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岁月不知人间多少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张岳他们回到基地的时候,老胡已经在大门口候着了。

这次来的人太多,警卫楼住不下,食堂也不够坐,大张他们就全去了十一楼。

胖子真是个搞后勤的高手,这时热饭热菜已经准备齐活了,众人上桌就可以直接开吃。

饭桌上人多嘴杂,张岳有些事情也不好问。等吃过饭,他拉着大张就跑回了十九楼。

张岳把珍藏的那包富春山居拿了出来,这一根烟差不多抵得上一包软中,他一直没舍得打开。

两人点上烟,张岳说道:“在车上还没说完,你是怎么当的委员?”

大张笑道:“过程已经不重要了。”

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至于出任委员的明争暗斗,大张也不愿意再提了。

张岳感慨道:“真是想都不敢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

“没那么夸张。”大张靠在椅背上,翘起了二郎腿,“现在又整出五个常委,我根本排不上号。”

“那你起码是年龄最小的吧,以后前途无量。”张岳心里美滋滋,大张的前途就是他的前途。以大张的为人,张岳相信自己以后不会遇到什么麻烦。

对讲机传来的消息打断了两人的聊天,老胡要带高城和丁磊上来说事情。

高城,原师属装甲侦察营代理副营长,事变后提升为少校军衔。他在当连长的时候,有一次野外拉练,在山里遇到了还在黄金部队的丁磊。

山高路陡,当时的丁磊不小心滑到了一处悬崖下面,伤的还有点重。

高城的连队在边远地区单独驻守,所以常备有一名军医、一名卫生员。军医和卫生员除保障连队的卫勤工作外,还要承担驻地周边老百姓的治病、出诊工作。

丁磊很幸运,军医给他处置及时,算是救了他一命。

后来丁磊退役后还专门去高城的部队感谢过他和军医,逢年过节的也经常给高城打电话。前几个月过年的时候他们还通过电话。

正月十五左右,有两个警察去部队找高城。丁磊犯事了,而且他犯事前后只给高城打过电话。

高城敲了敲桌子,看着丁磊说道:“剩下的你自己交代吧!”

猛将兄抽了一口烟,无奈的笑笑,“我认罪!”

那年,丁磊13岁,因为地基纠纷,母亲被村里的王家砸死。

实际上当时打的最凶的是王家老二,但是事后老三去顶罪了,因为他年纪小,才17岁。

法院判了1500块的赔偿,老三因涉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被判刑8年。

丁磊长大后报名参了军,后来部队改革,他就退役了。

丁磊从没有忘记血海深仇。

22年前,母亲被打死。

22年后,丁磊除夕当天在家吃完午饭后,提着刀直接去王家把那父子四人全部杀死。

随后丁磊去他母亲坟前烧了纸,又到附近大河坎看花灯。他在大桥下面蹲了一晚上,次日一早到镇上吃了碗面皮就去派出所自首了。

然后他又越狱了。

丁磊笑道:“事情就是这样。我做了我该做的,我不后悔。我伏法,但我不服法。”

大家能说什么呢,只好唏嘘不已。

站在张岳这种键盘侠的角度来看。参军报国,这是忠;不忘母仇,这是孝;只杀仇人,这是仁;不婚不子,这是义;到坟前拜祭,这是礼;隐忍待发,这是智;杀人自首,这是信。

但,法律是无情的。

回顾历史,古代处理私自杀人以报仇的案件,一直处于一种两难境界,反映了礼制与法制在司法实践中的矛盾。

《周礼》规定:只要在事先到相关部门提交书面报告,然后去杀仇人,不构成犯罪。并且规定复仇只以一次为限,不许反复寻仇。

当然,周朝时期,一方面是允许复仇,但同时也限制复仇。地方官员会对仇家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则“移徙”之,这是古代通行的避仇方式。

《春秋公羊传》: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推刃之道也。复仇不除害。

可见对复仇有一定的限制,其前提是被害亲人本身没有死罪,可以允许子弟复仇。

随着国家权力的强化,战国时的法家开始反对私刑,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禁止百姓私自复仇,“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否定了私刑,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秦之后是汉,汉代法律虽禁止私自复仇,奈何武帝“独尊儒术”。

《礼记》:父之仇弗与共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大圣人孔子也曾说,对于杀害父母的仇恨,当睡草席,枕兵器,随时准备报仇。若在市面或朝堂相遇,应该当即与之搏斗。对杀害亲兄弟之仇,虽可出仕,亦不得与仇人同朝为官,若奉君命出使别国,遇到仇人也不许与之争斗,恐因此而完不成君命。对杀害堂兄弟之仇,则自己不可为首出面报仇,其自家人若有能力报仇者,则应执兵器陪同前往。

既然孔圣人都支持复仇,那“独尊儒术”的汉朝自然就上行下效。

汉肃宗建初八年,有侮辱人父者,而其子杀之,肃宗皇帝贳其死刑而降宥之,自后因以此比。

皇帝都表态了,大汉民间自然,“复仇以死败为荣。”

“今人相杀伤,虽已伏法,而私结怨雠,子孙相报,后忿深前,至于灭户殄业……”

礼和法谁大?

