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木嘴里虽然说得轻松,但他心里的压力依然山大。尽管胡白水已经将这圆转盘上的所有字符模块一一准确还归原位,但这里面的玄机仍然没有解开,一切还是那么让人费解。就像是参加高考的学生,目前仅仅拿 到了一张统一命题的试卷、勉强读懂了题意而已,要想获得美好的前途,最终还得要看答题的成绩。
这左边的十个字词都 是时间或是季节的代名词,放在这里是何意义呢?
而右边这首五言诗,仅从字面上看倒也不难理解,但他出现在这里,肯定有其中的玄机。应该说这首诗便是解题的提示或者说是思路。
美女、文立和李子木都 在沉思,谁也没有主动说一句话,因为他们都 还没有成熟的解题方法。而雷霆倒想说话,但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他也只能围着圆盘团团转,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看得出来,他的心里也很着急。
“现在这个转盘已经调整好了,整体上看,它就像是一个大大密码锁,这个密码锁总共有十个层次,如果我们要解开它,可能要经过十道工序,现在最主要的是我们不知道这每一道工序要怎么走!”文立一边说,一边摇头,显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既然这左边的十个字词都是代表时间的名词,那我们就应该从它们之间的关系着手去想解决办法,还有那首诗,也应该有一些提示,我们应该照着那首诗的思路来解题,诗里面的核心意思就是要在这个圆盘上显示出光阴和四季的轮回!只有把这个参透之后,我们才能安然地进退!”美女想了半天,提供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对,这十个字词都是代表时间的单位,但它们当中有长有短,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最中间位于转盘中心处的“刻”是所有十个时间代词中最短的一个,它们依次向外,时间不断变长,最长的便是“甲子”,再结合那首诗,这个转盘肯定就是想
展示时间的轮回,因为在中国人的历法观念中,“一甲子”便是时间的一个大轮回。”李子木听了文立和美女的表述,现在也提出了自己的看。
“时间的轮回?是什么意思?”胡白水好像对李子木的解释没有理解。
“这事说来话长,现在时间紧。不便和你细说,待这次任务完成以后,我们再细谈”。虽然李子木有点敷衍胡白水的嫌疑,但他说的也确实是在情理之中,况且这里也不是课堂,更不是大家搞学术研讨的地方。
我们国家历来都 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家,其实,早在上古时代,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我们的祖先便对日月的盈昃,星宿的移位,四季的变迁,节气的轮回以及自然界的物候现像进行观察总结。
历经千百年,不知付出了多少代人的努力,进而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历法,而这些历法当中都 有一定的循环轮回规律。创定历法的人给每一个特定的时间都 起了一个代名词,而且这些每一个相应的时间概念都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
公元前3000年,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根据自然变换的规律,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历法,即太阴历。苏美尔人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分为12个月,共364天。公元前2000左右,古埃及人根据计算尼罗河泛滥的周期,制定出了太阳历,这是公历最早的源头。
中国的历法起源也很早,形成了独特的阴阳历法,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历法。在世界历史上,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区,还采用过各种不同的历法,比如伊斯兰教历,中国的农历,藏历等。
勤劳聪明的中国人在历经千年的劳动过程中也制定非常科学实用的历法,而且还还根据万物的生长枯荣,繁衍生息而制定了相应的节气,这是最令我们值得骄傲的地方。
说到中国的历法,那我们
就必须要来了解一下我国历史上最古老,内容最丰富,涉及面最广的一部历法——万年历。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万年的年青人在上山砍柴的过程中,实在忍受不了太阳的曝晒,便坐在树荫下休息。他看到地上树影随着天空中的太阳的移动而不断移动,这一现象启发了他。
回家之后,他几天几夜没有合眼,想尽了一切办法,终于按照他设想,设计出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可是,当阴天或者有雨有雾的时候,就会因为没有太阳,而影响了测量的准确性。
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这在当时应该算是一个惊人的发现,完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相当于近代科学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一样。
当时他们部落的首领叫祖乙,因为天气的不测,四季的无序,也使得他苦恼异常。万年听说后,忍不住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国君,并对祖乙讲了日月运行的原理和自己的一些重大发现。
祖乙听后龙颜大悦,觉得万年讲的这些知识很有道理。于是便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郑重地对万年说道:“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和四季的更替,创建出精确的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终于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丰功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并敕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从此以后“万年历”便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型 的历法,而且成为了后来所有历法的鼻祖,同时也成为了后代研究历法人员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