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缅甸出家月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在做出这个在缅甸共度余生的决定后,老婆于海燕先行回国筹备资金。而王一夫则决定在缅甸“出家”一个月,深入体验和尚的清修,并挖掘缅甸的风土人情。

王一夫在蒲甘选择了一家寺庙“出家”当起了和尚。他被剃度成光头和尚,并被赐予袈裟一套。

王一夫开始随僧侣们一道,早起、化缘、过午不食。

开始几天,王一夫实在是不适应呀,很难熬。早起尚可,化缘就是外出徒步,游走在清闲的空气中,领略自然的景色和乐善好施,感觉很好。就是总感觉饿得慌,夜里饿得睡不着觉。但一周后,他开始有身体生物钟反应而习惯起来。

在新剃度出家的人在进行体验初期,寺庙里的当值僧人师傅会经常过来探寻,审视学习情况及身体状况,并询问大家做和尚的感受及感悟。

穿着僧袍,坐在地板上,或出外去化斋,放下了一切世俗的尊严,求得一日饭菜,这实在是不容易做到的。但王一夫真的做到了,但也黑瘦了许多。

在“出家”期间,由于缅甸小乘佛教的教文看不懂,所以王一夫就将随身携带的一本写弘一法师的《弘一法师李叔同》书,当成了修习的圣经来阅读理解,并从中感受和感悟中国的大乘佛教与缅甸的小乘佛教(原始佛教)的不同与大同。

“宗教的本质不是信神,而是在面对神秘的谦卑和面对神圣的敬畏。”佛法记心间,千代万代长!

有佛缘,再学佛,王一夫的内心倍感轻松愉悦,变得更加阳光,而少烦恼。在缅甸佛世界里,他静静感悟,潜心冥思,触摸灵魂,照顾生命。

在缅甸期间,王一夫得以参观了多处佛塔寺庙,深入观察缅甸佛信徒的日常生活并与佛信徒交流,从原始佛教或称小乘佛教中,得以更亲近佛,感悟佛。

感悟佛说,婆娑世界,并非圆满,故不必过度追求所谓圆满。有时,残缺也是种美,缺憾也是种美,只有缺憾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如断臂维纳斯,无论用多美妙的手臂姿势去完善,却发现失去了那份美——缺失的美;花瓣的凋零,叶子的飘落,也产生一种美——凄美;寂寞令人失意、空虚、无聊、乏味,却会产生那么多的思念、温婉、幻想、灵感,是“寂寞让我如此美丽”。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只有“求缺”为上。

人生终是有缺憾的,所以不必求全责备,而是要学会“放下”,“完美的人生不是去拥有一切,而是在不完美和不圆满中学会去珍惜所拥有的,并且去宽容人生的不完美和不圆满”。“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如不如意,只在一念间”。懂得这一点,我们才不会去苛求我们的人生,也不必苛刻他人。求缺,求败,才能成就完美的人生。

越亲近佛,人越是清醒得多。

感悟弘一法师言:“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知足是由人,是不贪;知止是由己,是不随。人不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太少,而是因为不懂得知足、知止。人的快乐,不是物质上的富足,而是精神层面上的富足。“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感悟弘一法师言:“利关不破,得失惊之;名关不破,毁誉动之。”所以懂得放下,保持一种内心的恬淡,将是养心、养神的关键之方法。笑纳苦难与繁华,将心事交付清风浮云,“得意淡然,失意泰然”,“不为物喜,不为己悲”,成就“从容闲暇”。

那么其他宗教是如何的呢?王一夫继续探索着。在他去非洲坦桑尼亚和马来西亚的旅行,他对Islam教有了些了解,“Moslem的真主是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是人的生命之缔造者,可以掌管着宇宙规律和人间终极力量。”

佛祖是真人,更让人类信服。那么真主安拉是怎么样的“神”呢?

在国内,在非洲,对Islam之Moslem有了些先期了解,但并未进入其清真寺内观摩。在马来西亚,有机会得以进入清真寺内观赏,明了Moslem或是无神像的有神论者。

在吉隆坡的水上粉红清真寺参观,沿着河道望去,粉红清真寺在阳光下,在真主“赛俩目”祝福下,熠熠生辉。“赛俩目”意为和平、平安,意思是“愿真主赐福平安”。

当一切变得神秘之时,一定会去想象大清真寺内部应该如何呢?是否有如佛教的佛祖像、基督教的耶稣像呢?内部该是何等的堂皇、富丽而神呢?带着诸多问号走进清真寺看个究竟。进入内里这么一观瞧,怎么会是这样呀?内部是啥都没有,只是一个容纳跪拜祷告人群的空旷的大高架房子,顶棚上突起清真寺特有的圆顶。这不在王一夫的想象力范畴,清真寺不似佛庙或基督教堂都有顶礼膜拜的佛祖或神像等。

国内寺庙,缅甸寺庙及印度寺庙,庙宇外观华美,内部雕梁画柱,佛祖及诸神仙菩萨像活灵活现,成佛典故及警句、佛号等夺目沁心,祭祀台案香锅缭绕不绝,信徒顶礼膜拜……而Islam教膜拜的神却是无形的,且教徒不用顶礼即可膜拜。这或许正是之所以真主无处不在的神秘与道理所在吧,真主无形无相,自然不受拘役,方得永恒,并赐予永恒。

