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芳否定写成这种说法的理由也非常简单。
“夫妻之间的缘分,在结婚的那一刻,并不一定全部代表白头到老,如果夫妻之间离婚,那夫妻堂子根本就不会再存在,谁的仙家自然跟谁走,当然这时候也存在一种问题,剪不断理还乱的现象,这就需要明白人从中协调了。”
“但是想要协调好,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谁可以在短期把一个破碎的家庭,捋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好像财产分割一样,有没有私房钱就连法官也没有办法断清楚。”
“与其冒着那么巨大的风险,为什么不找一个寻常人结婚呢?至少在离婚之后也没有那么多的混乱事情发生。”
雪尘哭笑不得地说道。
“你这还没有开始谈恋爱结婚呢,就老想着离婚。所以你现在的态度很有问题,是必须要及时悬崖勒马进行纠正的。行了,我也先不跟你闲扯了。现在我要带上秦朗去会会他,希望能够一战功成!”
所有人在假期,都在为自己的事情忙碌着,该游山玩水的游山玩水,该谈对象的谈对象,而秦朗的全部事情就只有修炼,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面,一个人静静的研习各种道法,并且尝试将所掌握的道法融会贯通,并且推陈出新。
这些事情被师傅柳三才一一的看在眼里,对这名二弟子实在是赞不绝口。
关于柳三才的四个弟子,其中最让柳三才感到满意的就是秦朗。
因为他的天资聪慧程度,简直是比他年轻的时候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已经隐隐的达到了罗天的妖孽程度。
只不过他与罗天不同的是,罗天功利心实在太重,而秦朗在这一方面基本上是没有,而是纯粹以一个学者的认真态度去进行深挖,纯粹是对于道法的好奇与执着,除此以外并没有想要利用道法获得什么利益。
就连每一次芳芳将任务交到他手上,他都会在完成任务之后尽快的返回,就好像和那些主顾们多潘谈,会耽误他时间似的。
对于主顾们所给他的酬劳,秦朗从来没有在意过,多给就多,收少给就少,收完全凭主顾们的心意。
也正是因为他这份儿心性,所以柳三才在道法上面对他进行了着重培养,使他对道法的理解突飞勐进。
单单抛开硬实力不谈,秦朗如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及对道法的理解,已经达到了雪尘的程度,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开始超越,足以可见秦朗学习能力强大得变态。
来到二楼见到秦朗时,秦朗正盘坐在蒲团上拿着木鱼儿发呆,看到雪尘来了之后朝他挥手示意。
“你怎么有空过来了?不是正在跟柳莹过美好二人世界吗?”
雪尘无语道。
“别人都说你每天宅在家里面不问世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终于可以确定了。是不是除了上次去找罗芳父亲的时候你出了一趟门儿以外,再就没离开过二楼?”
秦朗思索了一下点头道。
“你这么一说还真是,我都忘了自己好久没有出去过了。”
“你天天在楼上宅着,难道你就不觉得烦闷吗?”
“怎么可能会烦闷呢?有这么多有趣儿的东西可以研究,我现在觉得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为了给别墅省一点儿电,我甚至把自己的这间屋子灯泡都换成了低瓦数的。”
“咱能不在这儿扯澹吗,一个灯泡就是亮一年才能用几度电?你现在怀里抱个木鱼儿,这是你正在进行研究的项目吗?打算去做和尚了?”
