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李墨刚开口准备说话,皇帝就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
“哎,皇弟啊,我们先开席吧,朕看诸位大臣也有些饿了,我们一边开席一边再继续啊!”皇帝笑眯眯地说道,“不着急,众爱卿的新年祝福我们用过晚膳之后,再说也不迟啊,哈哈。”“是,皇兄。”李墨和谭洛只好站起身行了一礼,又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前面的几位皇子公主献礼确实是花费的一些时间,谭洛也感到有些饥肠辘辘了。
“开席!”
待李墨和谭洛在座位上做好后,姚公公尖声喊道。谭洛自打进宫以来,就一直怀疑这位大内总管姚公公是不是练了什么独门武术,能够让自己的声音便的如此的尖细,而且传播的范围如此之广。
身穿红色宫装的宫女们听到命令,手脚麻利地低头陆续从御膳房端上来新年一定会有的菜肴:黄米饭、酱汁鲫鱼、红烧鸡爪、一品官燕、煨鹿筋、鸡丝银耳、桂花鱼条、八宝兔丁、玉笋蕨菜、猪肉饺子等。
皇帝的桌子上摆放的菜肴和底下的皇亲、大臣们的略有不同。
谭洛趁着皇帝正在和皇后说话,便抬头瞄着皇帝面前的桌子,那是一张“金龙大宴桌”,桌边围上了黄金绣的桌围子,她在心中不仅暗暗赞叹,真是豪横啊!
桌子的两侧摆上了一碗五谷、一些金银,预示着来年大昭国风调雨顺,百姓的生活富足美满,中间摆放着猪肉、肥鸭、菜鸭、肥鸡、菜鸡、猪肘子等山珍海味。
太监先给皇帝进汤膳,接着再给皇后、端妃和熙妃送汤,十分的有序,谭洛注意到这位姚公公在送汤的时候,所拿的碗是不一样的,送给皇帝的是较大的一个金碗,送给皇后的是较小的一个金碗,给端妃和熙妃的是一个再小一些的银碗。
坐在席位上的官员们等着皇帝赐茶,吃过皇帝赐的茶之后,大臣们才可以用膳。
皇帝喝了一口姚公公递上来的汤,随后说道,“赐茶!”
话音刚落,宫女们便从后面出来给每位大臣端上来一碗茶。
喝完茶后,皇帝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红色的荷包吩咐姚公公给大臣们分发下去,同时,在店内伺候的宫女们太监们也有份。
“哇,还有红包拿!”谭洛兴奋地小声对李墨说,她看到在大臣们身后站着的宫女太监们也是面露喜色。
“是啊,王妃,淡定一些,每年都会有红包,不过里面就是些碎银。”李墨好笑地看着谭洛,自己的这位王妃啊,还真是钻到钱眼里去了。
“有总比没有好啊,顺便还能沾沾皇帝的喜气呢!”谭洛欢喜的将荷包塞到了袖子里。
吃过茶,拿到红包之后,大臣们开始用膳。
这繁文缛节的进行了这么多程序,终于是可以正儿八经的开吃的,谭洛瞄准了桌上的肉菜,吃了一口桌上的猪肘子,“这宫里的肘子也不过如此,还不如满江红酒楼的呢,想必是宫女们偷懒了,这肘子一点儿都不入味。”她有些不满地小声对李墨说。
李墨夹了一块鸡肉放在了谭洛的碗里,“王妃,慎言。”
说完,瞄了皇帝和身边的大臣们一眼,见到并没有人注意到自己这边,也就放下心来。
“这安庆殿的宴席,就是将大家聚在一起,所以皇宫里面的膳食呢,不要抱太大期望,你先吃一点垫垫肚子,回去若是饿,我们可以再开小灶。”李墨轻声说道。
“好。”谭洛点头。
众人吃着,大殿的后方有乐坊的人出来奏乐,中央有红衣舞女领着舞姬们在舞动,场面十分的热闹。
“今日,朕心甚悦啊,姚公公,拿笔墨来!”皇帝用帕子擦了擦嘴,向身边的人吩咐道。
“是,陛下。” 姚公公应着。
身旁服侍的太监将桌子上的菜往旁边推了推,撤走了几个菜碟,给皇帝留出写字的地方。皇帝写了几个大大的福字,赐给了在此次瘟疫中立下大功的重臣们。
“几位爱卿辛苦了,你们对朝廷有功啊!”
“谢陛下!这是老臣应该做的。”
“老臣能为陛下分忧,是老臣的福分。”
随后,姚公公又拿来红纸,皇帝写了一幅对联,“自力更生创千秋大业,励精图治开万代宏基”,并命人挂在大殿门口的两个柱子上。
此时的众人大多已是酒足饭饱,皇帝微眯着眼看向了李墨和谭洛这边,“顺王啊,刚才你要呈上来的礼,是什么啊?”
见皇帝在叫自己,李墨连忙走上前,和谭洛一起跪拜在地上,“回皇上的话,这是臣弟编撰的《大昭政令》,里面用通俗的语言描述了这一年来皇兄颁布的政令,和给百姓们的生活带来的福音。”
“通过这本书,我们大昭的普通百姓也能了解到皇兄的执政理念,更能使百姓深切的体会皇兄的爱民之心!”
“哦?是吗,顺王亲自编撰了一本书?顺王真是有心了,快把这书拿上来,朕看一看。”李广听到这话,脸上露出了满意地表情,原本歪坐在椅子上,这会儿也是直起了身子,端坐在席上,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这本书。
谭洛跪在地上低着头,心中只觉得李墨这一番话说的真是,嗯,马屁拍的真好。
这本《大昭政令》里面有很多关于水治、难民管理、赈灾方面的新政,但是大部分的笔墨其实都是在夸赞李广心系百姓、治国有方、励精图治,如果这本书能够流传到后世,无疑能让李广的声明传播的更远,得到世人的敬仰,千秋万代的传播美名。
其实这种记录政令的书籍,太史官们有专门的记载,但是各朝各代的史书用语都是客观且晦涩难懂的,而且普通百姓也很难读到。
而这本《大昭政令》面向的读者群体就是普通的百姓,语言通俗易懂,里面还配有各种插画,很能够将皇帝的美名传播的更远更深。
李广翻看着书籍,脸上的笑意逐渐的明显,“好啊,顺王有心了,这本书在朕看来内容详实、记录准确,来,传阅给诸位爱卿看看。”
太监恭敬地接过书籍,传给席间的诸位大臣看。
大臣们在手中翻看着书籍,不禁附和着点头赞叹道,“好书啊,确实是好书。”
其他的大臣们似乎也是看出来皇帝对这本书的喜爱,便起身提议道,“陛下,臣以为此书可观性极强,应该大量抄写,传给更多的百姓看。”
“是啊,臣附议。”其余的一些大臣也起身附和着。
“好,李墨,朕命你找些人将此书大量抄写,让更多的百姓了解到我们大昭国的国策!”李广十分激动地说道。
“是,臣领命。”
“开个书局吧,专门负责这件事情,这有助于我大昭的文治。想来我大昭有尚衣局、兵仗局、银作局、针工局、粮面局,竟是没有书局,科考也是礼部在管,这关于书籍文化的,还有文治还是要新开设一个官署来管才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