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待到汪新把他的那本教程编完,已经是接近学期末。
去书店看了下计算机书籍所占的比例,汪新便没有试着找门路出版的打算,这东西在00年之前应该都还会有销路,在汪新的记忆里,至少职业高中对口升学00年之前还都是考Dos下的Basic,再之后才改成VisualBasic的。这么样的话,可以再放上十来年都没啥问题——但还是找个合适的时候放出去的好,多卖一本就多赚一本的钱呢。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这本教程的效果还得检验!
肖斌同学就是那个实验对象,他在暑假里的疯狂让汪新编写的速度几乎跟不上他学习的进度,不得不以“复习巩固”的名义出了一大堆题给他做,这样拖了十来天的时间才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在教肖斌的过程中,汪新可以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每次要教什么新东西都会想现在教这个合适不合适——如果合适的话要怎么教才能让他有兴趣——如果他有兴趣那么又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让他学得会——他学会了之后又要通过哪类习题来进行巩固——新的习题要出什么样的才能考察出他有没有忘记以前学过的一些东西……
其实从一开始,汪新觉得肖斌这家伙那种脾性,怎么可能会坐得住搞这东西,也就是带他玩玩。但没想到肖斌真是有了兴趣,水平眼见着一点一点的提高,汪新就开始害怕了。
是害怕,汪新想得太远,他就想万一肖斌成年以后的工作是跟计算机编程一点都没关系的,又没了对这方面的兴趣,那么自己教他这些东西算什么?
老师们劝学生——尤其是偏科的学生——学习的时候总会说“没有没用的知识”,这话一点都不错,所有的知识在这个世界上都是有用的。
——但对于个人来讲,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其实很多都是一辈子都用不上的,所以“术业有专攻”才是正道。
一方面在教科书上写着“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一方面又要学生“全面提高”,打压学生的特长兴趣,汪新一想到这事儿就忍不住骂娘,但也就是在心里骂骂而已。
所以汪新就想,万一现在肖斌学的编程以后这辈子都用不着,自己这不是在浪费人家生命吗?有这个时间他去学炒菜做饭也行啊……
陈淑美好几次对汪新表示感谢,又当着孙慧玲的面夸他,这让汪新心里很有压力,后来便用开玩笑的语气说:“学这个东西可能以后永远都用不着呢,浪费别人的时间不是谋财害命吗?”
陈淑美听出来汪新对于教肖斌这件事心理上有那么一点小疙瘩,便不知道他心里真是这么想的,那自然就理解错了,回家先审了肖斌一顿,问他是不是学得不用心了,把肖斌弄得眼泪哗哗的,下次来的时候便拎了一大袋水果来,七拐八绕把话头引到那个“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谋财害命”上去之后,便道:“肖斌哪有什么时间能浪费的……他这哪是学习,他就觉得学这个就是在玩,他要是觉得不好玩啊,早就哭着喊着不学了,哪能像现在,哭着喊着想来……”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汪新当时恨不得照自己头上砸几下——这死脑袋怎么就没绕过来,好歹前一世也是教过两年围棋启蒙的,心理学的书也看过一点,小孩子学什么不都是在玩?玩什么不都是在学?
想到自己至少给肖斌的童年带来了乐趣(这点肖斌成年后却是根本不愿意承认),汪新心理压力就小了很多。而在看到汪新推辞不过把水果收下了之后,陈淑美的心里也放下了一块石头。
皆大欢喜!
汪新的心理压力之所以小了很多,是因为他觉得现在教肖斌学习Basic不是在让他掌握什么技能,而是带着他玩,这跟教育离得远了点,没有了误人子弟的麻烦,心头自然就舒服了。
没办法,有些事情汪新实在做不到。
前一世里,汪新跟人家在一起扯蛋的时候,一聊起社会的黑暗面来,人们便多说贪官污吏、欺凌弱小的等等“最应该被枪毙”,汪新初时也是觉得如此,随着后来乱七八糟的书看得越来越多——尤其是哲学和历史方面——他就越来越觉得最应该被枪毙的应该是……
狗日的“教育家”!
