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明天应该就发VIP章节了,希望亲们继续支持~~
书友QQ群:4863458,欢迎加入!!!加不了群或者不想加群的也可以直接加作者QQ:114048618,虽然不一定在线,但上线的时候看到大家的留言会回复的。本书基本每晚6点到9点期间更新,每次更新2000左右(因为作者其实很业余,只能保证这样的量了,不过不排除会有爆发)
然后,作者有牢骚要发:大家申请个账号留个言也不是很麻烦嘛,就是想知道有多少人在支持我。我说过,大家的支持是我创作下去的动力,可是现在感觉自己有点底气不足了。曾经的意气风发被那可怜的点击量和收藏折磨得几乎所剩无几,所以连更新也是这样不规律了。大家是不喜欢我的书吗?我承认,我的书感情看来有那么一点苍白无力,可是没办法,一个没有切身经验的人再怎么努力也写不出那种感觉啊。我还是个学生,所以写不出H带点黄的文,那根高压线不想碰,也碰不起;我还是个学生,所以每天除了上课看书搞社团还要保证更新都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我怕真的会没有勇气再写下去。但是只要我知道哪怕还有一个读者在看,还有人在期待我的更新,那么不管多苦多累我都会坚持下去,为了大家,也为了我曾经的梦想。所以亲们,不要吝惜你们的鼓励吧,有花有票的砸过来,即使没有,也请留个言支持下,鞠躬敬礼,先谢谢了!!最后,还是非常感谢陌陌轻寒大人一直以来对我的鼓励和帮助,非常感谢!!!
如雪是新人,此次初试钝笔,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支持。大家的支持是我创作下去的动力,在此先谢过各位看官。章节有些参差不齐,一时之间也把握不好长短,希望大家能够谅解。最近小花会尽量快速地更新的,当然是在能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好,废话说了这么多,现在向大家隆重推出偶的第一本作品-《暮雪千山》,这应该算是架空历史的文,所以亲们不必深究朝代。下面先奉上关于书中某些内容的注解,当然很多内容也是直接上百度拉过来的,不准确之处还请大家留言吧.
首先,是十二时辰具体对应现在的时间
子时 23~1点
丑时 1~3点
寅时 3~5点
卯时 5~7点
辰时 7~9点
巳时 9~11点
午时 11~13点
未时 13~15点
申时 15~17点
酉时 17~19点
戌时 19~21点
亥时 21~23点
然后,更的概念
中国古代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 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 ,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再然后,一柱香,一弹指的时间概念等等.(这个是我自己定的时间了,请大家就将就以这个时间为准吧.)
1.“一柱香”的时间这个概念起缘于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烧为计时方法,如僧人“打禅七”时一天要打11柱香,中间休息约20分钟。仔细想想,在当时,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了,不受白天黑夜影响,携带方便,制作简单,且能营造气氛。那时的香皆为手工制作,且有标准,一柱香燃尽约为半个时辰,即现在的一个小时。晚间打更的更夫也用香来确定时间,所以也叫“更香”。
2.一柱香=5分钟;一盏茶=10分钟。(本书一柱香的指一小时,请大家忽略此条5分钟的概念)
曾经的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一丈所指的距离
丈和尺是对应的长度,一丈=10尺 而尺可以和公众单位米构成关系,1米=3尺 因此,一丈就是10/3米=333厘米,大约相当于一辆奇瑞qq汽车的长度 或者正常人身高的两倍.
古时皇帝狩猎的地方称苑(商代到秦汉时期的叫法,如汉武帝时期上林苑)或围场(汉朝到清朝的叫法,如清木兰围场)。一般皇家围场风景秀丽,内分为平原区,山区和湖区。本书第四章玉溪围场只是虚构,但木兰围场至今仍真实存在,在内蒙古坝上,属承德避暑山庄范围。本想附上清代木兰围场照片,不过这里好象没法贴图,所以还是只好让大家自己去网上找了,SORRY SORRY~~
今天小航同学问了我为什么要给皇帝起磔这个名字,此字指古代的一种酷刑.当然,不光是这个意思.下面附上百度百科上的一些解释:
磔 书法术语。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永字八法”称捺笔为“磔”。古代祭祀时裂牲称为磔,捺法用磔,意思是笔亳尽力铺散而急发。又,斜捺叫磔,卧捺称波。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称:“磔须战笔外发,得意徐乃出之。”“贵三折而遗亳。”写时虚势向左逆锋落笔,着纸折锋翻笔,有控制地尽力铺亳下行,等到长度合适时捺出。
磔 zhé
〔动〕
(1) 古代祭祀时分裂牲畜肢体 [di**ember]
磔,辜也。——《说文》。从桀,石声。刳鸡胸、腹而张之,令其干枯不收。故从桀
磔,张也。——《广雅》
旁磔。——《礼记·月令》。注:“攘也。”
祭风曰磔。——《尔雅》。李注:“以牲头蹄及皮破之以祭。”
[季春之月]九门磔攘。——《礼记·月令》。孙希旦集解:“磔,磔裂牲体也。”
(2) 又如:磔禳(磔攘。分裂牲体祭神以除不祥);磔鸡(旧历正月初一杀鸡挂门外以除不祥)。又指古代的一种酷刑。以车分裂人体
吴子胥不磔姑苏东门外乎!——《荀子》。注:“车裂也。”
(3) 又如:磔裂(车裂人体;分割,割裂)。还指五代时始置的一种凌迟酷刑,俗称“剐刑”
李嗣源遣使部送潞州叛将杨立等到阙,并磔于市。——《旧五代史》
(4) 又如:磔诛(凌迟处死);磔刑(五马分尸) 。既然解释了磔,那我不妨再解释下矍字.