Islam教是入世的宗教,不提倡苦行僧式的禁欲生活,相反,它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建设,它鼓励Moslem进行合法有益的享受。有享乐就该有所牺牲,如,除饮食上的禁忌外,Moslem有斋月(Ramadan),这是很苦的“戒律”吧。在斋月里,正常成年的Moslem必须严格把斋,日出前进食早餐,白天不吃不喝,直到太阳隐退,人们才进晚餐,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我牺牲。斋月,对Moslem来讲是伟大、喜庆、吉祥和尊贵的一个月,但这点是很难让外人理解和承受。

“人之为人,就在于他身上既有动物性,亦有神性。所谓人性,也就是动物性向神性的升华。”“真正有信仰不在于相信佛、上帝、真主或别的什么神,而在于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目标。真正看重信仰的人,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苏格拉底的信仰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如果人类站在尘世不再仰望头顶的星空,沉湎于物欲不再敬畏心中的道德律,人类会是什么样子?”这些真言和发问,无不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教导,是指路的明灯。

故事一则:说有一天,苏东坡去找佛印禅师聊天。苏东坡对佛印说:“我最近学佛很精进,你看我现在的坐姿如何?”佛印赞叹道:“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很高兴。佛印接着也问道:“那你看我怎么样?”苏东坡为了压倒佛印,就答道:“像一坨屎。”佛印听了也笑笑。苏东坡回去后很高兴,到处宣扬他这回胜了佛印。苏小妹听了以后,却对他哥说:“哥,你不要再四处宣扬了,其实是你输了。”苏东坡不解。苏小妹继续说道:“相由心生。佛印心里有佛,所以他看谁都是佛。你心里有屎,所以看谁都是屎。”

一切都是自己的投射,世间相,那就是你自己。令人明心见性。

故事二则:说从前有一个老方丈,他拥有一件宝物——锡杖,用它在地上一扎,地上就会形成一眼清泉,老方丈特别珍惜这杆锡杖。老方丈苦苦修行,但始终升不了天,就这样修行了500多年了,他思讨着,按说自己早该升天了,可为什么还是飞不起来呢?一晚,老和尚梦见佛祖,他就急问佛祖原因。佛祖回答老和尚:你整天都拿着他的宝贝锡杖,虽修行却心里总是记挂着你的这个宝物,杂念太多太重。如果你舍得扔掉那个锡杖,你就可以升天了。梦醒,老方丈知道是佛祖在点醒自己,所以他就立刻将锡杖丢掉,他终于可以遨游天地间。

在国外旅行的几年中,游历了佛教国家、Moslem国家,也理解了“教堂的原型是天国,庙的原型是地府。天国有音乐、烛光和不露形迹的上帝,地府有咒语、香火和面目狰狞的塑像。西方人向往灵魂的不朽,中国人渴求肉身的长存。”但各宗教都是宣导与人为善,人要自救,“宗教的本质不在信神,而在于面对神秘的谦卑和面对神圣的敬畏。”“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如此,人才会有所敬畏,才不会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是追求高尚人格的行动指针。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放下,是放下自己的外物所役;放下,是饶过他人犯错的大度,更是饶过自己蒙尘不谙的智慧。

无论成功与否,人都是世间的过客,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或说放得下要放下,放不下也不得不放下。放下,就可以得自己的缘和自由。若要让自己脱离世间烦恼,就要让自己放下,放过世间所有的是是非非,与是非和解,无我而变空灵,你自超脱。

入得佛门,当你与众和尚一起诵经与研读时,你自然就清心寡欲了,或暂时放下了俗世的烦躁;当你去一起化缘时,你会感受到世间的温暖和友爱,也或可锻炼你放下贡高我慢心和羞耻心,令到你在红尘挣扎中变得坚强;当你一起粗茶淡饭且过午不食时,或会出现身心清静与外界宁静相和谐的状况,你会进入某种冥想状态,或会感悟更多佛法自然的道理,聆听到平常听不到的福音;当你经历一段时间的暮鼓晨钟、菩提梵唱的宁静后,再看到日出,你或会发现一个重生的自我;……当你感受过并总结和尚生活时,你或可发现佛法生活并不是那般枯燥乏味,那苦却是某种超然的乐。如此这般,当你结束短暂的僧侣生活,再入世,从假看破红尘再回到红尘,你或会发现自己变了,超脱且泰然。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章节报错

上一章 目 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热门推荐: 万相之王 从木叶开始逃亡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我只想安静的做个苟道中人 星汉灿烂 陆地键仙 人族镇守使 我有一剑 从长津湖开始 修罗武神
相关推荐:我家女帝萌萌哒重生八零:悍妇致富忙不甘为凡女巫撞花轿:有鬼出没活捉一只女巫重生之首富传奇短篇猫言集末世无赖召唤师末世之无限变身系统我在末世无限开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