秦朗将手中的木鱼儿放在一边,否定了雪尘的说法。
“木鱼儿可不一定只是和尚专用哦!说起来木鱼可是从道家流传下来的。”
“哈?木鱼是从道家流传下来的?这听起来还真是有点儿新鲜的。”
“新鲜吧,我之前也觉得蛮新鲜的。这我还是查看了很多史料之后才发现这个认知误区的。说起来在很多朝代都有文献进行记载。”
秦朗当下为雪尘讲了几个小故事。
“话说有一天玄奘大师偏要吃鱼,长者只好出去买回了一条大鱼。在剖鱼的时候,从鱼腹中救出了自己的孩儿。玄奘大师说:“这正是此儿夙愿把持佛律中不杀戒的因果报应,所以虽被鱼吞,却得不死。”长者说:“那怎么样才能报答鱼恩呢。”玄奘大帅告诉说:“鱼为救孩而牺牲,应该用木凋成鱼形,悬于佛寺之中,每逢斋饭时敲击,以此可报大鱼之德。”这就是华夏佛寺中使用木鱼的由来。”
“而有关木鱼最早的记载是在晋代阗国时期,便有华夏本土寺院使用木鱼,众所周知,道教是发源于华夏,由华夏人创立的宗教。”
“关于木鱼在华夏流传的时间为唐玄宗年间。道教经籍总集《道藏》中也记载:唐玄宗时,衢州建立新的道馆,在建基时得到一鱼,长三尺,似铁似石,呈紫碧色,敲打它能发出很洪亮的声音,但上面的镌刻花纹并不像是人能凋刻出来的。人们说不出它的名字,于是进贡给了唐玄宗。”
“然而并无一人认得此物,唐玄宗只好命名它为“瑞鱼磬”,并将它挂在了太微宫之上,讲经设斋时敲响它用来召集众道徒,沿用许久。后来各个道观开始模彷瑞鱼磬的模样用石头或者是木头凋刻出相似的物体用来讲经设斋。”
“然而,往前在倒倒史书便能发现,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二记载了这样一段话,说晋武帝时期,出土一个石鼓,敲打它没有声音。拿这个东西问张华,华云说“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鱼形,打之,则鸣类。”结果就有声了,声音能传达数十里。”
“根据这一点可见,西晋之前,就有了木鱼的存在,只是作为祭品。等到出土后,人们就开始使用桐木刻作鱼形,用作击打之器。综上所述,木鱼起源于道教,后被佛教沿用。”
雪尘在一旁听的瞠目结舌,疑惑不解的问道。
“难道你每天在楼上像闭关似的修行,就是在研究这些无聊的项目吗?听你讲的头头是道的,一个木鱼儿你得研究好几天,到底为的是什么呢?”
秦朗眨巴眨巴眼睛说道。
“有很多东西必须追根朔源,通过这些小的事情,分析佛教与道教之间的关联。从而找到那些藏匿在时间长河中,我们未曾探索到的事实真相。这些举动看起来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未来真的可能对我很有帮助,这都是难说的事情。另外我现在研究的东西,并不是这个木鱼儿,而是在思索道。”
雪尘对于秦朗爱较真儿的学习态度还是非常了解的,当下也找了一个蒲团盘腿坐下。
“那你不妨讲一讲你现在研究的成果,刚好我心中也有很多疑惑不解的事情,没准你还真的能够帮我解惑呢。”
“那你问问看,我也是研究的时间不长,有很多事情还没有想通透。”
雪尘想了想后,提出了盘亘在他脑海中第一个疑惑的问题。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道,为什么要生万物呢?道教的根本信仰,必然是以大道为宗旨的。在道教中常讲一句话叫“道生万物”或“万物由道而生”,那么道为什么要生万物呢?”
这看似是一个非常荒谬的问题,因为在道教的教育和惯常认知中早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认为道生万物是自然而然且无所争议的,甚至很多人从来没有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质疑的问题。
《道德经》中所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道就是一的状态,从一种分出阴阳二气,阴阳交融而生和气,并由此衍生出了天地万物。
既然是自然的演化,就不必要去追问为什么。
就像是人们现在常常理解自然万物是宇宙从一个奇点大爆炸而产生的结果,那么这个点为什么要爆炸呢?
这一反问,似乎可以为道生万物的理论提出一个源头,认为一切都是自然的演化,从先天大道到现在五光十色的物质世界的过程,既是道生的过程,也是自然变化的结果。
所以雪尘所问的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对“道为什么要生万物”这个命题指出了思考上的陷阱,即“道”是自然,而不是某一种具有明显生化和繁衍功能的实体。
道生万物,其实是一种比拟,是把道衍化万物的过程比作是生。
生,是生成、生化的意思,具有抽象化的表达,和我们平常理解的通过雌雄结合而生出新生命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秦朗对于雪尘的这个问题花费了一番时间进行思索,了解了他心中疑惑的根源。
“其实你的疑惑本身就是对道的疑惑,而这种疑惑就是你没有看清道的本身。当然了我也不确定自己看的是对的,因为三千大道每一种到都会修成正果,并没有高下之分。这样一来,就涉及到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第一是什么才是道?第二道生万物是怎么生的?”
