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让无数人着迷,也让无数人困扰:她究竟在笑什么?
蒙娜丽莎和她的著者达·芬奇的知名度实在太高,早已被注册为建筑材料、服装的商标,更有数不清的蒙娜丽莎肖像恶搞。在这本小说里,我们直奔课题核心:
蒙娜丽莎究竟在笑什么?达·芬奇为什么将蒙娜丽莎画成这样子?
著者将有根据地指证达·芬奇在《蒙娜丽莎》留下的明显失误,通过这些蛛丝马迹,结合达芬·奇所处的时代,综合达芬奇的习惯,性格,性情、偏好等等进行心理分析,重新推导达芬奇的动机,尽可能地接近达·芬奇的想法,解开蒙娜丽莎神秘微笑的谜团。
引子
第一节
来到精神科,我对医生说:“医生,我想我已经疯了。”
“你还会判断疯不疯的问题,说明你还没疯。”医生来了句“滚!”,把我赶出诊室大门。
这年头,做什么事都得讲些技巧。若是我告诉医生,反复强调“我没疯!我没疯!”兴许就强制收院治疗了。
高三备考,耗尽了我的全部精力。压力如此之大,我得了焦虑症。高考几天,我如同答题机器那般机械应对。成绩嘛,不好不坏,免强考上了一个小学院学习医学。从农村来到城里的大学,高考压力不再,但是我的焦虑症并没有一时半会便完全消除。我是个谨小慎微的人,特别没有安全感。看着校园里别人出双入对的,自觉得囊中羞涩,我大部分时间都躲在学院的小图书馆里头。尽管图书馆很小,但对我来说已经很知足了。我的生命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头,物质是缺乏的,最缺乏的当然要数书本了。
仿佛是嫁接获得了新生,我如饥地渴地啃读着书,浸沐在书本的海洋里,留恋于法国文学、哲学,在精神、心理学寻找自我救赎的方法。我不是个崇洋媚外之徒,但是文革使一个国家和民族,莫名其妙地选择裹足不前,国学更是产生断层,于是我的目光投向了国外的精神、心理、哲学以及其它自然科学。
没有信仰是可怕的。我尝试着加入教会,但我显然不是个虔诚的教徒。我本质懒惰,还有些封闭,有完美主义倾向:要么将一件事做好,要么就完全不做。“零和思维”成了我加入教会或者共产主义的挡路虎。诸多的教会礼拜要参加,尤其想到要挤沙丁鱼式的公交车就头痛,我便打退堂鼓了。终日游走于小小图书馆里头,闲着无聊的时候,我写了篇小文章,论述“选择大学,便是选择图书馆”观点,投到校刊信箱。算作是一种勤奋读书的回报吧,小文章拿了文学比赛桂冠,刊在了校刊首篇。
我的文学梦在这种随机事件中播下了种子。
第二节
在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书籍时,我偶然看到了弗洛伊德对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作的精神分析,依旧是恋母情结。弗洛伊德引证达·芬奇日记内容:“我躺在摇篮里的时候,正想闭上眼睛睡觉,突然,一只秃鹫快速地朝我飞了过来,此时的我又惊又怕,只感觉到天旋地转。没想到,秃鹫用它黑色的尾巴打开我的嘴巴,而且它还用尾巴触碰我的嘴唇。那一刻,我的嘴唇感觉到有些发痒”。
孩提时代的某次痒的知觉是否会在成年后再度重复,为蒙娜丽莎的这种神秘微笑提供临摹样版?我没有去理会弗洛伊德的分析正确与否,倒是觉得达·芬奇的这段笔记非常有趣,这蒙娜丽莎的微笑顿时引起我极大的好奇心,即求知欲望。
大一开始学习人体解剖,有一个学期每周有一个下午需要呆在解剖室里学习人体解剖。手上拿着女性头骨,我仔细端详着颅骨的巧妙构造,但很快联想到了《蒙娜丽莎》。突然一个大胆的设想在脑海里一闪而过。
《蒙娜丽莎》并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她的真相是那样吗?