矍 矍 <形>
矍20画
惊惶四顾的或惊视的
矍,一曰视遽貌。――《说文》。徐锴曰:“左右惊顾。”
震索索,视矍矍。――《易·震》
又如:矍矍(惊惧四顾的样子;急切的样子;疾视的样子);矍然(迫不及待着急的样子)
矍jué[矍铄]形容老年人精神好磔字我取意当是笔亳尽力铺散而急发,矍取意疾视的样子,是怒目而视,如夫扶剑疾视。——《孟子·梁惠王下》.当然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大家不妨这样理解,段磔是断折,段矍是断绝,段落是断落.聊博一哂吧~
不过其实呢,每个人的名字小花都赋予了一定的寓意,当然,此是后话,等全书终结,有机会的话再为大家一一解释吧.
第五章<镜花>第一节<疗伤>中提到的朱砂草
【朱砂草的功效介绍】:
朱砂草 (《贵阳民间药草》)
【异名】反背红(《贵阳民间药草》),叶下红、红青菜(《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血盆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血盆草多年生草本,高达50厘米。
茎四方形,上部略有分枝,被细柔毛。
单叶对生或成单数羽状复叶;有3小叶,叶片长卵圆形,先端渐尖或钝,基部略成心形,边缘圆齿形,上面暗紫色,下面紫红色,叶脉明显,下面脉上被绒毛;叶柄长,上被细柔毛。
花序呈轮状总状花序,每轮着生花3~8朵;苞片披针形;花萼钟形,暗紫色,唇形,上唇三角形,下唇较上唇为长,2裂;花冠紫红色,唇形;雄蕊2,伸于冠外,花丝短,药隔长,呈丝状;雌蕊1。
生于岩山阴湿处。
生长环境:多年生草本。多生于山坡草丛中或路旁。
【采集】全年可采。夏秋采全草,鲜用或晒干。
【性味】苦辛,寒。
①《贵阳民间药草》:苦辛,寒,无毒。
②《贵州民间药物》:微苦,平。
【功用主治-朱砂草的功效】凉血,止血。
治吐血,咳血,鼻衄,血痢,血崩,刀伤出血。
①《贵阳民间药草》:凉血,止血,活血。
②《贵州草药》:清热止血,利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
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选方】①治吐血:反背红三钱,栗寄生、藕节、朱砂莲各三钱。
煎水服。
②治吐血及红崩:反背红五钱,朱砂莲三钱,拳参五钱。
煎水服。
③治鼻血:反背红、包谷须各三钱。
煎水服。
④治血痢:反背红三钱,枣儿红三钱,红糖一两。
加水两碗,煎汤一碗,饭前服用。
⑤治刀伤,止血:反背红叶捣烂,包敷患处。
(①方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 ⑥治咳血:鲜朱砂草一两。
煎水服。
(《贵州民间药物》)
第五章 第四节中励志冰檗bo(第四声):比喻在清苦的环境中奋斗以取得成功。-
先秦到唐宋七部重要兵书:《六韬》、《三略》、《尉缭子》、《司马法》、《孙子兵法》、《吴子》、《李卫公问对》-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此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著录,但在儒家类著录有《国史六》“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字与韬同也。”《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但从南宋开始,《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然而,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六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对它的怀疑与否定也不攻自破了。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今存版本有: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残本、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残本、敦煌遗书残本、《群书治要》摘要本、《四库全书》本、《续古逸丛书》影宋《武经七书》本、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丁氏八千卷楼藏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影印本。
