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前往比邻星,最快的方式是什么?假设我有这样一艘飞船,到比邻星需要多久?
然后就是一些关于飞船的基本参数的介绍。
这是姜沫在论坛中发布的第一条任务,这个任务区借鉴了姜沫在地球上使用的那些个问答平台。
其他人可以写回答,也可以为别人的回答点赞和点踩。
“做梦,这个最快。”
不得不说,从古到今,乐子人什么的,还是比较多的,这一条出现在了回答的最上方,点赞的人很多。
“兄弟,有点东西啊,这些数据看起来很像那么一回事,但是一看到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就知道这些数据是编的,虽然编的很像,我差点就信了。”
飞船是姜沫薅了强敌航天部门各种图纸之后,在系统的帮助下设计出来的,数据自然是真实可靠的。
姜沫问这样一个问题,自然也不是真的想要从这些教授这里获得什么真正的建议。
毕竟目前转化为机械生命的科学家中,搞天文的并不多。
发布这样一个问题,是为了像这些人说明,现在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用来做些什么。
方便他们以后的使用。
广告的效果很不错,很快这个论坛就变成了这些科学家们平时最喜欢的地方之一。
在这里除了交流学术之外,还可以做几乎任何事情。
预约共享仪器的使用、交流人形机械身躯的使用经验、借用身体零件、润滑油之类的东西等等。
在姜沫看来,已经很接近后世的那些个互联网平台了。
还是人类自己最懂自己啊,后世多年的互联网拼杀,沉淀下来的都是最符合人类思维和使用习惯的东西。
随手在任务区发布了一些当前基础科学的前沿研究任务后,姜沫就没有再管这个东西了。
他很忙,不能沉迷于上网。
他还要和人类的政府部门谈判,讨论外派机械人生命尝试融入人类世界,与人类共存。
虽然一些人对机器人最大的印象,可能就是科幻小说中的机械革命,机械叛乱什么的。
机器人有了自己的意识,然后视创造自己的人类为仇敌,然后对人类大开杀戒。
但是,姜沫制造的这批人形机械生命和普通机器人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人说到底,其实是披着机械外壳的人类。
他们和普通人类有着相同的“灵魂”。
甚至他们转化为机械生命前,也是普通的人类。
让一些转化为机械生命的人类回归人类社会,与他们的家人们共同生活,是姜沫继续消除人类与机械生命之间隔阂的进一步尝试。
有了互联网论坛,姜沫就不需要再将这些人“囚禁”在自己身边,可以很方便的通过论坛给他们发布任务,让它们根据姜沫的意志和需要进行自己的研究。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啊,姜沫有点好笑。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不少人类已经接受了机械生命的存在,很多患有绝症的患者,更是疯狂的想要通过转化为机械生命来续命。
不过现阶段,液态金属纳米核心的数量还是比较有限,不能将所有想转化为机械生命的人类都转化为人形机器人。
只能从中挑选一些姜沫觉得对自己比较有用的人转化。
其他人暂时只能选择成为工程机械、武器、仪器、半人机器人之类的普通机械。
至于人形机器人,除了那些高价值的目标外,其他人就只能向帝都新能源汽车牌照一样,慢慢排队了。
州长先生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姜沫关于让一些人形机器人回归人类社会的想法,大部分国家还是很支持的。
毕竟这些国家的政客们也想着万一有一天出了意外,至少还有一条道路可以续命。
这些人形机器人回归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很受欢迎的,不少企业甚至政府部门都邀请他们前去任职。
人形机器人在危险行业的价值,母庸置疑。
所以,姜沫设想的实施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就完成了落地。
接下来,是时候开始建设新的飞船了。
对于系统任务,姜沫还是很重视的。
蓝星上的各种部署,说到底,都是为了完成系统布置的各种家庭作业,至于它们带给人类社会的各种变化,则完全属于意外。
姜沫也不确定这些变化对人类来说,到底是好还是坏。
新飞船依旧采用轨道建设的模式,在蓝星的同步轨道上进行建设。
同时,姜沫在月球轨道上也布置一颗包裹着液态金属思维核心的蚕茧,月球上大量氦3,可是可控核聚变的理想燃料,需要的时候,直接传送过去,就可以进行月球资源开采。
蓝星同步轨道高度约为35900公里,这个高度姜沫自然没有办法一次性到位,只能左脚踩右脚进行多次跳跃。
故意将强敌的一颗同步卫星稍稍挪了点位置。
姜沫这次要建造的可是一个大家伙,小东西还是给哥让点位置吧。
至于强敌会不会抗议,他可管不着。
在系统升级到LV3之后,理论上姜沫一次性可以整体制造不大于1000*1000*1000米规格的物品。
但是奈何这次设计的飞船尺寸完全超标。
这次的飞船感觉就像是一根羊肉串,一根巨大的签子串着一些圆柱形的部件。
签子自然是超级长的直线加速器,公里级别的尺寸。
签子上的羊肉,就是一些附属设施,比如导航设备,计算核心部件,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之类的东西。
系统奖励的超级合金,刚好可以用来做签子,强度高,韧性好,不用担心转弯的时候折断。
这艘新飞船将由聚变堆提供强劲的电力供应,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虽然科技含量很高,但是整体尺寸其实不大,通过系统可以一次性完成建造,方便的很。
其他的各种附加组件,尺寸也都基本上可以一次性建造完成。
最大的瓶颈反而是各种元素的储备。
于是姜沫只能不停的在蓝星、小行星带之间反复横跳,收集各种飞船建造所需的元素。
随着时间的推进,同步轨道上的飞船也逐渐成型。
组装、功能测试,在系统的主导下,一切都进行的很顺利。
没有出现什么陨石或者太空垃圾撞击之类的事故,运气很不错。
飞船建造完成,那么,要不要现在就出发呢?
那可是超过百年的旅途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