我想我应该是疯掉了,这不可能是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的谜底。
在更加接近真相本身还是精神分裂问题上,我对自己存在的状态一直感到混沌不清。我冷眼旁观外面的世界,依然精彩,只是我自己却茫然不知所措。我试过用饥饿、用笔刺这些自虐方式来警醒自己,自己看到的只是一种幻觉。
但是毫无意义,我越来越越确认谜底就是那样。
承认自己错了,痛苦一阵子;坚持自己对了,痛苦一辈子。
从此我的人生变轨道了。
大学的数年间,我的焦虑症非但没消除,反而因为《蒙娜丽莎》,变本加厉,甚至发展为轻度抑郁。夜深了,众人皆睡惟吾独醒。我的睡眠障碍加重了许多许多,以至于有时候彻夜不眠。睡不着是人生悲哀之一,很不幸我染上了。因为睡不好,白天精神恍惚,意志消沉,如同行尸走肉。
有一回我照镜子的时候,我恶作剧地作了一个设想,假如我照的是“照妖镜”,那镜子里的显像会是什么?结果是个女活死人。这有些令人惊讶,为什么会是个女活死人而不是个男的活死人呢?即便是些无意识地思考,也残留了许多达·芬奇手法。诸如照“照妖镜”,这得从达·芬奇的镜面反写字体说起,这算作是达·芬奇探索性尝试,结果是他同性倾向的写照。当然我绝不是同性恋者,但是我的思维已经过度解读达·芬奇而受到明显的影响了。我常常自许像个“活死人”,不过大家一笑了之。
我陷入混沌状态,从此愈发沉溺于精神、心理学,甚至是宗教,寻找自我赎救的方法。我远离《蒙娜丽莎》,压根就不愿,也不敢正视《蒙娜丽莎》。听到达·芬奇或者蒙娜丽莎便绕道,能躲多远便躲多远。就这样做了几年胆小鬼。对于《蒙娜丽莎》谜底,几年后我才选择放下,闭口不谈,不再去理会。我尝试做一个简单的人,不将事件复杂化,以免入夜后因自省带来自责而增加入睡困难。
陷入莫可名状的混沌中,我既不能跟别人诉说,也没法跟别人诉说。负性情绪滞留郁积,没有发泄之地,这真是够悲哀的!渐渐地,我养成了寡言少语的习惯,并且开始疏远同学朋友,几乎只跟书本打交道,生活乏味无趣……世界五彩缤纷,而我袖手旁观,冷眼相看。
不得不佩服达·芬奇在人体极限方面进行的前无古人的探索,达·芬奇的睡眠法,即每四小时休息十五分钟,这样一天睡眠一个半小时就行了。后人做了尝试,结果表明达·芬奇睡眠法是完全可行,而每天一个半小时的睡眠,生活如往常。
真是羡慕这个睡眠方法,倒床便入睡。我睡眠障碍,这个睡眠方法,我没法学会。垃圾都还有回收价值,我在夜晚精力充沛,让它发挥点作用吧。于是用我在夜晚富余的精力构思了一部意识流小说,写完后投到出版社里头。不过这部小说没有幸运女神降临在它头上。
时光荏苒。将毕业的时候,我跟同学在瞎聊,有人不经意地提到了《蒙娜丽莎》。她把她途闻道听来的《蒙娜丽莎》真相,告诉了我。
居然这个世界另有跟我一样患精神分裂的人,对《蒙娜丽莎》的真相有相同的见解?我惊呆了,连忙追问她从哪里听来的消息。呃,她是坐公交车时偶然听一个女乘客说的。我还注意到,这位女乘客也是途闻道听来的。
最终诊断出来了,我并不是疯子。侥幸的是,有人有相近的结论。我的大脑,不再乌云密布。
我对自己过于沉醉在法国文学、哲学,日本文学非常不满。《蒙娜丽莎》真相本身早有人知道答案了,而我还因信息闭塞以至于让自己圈地自牢,长达数年之久。很快我在马斯洛、森田正马的理论指导下,抛掉睡眠障碍这个沉重的包袱,解除自缚。
毕业后,我远离了图书馆,但是并没有放下《蒙娜丽莎》。以前是不敢正视她,如今有胆量,去研究达·芬奇和《蒙娜丽莎》了。我对《蒙娜丽莎》和达·芬奇相关信息的收集,断断续续,而且不全面,还要吃上看不懂外语的亏。能否读懂,关系并不大,重要的是我的人生重新回到正轨。
第三节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达·芬奇和他的神秘女郎《蒙娜丽莎》。
达·芬奇145年诞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与比萨之间的芬奇村。父亲塞尔·辟埃罗是一位公证人,家庭富裕。母亲则是个农家女人,社会等级不同,门不当户不对,无法嫁给达·芬奇父亲。因此作为私生子的达·芬奇,自小缺乏母爱。达·芬奇小时候先学音乐,不过从小他便展现了他过人的聪慧,绘画也画得非常棒,于是他父亲让他改去学绘画和雕刻手艺。
