聚敛财宝却不让百姓满足升斗之需呢?为什么陛下要延福万年,却不让百姓享受朝夕之欢呢?”李三才的这段话是一段名言,在明史上名气很大,说出了广大明朝人的心声。确实如此,神宗同志为何如此呢?江山社稷都是你的,你还拼命的收集财宝,与老百姓争利干什么?真是难以理解。
对于后妃干政和宦官专权,东林党人始终加以反对,哪怕是削职罢官,逮捕问罪也坚持不改。在"争国本”事件和以后发生的"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中,东林党人都从维护皇权的立场出发,坚持反对郑贵妃、李选侍干政,公开抨击危害皇太子、皇帝的行为,主张严厉追查三案的当事人及其幕后主使者。李三才和东林党人都是包公海瑞的转世,他们的所作所为实在令人敬仰,是古代正直之臣的楷模。
东林党人还在"京察大计”中力图整肃吏治。"京察”和"外察”是对官吏进行考核的两种制度。"京察”是考察在京任职的官员,每6年一次;"外察”是考核在地方上任职的官吏,每3年一次。一般是趁外官来京师朝见皇帝时给以考察。"京察”是根据官员的政绩、品行,来决定升迁、降调或罢官等奖惩。若是"京察”中被罢了官,就将终身不再起用。万历二十一年的京察,主持者是吏部尚书孙考功、郎中赵南星和左都御史李世达,他们都比较正直不徇私情。文选员外郎吕胤昌是孙南星的外甥,都给事中王三余是赵南星的亲戚,都因考评不佳被罢黜。东林党也借此机会罢黜了一些与内阁大臣交往很深的官员。到了万历三十三年,主持"京察大计”的是东林党人都御史温纯和吏部侍郎杨时乔,就把浙党官员钱梦皋、钟兆斗等人贬谪了。但南京的"京察大计”主持者则是齐、楚、浙党主持,他们借机斥逐东林党的官员。到了万历四十五年,浙党首领又当上了内阁首辅,这一年的"京察大计”,东林党人受到很大的打击。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种朋党混争的局面,东林党人的政治主张也和他们排除异己的动机纠缠不情了,给攻击他们的人制造了口实。
考察干部本来是老祖宗发明的一个考核干部政绩的好办法,通过这个方法,发现好干部,使用干部,使好干部得到提升,同时也会促使一些政绩平凡的干部找到不足改进工作。没想到竟成了一些人进行党争的有力武器。明朝中晚期,徐阶、高拱、张居正都对此法运用的很好,到了明朝后期这种做法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东林党是明朝后期出现的以中下级官员、中下地主及知识分子为主的反对王公贵戚、权臣宦官的政治集团。他们企图以儒家正统思想挽救国家,但在强大的统治集团剿杀下,遭到重大打击,直到崇祯即位处死魏忠贤才有所抬头。后来,东林党的残余势力一直与权臣斗争,一直持续到南明的灭亡,前后达40多年。
苦难一生的王恭妃死了,死在后宫的冷宫里,神宗皇帝一直到临死也没到冷宫里看她一眼,足见皇帝对她的冷漠和无情。这个神宗太不够意思,太不负责任,你已经和人家睡过觉,人家还生了你的儿子,就是你的老婆,俗语说:一日夫妻百日恩,没有功劳还有苦劳,你怎么连一点的夫妻情意也没有,难道是个冷血动物吗?大学士叶向高闻知此事,愤愤不平,提笔上疏说:“皇太子母妃病故,丧礼应从厚。”神宗未表态,也不知道神宗是怎么想的,大概是在骂叶向高多事吧?神宗爱说这些都是他们家的私事,别人不能过问,不要多管闲事。隔了一段时间,皇上仍没有反应,众臣坐不住了又纷纷上疏,言词激烈,声势浩大,神宗无奈,这才赐谥肃靖皇贵妃。事见《明史?后妃列传?孝靖王太后》:“遂薨。大学士叶向高言:‘皇太子母妃薨,礼宜从厚。’不报。复请,乃得允。谥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葬天寿山。”对这件事对朱常洛刺激很大,一直耿耿于怀。他即位后,立即尊谥母亲为“孝靖皇太后”,并归葬定陵。
这个神宗是个奇人,一般情况下作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都非常重视,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小就开始学习什么英语、奥数、音乐、美术、舞蹈,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神宗是皇帝他的思想就是不同凡响,自己亲生儿子想上学都不行,一直到大臣们都强烈要求才让孩子出阁讲学,朱常落真是一个苦孩子,连学习的权利都没有了。好不容易有了这机会,朱常洛绝不能轻易的放过,他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认真学习。朱常落没有想到读书刚开始不到一年,因为朱常落同学的学习成绩比朱常洵好,神宗同志说这怎么能行呢?