这个“教育家”是加了引号的,那些德才兼备的,比如叶圣陶先生之类不在汪新的诅咒范围之内,汪新恨的是那些掌着某种权利并利用某种权利来进行所谓的“教育改革”(这也是带着引号的)的家伙们。
——比如提出英语考试要过四级才能拿到学位证书的。
上一世大学的时候,大二才开了一年的语文课,那位语文老师一提到这个事情便哀声叹气,为学生们对本国文字的掌握情况愤恨不已。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是他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工作的时候,所见到的中文简历之类的资料,十份至少有九份里面出现诸如格式错误、语法错误、用词不当之类的问题……
而学校甚至本来不打算给他们计算机专业开语文课,语文教研组的组长因此跟领导差点吵了起来——这叫什么事?自己国家的语言都还没掌握好,反倒是对鸟语抓得这么紧!
实际上在生活中,有多少人能用到学过的那些英语知识?
就算是计算机专业在查询国外资料的时候,汪新发现四级用处反倒不如他在职业高中时学过的那上下两册的计算机英语,原因很简单:词汇。这种靠着字母组合来表达意思的语言非常好玩,每出现一样全新的东西,便要造出一个新的词来,十几万的单词就算是母语为英语的人又能掌握多少?
所以他们不得不把单词们分成诸如计算机术语、医学术语、航空航天术语等等等等不知道多少的类型——很无趣的东西。
——比如就是提出“教育产业化”的垃圾!
汪新从零零碎碎的资料里得知,国外的教育产业化应该是科研单位或者商业公司与学校合作,通过学校的科研成果共同创造利益——这应该是学校能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方式。
但不知道教育部的那些垃圾们是怎么看的怎么研究的,国外考察了一圈回来搞出来的“教育产业化”便成了提高学费,直接从学生身上赚钱。
汪新家里还好,有些存款,正好供他和弟弟上完了大学,但周围——嗯,就是在富山镇里,考得上大学却上不起的年年都有,下面的村子就更不用说了。而且让汪新更郁闷的是,那些上不起学的反倒都是成绩好的——家庭情况不好的又不愿意学的基本初中毕业就不上了;家庭情况好的却不愿意学的反正有钱可以自费上个大专后来甚至可以上个本科;那些家庭情况不好,就指望着孩子能上成学走出去改变家庭状况的,被一个“教育产业化”粉碎了所有的梦想……
——嗯,还有那个可笑的“素质教育”。
汪新中学的时候就想过这事,当时学琢磨着,只要有高考分数线这东西,素质教育便只能是扯蛋。汪新父亲的一个同事便说过这事儿——为什么人家北京素质教育搞得好?很简单哪!比其它地方的人少考个百十二百分照样读北大清华,那平日里玩的时间不就多了吗?
后来走的地方多了,看得多了听得多了,汪新就越来越对“素质教育”失望。虽然那些学生们在业余兴趣方面是比汪新同年代的人强出不少,人家琴棋书画总是要会一样的——但这有个屁用?
举个例子:汪新所见到的能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的,小学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比高中生大学生总是要高,如果“素质教育”是让人的道德水准越来越低的话,那这玩意儿要了还有什么用?
嗯,不对,还是有用的——至少无论是提倡学英语还是“教育产业化”还是“素质教育”,都使一部分人的腰包鼓起来了呢……
所以汪新前一世在教了两年围棋后,在那位棋校校长觉得他已经有了一定水平的时候辞职不干了——压力太大!
教育这东西,一个疏忽便会毁了一个人的一生。
“教育改革”这玩意儿,已经几乎毁了一代人的一生。
有人说了,这太偏激——你看,以前说80后是跨掉的一代,1世纪之后这种说法不是逐渐失去市场了吗?
每听到这种观点,汪新便会给他们讲一个冷笑话: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但这个结论是人体的哪个部位得出来的?
1世纪后,80后开始走了了工作岗位,慢慢地成为了舆论的主导者,那时候当然是要说90后的“脑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000后过不了多少年肯定会被千夫所指的——历史的车轮就是这么转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