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个穿着黑色礼服的男人。
他戴着粗大的黑框眼镜,嘴唇上有一抹大胡子,皮肤偏黄。
还提着一个已经过时已久的多层公文包。
他先是轻松地溜进了后厨,可能用某种手法制造出了浓烟,混淆视听。
然后他在众人逃出房间时,大摇大摆地溜进了廖恺的办公室,在他的办公桌上,留下了那封信。
故布疑阵,声东击西,将众人耍得团团转。
根据执法者的监控分析,凶手的相貌,应该经过明显的易容,所以无法辨别其真实模样。
他的身高在一米七五左右,不过看鞋帮,也不能排除他有增高的可能。
令人不解的是,凶手大费周章,所图的明明是钱,但当时点钞室的皮箱里面,至少就已经有三百万的钞票。
凶手明明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提走钱,但他却像是忽略了那些钱一样。
只为了递一封恐吓信吗?
当时,还有一些职工开玩笑,说凶手是一个有操守的劫匪,他不屑偷东西,想靠勒索光明正大地得到钱。
不过这一点,后来被一个老刑警道破了。
如果凶手当时真的财迷心窍,提着钱走了,他绝对无法顺利地离开信托银行。
因为附近的执法者,七分钟就能到。
而一个提着沉重大皮箱的人,目标明确,肯定是逃不远的。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人们并不是很重视这起事件,只是当做一起恶作剧罢了。
而后面的故事,才算真的离奇精彩。
……
在10号早上9点半时,京城下起了大雨。
信托银行的一辆运钞车,押着一千万元巨款,开往城西的信托银行分行总部。
这些钱,被妥善地安放在保险箱里面,由四个人一起押送,其中就包括一个司机和三个银行保安。
而在运钞车经过一处人烟稀少的公路时,突然,一个骑着摩托车,戴着白色头盔的执法者赶来了,他拦住了运钞车。
“喂,你们廖行长家,刚才被炸弹袭击了,我们怀疑你们这辆车上也被安了炸弹,现在马上下车,让我检查一下。”执法者紧张地说道。
由于几天前那起炸弹恐吓事件还历历在目,信托银行的员工基本没有人不知道。
所以在听到执法者的话时,车上的几个人都不疑有他,连忙下车躲得远远的。
那个执法者钻到车底检查了一番,果然,车底冒出了浓烟,还有火光出现。
那个执法者爬出来大喊:“炸弹就要爆炸了!你们快跑,我把车开走!”
然后他就开着车飞快地走了,消失在雨雾中。
留下四个人,为他“英勇无畏”的行为,震撼不已。
不过,能进银行的人也不傻,很快就察觉到不对劲了。
因为过了好久,也根本没有爆炸声传来。
他们跑到当时停车的地方,就发现地上还有一个残留的发烟筒!
“被骗了!假的!”一个银行保安惊呼。
20分钟后,全城的执法者都出动了。
他们一开始四处戒严寻找那辆运钞车,但找了半天才觉察到,对方在一片橡树林里中途换车了。
而在调查中,执法者发现,对方留下的所有证物,基本都是偷来的,或者是一些常用品,几乎是一点线索没留下。
警视厅颜面尽失,于是前后出动了接近七万执法者出勤,共调查嫌疑人近八万人,仍然一无所获。
也难怪有网友调侃警视厅,说是“为了追回一千万元,浪费了纳税人三亿元”。
警视厅七万人齐出动,后来被专业人士分析说,是一大昏招,
把原本简单的局面搞得一团糟,反而离凶手越来越远了。
但事情往往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执法者们阴差阳错间,找到了一个嫌疑最大的人,一个年轻的落魄画家,名字叫钟梁。
执法者在钟梁家里,搜出了黑框眼镜和假胡须,甚至还有一瓶来历不明的氰化钾。
一些接触过钟梁的银行职员也表示,“对方长得和那个抢劫犯很像……”
于是,执法者以此为由,对钟梁展开起诉。
钟梁自然矢口否认。
他坦言,黑框眼镜和假胡须是11号早上在门口外面捡到的。
而氰化钾毒物,是准备悄悄毒死邻居家聒噪的狗。
他的说法自然不被执法者接受,因为除了这些东西,钟梁的身上,还有很多可疑的地方。
首先是他没有不在场证明,
他解释说,是因为在家画画,没有出门。
其次是,钟梁有在海外服役过的经历,不过因为在士官里搞迷信,违反部队纪律被开除了,
不过可以证明,他具备高强的侦查与反侦查能力。
最后是,在他家里还搜出了很多关于联邦各大银行的资料,尤以信托银行最多。
可见他私下,可能有研究分析过怎么成功抢劫银行。
不过,哪怕是动机什么都十分充足了,只要那一千万纸钞没有找到,还是无法对咬死不认罪的钟梁进行定罪。
因此,找到那一千万,成了当务之急。
……
“您觉得钟梁是凶手的可能有多大?现在外面很多人说,他是被屈打成招的。”我喝了口啤酒问道。
“谁打他了?那家伙狡猾得很,我一看他的眼睛,就知道是他干的了。”
老执法者红脸道。
“不是,是有没有诱供的可能,如果我们先入为主地认为他是凶手的话,那可能也会因为主观偏见,而去强行证明他是凶手。”
“不可能的。”
“怎么说?”我疑惑道。
老执法者可能觉得被我驳斥了,面上有点挂不住。
于是执拗地回答:“证据都是千真万确的,那种蹩脚的狡辩,你觉得有几个人能信。”
老执法者说完,还和我娓娓道来他的发现。
“其实一开始,银行职员都只是把恐吓信当恶作剧处理,于是劫匪做了两件事,来加深人们的潜在恐慌,以此达到他最后劫车的目的。”
“第一件事情就是制造厨房火灾,但那远远不够。”
老执法者的脸上,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神情。
我问道:“那第二件事情呢?”
我并没有在报纸上见过类似新闻,所以十分好奇,这背后的更多细节。
老执法者可能是喝上头了,也不吝啬其所知的东西。
于是,像倒竹筒一样,都抖搂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