今本《六韬》共分六卷。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武韬——讲用兵的韬略;龙韬——论军事组织;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豹韬——论战术;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六韬》一书,在军事方面,主张“伐乱禁暴”,“上战无与战”,强调“知彼知己”,“密察敌人之机”,“形人而我无形”,“先见弱于敌”。要求战争指导者“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机动灵活地运用各种战略战术。它认为作战中最重要的是奇正变化,“不能分移,不可语奇”。对于攻城,它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围困打援,迫敌投降。它重视地形、天候对战术的影响。总结了步、车、骑兵种各自的战法及诸兵种的协同战术。它重视部队的编制和装备,详细记述了古代指挥机关的人员组成和各自的职责,提出了因士兵之所长分别进行编队的原则。它认为“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详细记述了古代武器装备的形制和战斗性能。重视军中秘密通讯,记述了古代军中秘密通信的方式方法。它还重视将帅修养和选拔,认为“社稷安危,一在将军”要求将帅不仅要谙熟战略战术、知进退攻守、出奇制胜的谋略,而且要懂得治乱兴衰之道,要能与士卒同甘苦,共安危,并提出了考察将帅的八条方法,即所谓“八徵”。在军事哲理方面,《六韬》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它一方面反对巫祝卜筮迷信活动,把它列为必须禁止的“七害”之一,另一方面又主张用天命鬼神去迷惑敌人。它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初步认识到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提出了“板反其常"的重要辩证法思想,是对古代辩证法思想的重要贡献。它的许多军事思想都是建立在这一思想基础之上的,如"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太强必折,太张必缺”,“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等等。(其他的书大家也可以直接去百度下,都有说明的)
草书基本笔法:提笔、按笔、疾笔、带笔、连笔、翻笔、弧笔、绞笔、逆笔、倒插笔。当然,有些笔法不仅用于草书,本人取其中五种组成“提按翻绞逆”
[草书运笔]
书法举要 作者:王学仲 2007-06-19 10:50
1.起抢收曳 化断为连
草书凡起笔处,不用“逆入平出”等运笔方法,而是用虚抢;当收笔时,也没有那样多的运转动作,而是曳尾出笔,或是借以连接下画,或是以附钩连带他画的笔势出现,这种运笔方式有起笔不藏锋,止笔不回锋的特点,有时多把楷字的笔画之间牵连起来。如“”()、“”(称)、“”(摄)字的楷书需要很多笔画写成的,草书一笔就可以完成了。(图93)
2.点画相连
行书中已经有了连笔,到了草书连笔就更为增多,当然书写的速度,比行书也更加快。草书的连并不是处处皆连,从来都认为草字中连得太多,就会处处牵丝缭绕,看上去眼花缭乱,是不好的。应当是有断有连,若断若连。
把笔画连接的线称为牵丝,没有牵丝而气脉相贯的虚线称为飞渡或引带。
草书有了连笔,把楷书的横、直不便之处去掉,把八个基本笔画纳入连笔的圆转之中,所以宋代姜白石提出了“真多用折、草多用转”的说法。在运笔上草不用逆入折锋,而直接用抢笔,收笔也不折笔回锋,而连接下笔,特别是基本笔画中的点、横、撇、提、捺多与其他笔画连接在一起,不再独立起止运笔,而把起止放在连续的运笔动作之中了(图94)。
(1)连点笔
如三点水连为一个竖线。
四点水连成一个横线。(图95)
(2)连横笔
草字所有的横笔,多数是上连或下连他笔,单独横的很少,过去有“有直无横”之说,起笔不用藏锋折转,收笔时都要折笔出锋,写成向上向下的蟹螯状,如用楷书的起收笔法,反而觉得生硬(图96)。
(3)连竖笔
草字的竖少见垂露,多用悬针。左竖与下横相连的,如“国”字,常常一笔折过。右竖与上横相连时,变方折为圆转,如“同”“用”等字。
(4)连撇笔
撇笔也很少独立出现,多数圆转而过,连笔带出,如“有”字和犬旁的撇都是这样。
(5)连捺笔
草字的捺笔也少独立出现,曾有“草不出捺”的说法,有的作为上钩出现,如“大”字、“是”字;有的作为反捺的长点(也称芟波)如“又”字、“文”字。这是指今草而言,在章草中,该捺笔处仍然是出捺的。
(6)连提笔
草书提笔用于偏旁的最多,如提手、示旁、绞丝旁,写法都是连笔带出提笔,一般写法是在连接处,笔上钩后再略向下衄,然后带出提笔。
(7)连钩笔
写宝盖的平钩时,可以点、横、钩连在一起,如写“家”“空”等字;竖钩有的变圆了,如立刀旁、寸旁等,在写“列”、“到”、“封”、“尊”等字时就都写成了半环的形状;用草书写成的背抛钩,如“风”“凤”等字,也要宛转流畅,多提少顿,和楷书的用笔不能相同。草书虽多用连笔,但并不要求一味地追求连绵,而是要求连中有断,才能避免缠藤乱丝之病。
3.借连
草字有因势借笔的方法,如草书的四点水已经化为连笔的一笔横画,在写“”(黜)字时,借用出下的一画代去了四点水,从而借连在一起,“”(好)字是把左边的横撇借连在一起了。
4.移连
草字为方便于整个字形的相连,有时移动了某些部位,如“”(野)字把“里”下的“土”搬到了“予”的下面,“”(助)字把“且”下的一横搬到了整个字的下面,这样来调整整个字形和笔顺。有时还因笔顺连写的方便,把点移写在外面。如“”(寸)旁之点,就是由字内搬到了字外。
5.特殊写法
特殊写法的字,古代有所谓一笔草,就是一连到底,如“墨”“丽”等字。《图画见闻志》称王献之能写一笔书,就是这种草字;有的草字虽然不是一笔连下去,但因变形较大,写法特殊,不便掌握它的规律,学习时只有把它摘出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死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