这个问题,直到东汉和帝时取消了允许复仇的《轻侮法》,才算告一段落。

汉末,曹操任丞相时,曾在建安十年颁令“令民不得复私仇”

曹丕称帝后,颁诏曰:敢有私复仇者,皆族之。

到了曹丕儿子魏明帝上位后,又规定:对于杀害父兄的杀人在逃犯,在正式定其有罪后,子弟可以自行追杀,又为复仇开了口子。

到了司马家的东晋,有民人报杀父之仇,官府非但被赦宥其罪,事后还被举为孝廉。

南齐时期,有族人朱幼方烧了朱谦之母亲的坟,朱谦之长大后杀朱幼方“报仇”,得到舆论的肯定,齐世祖萧颐也认为是“义事”,予以表彰。

齐之后到了梁朝,武帝颁诏:“并不得挟以私仇而相报复。若有犯者,严加裁问。”重申禁止民间私自复仇。

北魏世祖颁诏:民相杀害,牧守依法平决,不听私辄报复,敢有报者,诛及宗族;邻伍相助,与同罪。

唐代立法,以礼入律,对复仇行为在立法时采取回避政策。

武则天时代有一个案例引发了很大争议:某人父亲被某县尉冤杀,某人隐姓埋名为驿卒多年,在该县尉已经升为御史经过驿站时,终于杀掉他报仇,然后投案自首。

朝廷上下争议到最后的结果是:杀人犯法要处死刑,为父报仇的孝行要表彰。

官方的又杀又表彰动机是想礼法兼顾,讨好舆论,结果落了个礼法两伤的境地。

一百多年后的柳宗元写了《驳复仇议》,认为:如果其父无辜被杀,可以复仇而且应该被判无罪;如果其父是被国法所诛,不应该复仇,杀人者应该处死并不许表彰。

宋律基本继承唐律,但也受柳宗元影响,规定复仇案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武松在狮子楼斗杀西门庆之后只判了脊杖二十,发配孟州充军。

(扑街老哥的历史知识多半都是从小说中看来,各位大佬就不要深究武松潘金莲这些了。混个全勤不容易,容老哥塞点私货。)

元律规定:子为父报仇,不但无罪,杀父之家还须付丧葬费。有仇不报,却私下和解是犯罪,名私和罪,如果受财私和则按盗贼从重论罪。

明清律承唐宋法,在复仇问题上充分考虑情理法关系:父亲祖父被杀,子孙如果当场杀死对方,无罪;子孙如果是事后复仇,处以杖六十。

可能大家会奇怪,读书人不是文明人吗?古代读书人一贯给人的形象是手无缚鸡之力、迂腐等等,为什么在关于复仇的问题上反倒赞同血淋淋的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他们当然不是喜欢血腥野蛮的行为,而是在维护这种行为背后的孝义伦常,这在读书人心中是比法律更重要的规矩。毕竟他们都是孔圣人门下的儒家弟子。老夫子都赞成复仇,孝子贤孙们自然随声附和。

从历史上来看,法律与人情冲突一直绵延了上千年。足见复仇主义之深入人心,牢不可破。因为,手刃仇人的快感是任何其他方式都无法代替的。

几千年来,善良的小老百姓们的道德支撑点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这一条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不灵了,那该怎么办?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这句话被人引用的频率很高,往往被用来安慰弱势群体正义总会来临。

这碗鸡汤很鲜美,好像有一定道理,但仔细探究,这却是一句很不负责任的话。

一如民间会崇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或者“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之类,其内部是毫无逻辑支撑的。这些话真是莫名其妙,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假如你饿了两个小时,就差在屋里吃鼠标垫的时候,外卖小哥终于姗姗来迟,送来了你的外卖并留下一句:外卖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你会被小哥感动的一塌糊涂临饭涕零吗?还是反手就是一个投诉?

如果连外卖这种小事你都无法容忍,那么涉及到公开、公正、公平,甚至人命关天的问题,有人舔着脸说一句“对不起我来晚了”,一切就变得理所应当了?

迟到的正义等同否定正义。

正义如果失去时效性,则又归结于程序不规范,往往程序环节的缺失和瑕疵都会带来迟到的正义。

为了社会的秩序才通过规矩控制人类的天性,所以天性与规矩之间永远都存在紧张的关系。

所谓社会越来越文明,一定程度上就是人类为了社会更和谐,而去克服自己某些私欲、天性的过程。

社会在发展,法律在完善,但是……

正义一定会迟到,经常会缺席,偶尔得到伸张。

如果法律并不能给你带来希望的公平和正义,要么忍,要么狠。

丁磊也没什么本事,他只能依靠“杀人偿命”这个简单的逻辑来指引自己的行为。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章节报错

上一章 目 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热门推荐: 从长津湖开始 修罗武神 人族镇守使 我只想安静的做个苟道中人 万相之王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从木叶开始逃亡 我有一剑 陆地键仙 星汉灿烂
相关推荐:无限世界成神记医门宗师洞天霸主逐鹿大宋末世武侠行变身之那些年我在女团混日子晚明霸主超级妖孽小神农风水鬼相重生在漫威里的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