147年到1476年在老师委罗基奥工作室内学习。期间有个小插曲。老师在绘壁画《基督受洗》时,使用达·芬奇作局部图《圣衣使者》的模特,结果遭人妒忌毁坏。更不幸的是,老师在交作品前一周病倒了,未完成的任务,背景和《圣衣使者》由达·芬奇负责。他一呜惊人,一点点小装饰的麦秸也画得栩栩如生,甚至让老师罗基奥自愧不如。达芬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很快便在绘画界崭露头角。
1476年被告密与韦罗基奥的其他弟子犯了同性恋之罪,差点被判死刑,不过判决最终不了了之。
15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人体解剖学研究。
1495年开始绘制《最后的晚餐》。这幅画达·芬奇作了颜料使用的创新,最终是失败的,颜色两年后开始掉。
148——1499在米兰生活的十七年间,呆在米兰。达?芬奇在军事、工程、建筑师方面作多种创造性的探索,成就惊人。
150~0年回到佛罗伦斯,开始绘制《蒙娜丽莎》。这幅画使用立体渲染法,颜色由明到暗的连续过渡但又分界模糊,上了十几层。平面绘画画出立体感,背景像烟雾一般蒙胧。这手法是达芬奇独有。不过上太多层颜色,确实需要很多时间,这也许是蒙娜丽莎完成时间长达数年之久的缘故。
1510年前后进行大规模人体解剖,解剖不少于三十具尸体。
1519年在法国去世。
有人给了达·芬奇全世界人类最高智商的人,一点都不为过。达·芬奇是画家、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制图师,植物学家和作家。达·芬奇是个旷世巨人,他的思想,他的作品,让他同时代的人显得格外渺小。甚至于在跨越了数百年后,达·芬奇的空想变成了预言,他所设计的自行车、飞行器、炮弹阵才为今天我们所熟悉。
达·芬奇高深莫测的智慧,更由于他善于隐藏自己真实想法,使得我们今天想多一些了解这位巨人,难上加难。达·芬奇创立了一种“镜面书写字体”,他的书稿需要对着镜子照方能看得明白。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数百年来一直是未解之谜。
就个人思想、能力而言,达·芬奇,位列耶稣之后,是最接近万能上帝的人了。这问题在于,上帝是排他的,他不许别人与他比肩。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宗教势力依然占据当时统治地位,作为文艺复兴先锋的达·芬奇蒙受了不少人间冤苦。达·芬奇年纪轻轻便锋芒毕露,可惜树大招风,以至于有人炉才蓄意打压,举报他是同性恋。
达芬奇说:“可知男性之爱仅是道德的产物,一起以不同的友情加入男人中,就从幼年进入男人的爱中,如同更多健壮的朋友一样。”在这段对话中,对谈者向达芬奇打听他与助手沙莱的关系,“你在那个佛罗伦斯之爱背后玩游戏吗?”达芬奇回答:“可真多次呀!在我心里他可是一个漂亮年轻人,尤其他才15岁。”
达·芬奇的性取向由上可见与众不同。
人无完人,达·芬奇做事有些拖沓,有始无终。达·芬奇的很多作品,都没有完稿——弗洛伊德将之解析为性挫折。达·芬奇绘的《蒙娜丽莎》,没有眉毛。对于为什么没有眉毛,如今没人知情了。有几种考证版本,有说是清洗时颜色掉落的,有说是那个时代流行刮眉……将眉毛全刮掉好看吗?不过达·芬奇后辈,同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位绘画巨匠拉斐尔,募临《蒙娜丽莎》画了几幅画,得出的都是有眉毛的欧洲淑女模样。重要的区别是,拉斐尔募临作品,没有《蒙娜丽莎》那诡异的微笑。也许这就是拉斐尔大师跟旷世奇才之间的那一点点距离吧。
在今天依旧有人考证,《蒙娜丽莎》为某位富商之妻子的肖像。问题来了,你是富商的妻子,看到画家画出自己的肖像,笑得那么诡异,足够颠覆自己认同的形象了,你会买单吗?拉斐尔临摹的淑女像,倒是让我们无从挑剔什么。
蒙娜丽莎神秘微笑,引无数人着迷。诡异、神秘、琢磨不透、自由、愉悦、令人遐想等等词汇都赋给了达·芬奇笔下的这位神秘女郎。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个谜,永远的谜。
第四节
但是这个谜,对我而言,已经没什么好奇之处。只差着跟达·芬奇跨时代的对话,“蒙娜丽莎的真相就那样吗?”