如果让他占上风头常洵相当太子就没有希望了,于是,便莫名其妙地给停了。后来,在大臣的一再努力下,神宗皇帝被迫册朱常落为太子,朱常落知道将来当皇帝不能缺少文化知识,必须抓紧时间学习,充实自己,他曾明里暗里几次表示愿意接续下来,神宗却一概不予理睬,既不安排老师授课,也不说不行,反正就是拖着不办,让朱常落和大臣们一点办法也没有。万历四十四年(1616),由于廷臣们连疏数百封,神宗才下令,在辍讲已经11年后才重新举行(人生有几个11年啊,如果朱常落能接着学下来11年以后高中都要毕业了,虽然不能有所造诣,起码应付日常工作还是富富有余了,皇帝让朱常落耽误了宝贵的青春岁月)。这次朱常洛格外恭敬用心,对侍班、讲读官员一律尊称先生,赏赐酒馔。听讲回答,敏捷精妙,博得内宫外廷一片赞誉。然而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一讲之后,又是莫名其妙地令停,此后再未举行过。事见《明神宗实录》。在经历了这许多事后,朱常洛知道自己的地位还很不稳固,还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而更大的危险,则在于以郑贵妃为首的反对势力,把他当成眼中钉,肉中刺,一天都没有放弃使她的儿子福王取代他而为太子的努力。甚至连郑贵妃的父亲郑承宪、伯父郑承恩、哥哥郑国泰也都行动起来,组织人力造谣鼓吹,一心想把朱常洛废掉。这些活动愈演愈烈,于是就发生了明末“三案”中的头一案“梃击”案,从而使朱常洛的命运又一次出现了重大转折。
万历四十三年(1615)五月初四傍晚,朱常洛用过晚膳,闲着无聊,想出门看看。这时,门外忽然传来了一声惨叫和一阵喊打撕扭声,宫内立刻乱作一团。又过了好一阵子,他才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原来,刚才有一个壮汉,手持枣木棍棒,悄悄闯进了他居住的慈庆宫。慈庆宫的侍卫很少,宫门只有内侍李鉴一人把守。那壮汉潜进来之后,先手起一棍,将李鉴击倒,迅即向前殿扑去。李鉴一看此人有对太子行凶的企图,于是没命地喊了起来。内侍韩本用闻声立刻带众役赶来,七手八脚将其擒获,并押送到驻守东华门的守卫指挥朱雄那儿,由他们暂为看管。朱常洛听说那汉子是想来谋害他的,禁不住一阵悚然。
案子很快查清,是一桩谋害案。由于案子牵扯到了郑贵妃的两个内侍庞保、刘成,所以举朝上下议论纷纷,都指责郑贵妃一家是此案的主谋,要求查办。事见《明史?光宗本纪》:“四十三年夏五月己酉,蓟州男子张差持梃入慈庆宫,事复连贵妃内珰。”这意外的结果,又令朱常洛大吃一惊。他知道郑贵妃为“立储”的事对自己十分嫉恨,却没料到这嫉恨竟到了要置他于死地的程度。
朱常洛对在以自己为漩涡中心的这桩案子里所应取的态度和做法,想了很多,却惟独没有想到郑贵妃会来求他。那时情势,对郑贵妃十分不利,不仅群臣们纷纷弹劾,而且庞保、刘成也都随时可能彻底地出卖她。她接二连三跑去向神宗哭诉,但此案事出有因,干系太大,神宗也没办法,只好让她去求太子。郑贵妃无奈,只好来到慈庆宫。一见朱常洛,就跪倒便拜,慌得朱常洛手足无措,自己也忙跪了下来。郑贵妃拜罢,便哭诉冤枉,求太子救她。朱常洛生性怯弱,见平日不可一世的郑贵妃这副样子,十分惊恐,极想此案能早点了结。于是,便命伴其读书的内侍王安代他起草令旨,要诸臣别再纠缠不休;同时启奏父皇,请令法司尽速结案,不要再株连。事见《明史?后妃列传?郑贵妃》:“其后‘梃击’事起,主事王之寀疏言张差狱情,词连贵妃宫内侍庞保、刘成等,朝议汹汹。贵妃闻之,对帝泣,帝曰:‘外廷语不易解,若须自求太子。’贵妃向太子号诉。贵妃拜,太子亦拜。帝又于慈宁宫太后几筵前召见朝臣,令太子降谕禁株连,于是张差狱乃定。”
朱常洛的这种做法令神宗顾虑全消,于是在辍朝25年之后亲自出面了断此案。五月二十九日神宗下令,凶手处死;十多天后,庞保、刘成也被秘密杖死;其余有关人犯被发配边地。神宗和郑贵妃了却了一桩心事,朱常洛也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梃击案后,朱常洛作为太子的地位算是彻底稳固了。由于他关键时候帮了大忙,神宗开始对他另眼相待,一应生活用度也著令大为增加。而郑贵妃眼看废立不成,朱常洛继承帝位大局已定,心中十分恐惧。她深知自己对朱常洛多有得罪,为了将来不遭报复,便一反常态,对其加倍逢迎。她借口感激朱常洛的解救,不仅好话说尽,而且经常赠以钱财、珠宝,还从自己的宫女中挑选了八名最美的宫女送给他。这时的朱常洛,境况已大为改观,再也不受压抑、冷遇,所到之处,满目喜风,不觉踌躇满志起来。他将已往的屈辱全抛在脑后,恣意放纵,耽于享乐,酒色财气无所不沾。(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