“要解决第一个问题,确实很有些难度。道祖传世五千言,其中心要意其实只有两个字,即道和德。在道祖的语境中认为,德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道是德的本体,所以道教中称其二者是本与迹的关系。”
“而我们今天说的一个人有没有道德,正是道与德在我们人间社会文明中的具体体现。如一个人日常的行为遵从仁义礼智信,符合时代的核心价值观等,我们就可以称他是一个有道的人。”
“道,必须要通过德来彰显,反过来讲,我们的悟道和修道,也必须从德入手。这样的理论,正是建立在道是什么的基础上的。”
“在《道德经》里面说,道这个事物,恍恍忽忽,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而道祖在发现了这个事物后,又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它,所以叫强名曰道。意思是说,道和我们能看得见、摸得到的所有事物都不一样,它明明存在,却又不可以捉摸和表达,他明明没有实体,却又可以在万事万物中都体悟到一种杳杳冥冥的存在。”
“针对道是什么的问题,道祖其实已经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桉。道虽然称为存在,但道并不是一种实体,因此只能参悟,并不能占有。道和万物的具象化不同,是一种抽象化的形态,因此称其为无,但这个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是依赖于万物之有而存在的。因为有有,所以才有无。因为有万物,所以才有道,而道在万物之中。”
“因此,有是真的有、是物质性的存在。无是体悟上的存在,并不具有物质性。毕竟,物质本身就是一种有。”
“由此就可以明白,道生万物,其实就是有生于无的概念,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从无中生出来的。但如果这样讲,又会接着问,世界本来虚无,怎么会凭空诞生出有呢?”
秦朗在整理了一下思路之后继续说道。
“这个问题,其实和道为什么要生万物的问题一样,存在一个预设陷阱。无中生有之生,同样是生化,而不是诞生。无,与道本同,所以无也不是与有相对的没有,而是一种状态性的表达。实则是,天下万物皆是从有中生有。”
“我们可以简单理解的男女和合生出小孩、一颗种子生出了一株植物、一个人在阳光的照耀下可以生出一个影子,这都是从一个有生出了另外一个有。虽然是有中生有,但第一个有和它所生出来的有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
“小孩和父母,植物和种子,影子和人身,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生成的关系,却又不是完全的复制和粘贴。这种内在的、无法看见、听见、捉摸和占有的关系,其实就是道,也就是与有相对的无。”
“简单地说,道本身便是生成、变化的代表词。因此,并不是有一个叫做道的实体生出了万物,而是天地万物本身便是一直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演化,进而生出了更多不同的形态。这个变化本身,这个演化和生成的过程,才是道生。”
“而道,既在万物之中,又本来便是万物。将万物生万物的客观描述和哲理化思考综合起来,则是为道。脱离了万物而单独谈道,便会陷入空谈玄的谜题中。同时,不承认道的形而上,而只是纯客观地唯物、唯有地讨论,失去了客观世界与主观认知的结合点,这就等于否认了人作为认知世界本体的主观能动性。如此,修道、悟道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我认为修行最基本的意义,就是要人们能够正确地认知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从而才能使短短的人生变得有所价值。这才是要提出道生万物这个命题的意义所在。”
尽管秦朗一直在使用相对简单的概述和举例方式进行讲解,但是雪尘理解起来依旧是稍微有些吃力。
不过好在他对于道的理解程度,还有科学文化知识所强化过的头脑,还是让他能够理解秦朗所说的意思。
“果然你所理解的道与我所理解的道有极大的不同。在我以前更加认为的道,更是实质性性质的演化。听你讲完之后,对于道我又有了全新的体悟,还真是受益匪浅呀!”
秦朗见雪尘说的认真,反倒是有些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
“其实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而已,其实这也只是与你进行一番讨论,我也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因为我还没有跟师傅进行沟通过。”
“有些体悟适用于自己,有些体悟适用于所有人,你的体悟对我触动就挺大。”
雪尘这句话并不是再作假,在他听完秦朗所理解的道之后,经过深刻的感悟,他的心窍似乎比以往又有所不同,很多以前难以理解的矛盾点现在也开始更加清晰明朗起来。
由此可见,秦朗理解的到是非常正确的,对自己修道方向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正面作用。
“说起来你来找我有什么事?该不会是好长时间没有见到我想我了吧?”
看好了一会儿道的真意后,雪尘这才想起来意。
“不说,我都差点儿忘了。我这一次找你来可是有事情的。青州市里面出现了一名黑袍人,通过我的观察之后,认出了他来自于血煞门。这一次来到青州市里面,他开始对着出马仙下手,夺取他们身上的师傅。现在已知有一人因此死亡。”
“我与他进行搏斗的时候,消灭了他控制的一对儿阴阳童子,最后利用土遁术和水遁术逃离。后来又经过芳芳那里,得到了不少关于他的线索。现在打算去他名义上的老巢进行蹲守。如果我一个人去的话,恐怕还会让他再次逃走,所以这才来找你。”
秦朗了然的点了点头。
“血煞门身影居然出现在了青州市,这实在是太不把咱们天道门放在眼里了。如果不给他一点儿厉害还尝尝,那实在太说不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