因为睡眠障碍,我活得筋疲力尽的。只想做个简单的人,连个善意小谎也懒得去撒。因为笔疏,这文章的后半篇其实是先写的,用来练笔用。当然这样子做,还有其它考虑。作为解剖学家的达·芬奇在绘画蒙娜丽莎时,犯常识性错误,在这文章里会指出来。
关于蒙娜丽莎真相,类似观点我早在学校时代就已经写在考试论文里。十几年前,我能得到的信息来源地非常窄,只能在书本里翻阅相关资料。那时互联网泡沫不久,马云的阿里巴巴和马化腾的QQ还在蹒跚着走路,更别提云数据库。我在图书馆里能找多少资料算多少,而且学校图收馆,也非常小。没有几个人为自杀等候十几年,这是个常理。就因为《蒙娜丽莎》我陷入困境而无法自拔。读者可以试想多年没有睡眠感的滋味会有多难受!
我只想着能睡个好觉,非常懒惰闭塞。即使今天,我也很少去看国内的电视剧、电影,或者去了解今天中国文学的走向。正因为此,我表述我的忧心:我是在没有灯塔、没有浮标下写这篇文章的。既不知道我这种写法的深浅度,也不知道就这么不删减地记录一个荒诞的梦,是否在社会能容忍界线内?我把自己的观点,重要的是自己单独的精神分析过程描绘出来,至少是将自已从蒙娜丽莎的阴影里解放出来。
我对谜,好像生来就结缘似的。笔生锈十多年后的014年,马航西亚航空MH70凭空消失得无影无踪,像个谜。谜,重新勾起我对《蒙娜丽莎》的记忆。
我自从决定做个简单的人之后,夜晚基本不做梦,常常一睡醒来就是天亮,期间打雷都不会醒(虽然我耳朵听力有些障碍,但是睡着了枕边的闹铃还是听得到)。
014年,我结识了一个女子。从她那里我第一次听到“岁月静好”一词。不得不佩服一下自己的闭塞,或者是丢掉本土文化这些大西瓜去追着法国文学、哲学这些西方蝴蝶。天呀,这岁月静好,连张爱玲都因此被胡兰成俘虏了,我也倾醉了。岁月静好是什么模样?我连续做了好长时间关于“岁月静好”的梦。好几个夜晚我都梦到自己徘徊在一个写着“岁月静好”牌匾的一个大门外,发现门里面神秘幽深。由于非常介怀再度遇上《蒙娜丽莎》之类的谜导致失眠的缘故,我梦里从未进入里面探索研究。此外我还梦到还梦到几只关在笼子里的小鸟。
很快她移情别恋了,我松手放行,并且祝福她。有人责怪我为什么不极力挽留?呃,这是因为数次梦见笼子里的小鸟。她不是导游,却做着导游的事,全中国到处旅游。这点我跟她差距明显。若是她觉得跟我在一起,如同“困笼子的鸟”,我何不还予自由给她?我告诉她,我的想法来源于我对自己梦的解析。在梦里她多次以“困笼子的鸟”呈现,我已经预见了这种分歧无法调合。我无法知道对错,但是遵重了她的选择:她把我导游到岁月静好的门外,丢下我便离开了。
我有些傻乎了,故此我对于岁月静好的理解,依旧停留在一片荒芜里。在我的理解里,所有导游“岁月静好”——一种有别于世外桃园的另一番人间景图的人,清一色大骗子,如同胡兰成对张爱玲施伎俩一般(岁月静好最早是在胡这里出名)。张爱玲是第一个受害者,我不过是第n个受害者。
我对“岁月静好”的理解,一直停留在荒芜阶段。事件过了很久,我才对“岁月静好”进行垦荒。随后我经历了一场痛苦的体验:梦——鬼压床体验——延续的梦。事后,我对这个梦作了自我解析。觉得这个梦已经完全达·芬奇手法化时,便第一时间记录梗概要点。下面文章所写的,便是关于这场梦的整个过程的记录。
读者在阅读时请记得它是梦里的故事,梦幻哑泉彩:一个不可能发生的故事。许多梦的带有荒谬性,出现扭曲是非和违悖常理的情况在梦里时有发生。故事系梦里编织,在事后凭记忆书写,完整记录著者在梦里无意识下所构思文学作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