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上网的人都知道,使用搜索引擎有这样一个特点,比如你想买一双某品牌的鞋子,如果你在搜索栏里写“XX鞋”,铺天盖地的广告会向你冲来,如果你写“XX鞋好不好”,那就会出现各种介绍这鞋优缺点的网页内容,如果你搜索“XX鞋不好”,你就会发现这双鞋简直一无是处,满屏都是在批评这双鞋的贴子和文章。
庄珀石先入为主的认为中医都是骗子,所以他只查询那些说中医是骗术的文章,而对中医的有效性视而不见,这就叫做“选择性失明”。
庄珀石当时就是这样,他只看那些反对中医的文章,偏偏在米国那种国家,最不缺的就是抹黑咱们华夏的消息,特别是一些标题党也有意炒作这些的耸人听闻的新闻。
比如这样一条新闻,“某患者在一家中医馆针灸十天后死亡”(在米国有很多中医馆,主营业务就是针灸,真不明白,为什么米国人对中医中药嗤之以鼻,但却对针灸情有独钟),这种标题,任谁看了都觉得是某个患者在中医馆做了十天的针灸,结果死亡了,但实际上是这位患者因为身体不舒服,便去中医馆针灸,针灸了一次之后,他又去了医院,结果查出了某种急症,十天就病死了。那大家说这个患者的死亡和针灸有个毛线的关系?难不成这个急症是针灸引起的?不可能啊!但是,媒体这样写,就是想把患者的死亡和针灸联系起来,以达到抹黑华夏传统文化,抹黑华夏的险恶目的。
庄珀石在学习西医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这种“选择性失明”的状态,偏执的将中医的一切都归为骗术和巫术。
今天杜林所展示的这些东西,让他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医理论,什么是真正的中医医生,什么是真正的中医诊疗方法。
这些东西,对庄珀石十几年来的固有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开始怀疑自己的理念是不是错了,中医是不是真的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不堪?
但让他一下子就扭转过来,杜林还是小看了庄珀石的偏执。
“虽然我已经输了,但我不是一个半途而废的人,咱们不是还有第三轮比试吗?我想把比试进行完。”
杜林皱了皱眉,他没想到庄珀石这么头铁,不撞南墙不回头啊这是!
“有这个必要吗?”
“有!”庄珀石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一个小药瓶,里面装着大约五毫升无色透明的溶液。
第三轮的比试是‘医己’,两个各拿一份毒药,自己喝下去,然后由对方来解毒,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无法为对方解毒,则为输家。
当然,这么玩命的比试方法不可能真的搞出人命,双方选择的毒药都是治好了之后对身体机能没有伤害,没有后遗症的,而且事先备好了解药,一旦对方在规定时间内没有解毒,只要及时服下解药便会马上转危为安。
这个环节其实是杜林为了对狂傲的庄珀石施以惩戒才设立的,而现在他已不想再这样做了,没想到庄珀石却偏偏坚持要进行下去。
“你就不用喝了,你只要解了我的毒,我便心甘情愿认输。”
说完,不等杜林反应,庄珀石便一口将手中的毒药喝下。
杜林吓了一跳,他没想到庄珀石的个性这么强硬,说喝就喝,连个招呼都不打。
没办法了,现在只能按照之前的安排进行下去了。
台下的观众慌了,之前他们可不知道这场比试里还有这种“服毒自杀”的桥段啊!他们还以为“医己”就是他们两人要互相给对方看病呢!一看庄珀石服毒了,甚至有人直接掏出手机报了警。
各个直播间里也炸了锅,网友纷纷狂发弹幕,强烈要求杜林快点救人,他们和杜林一样,对庄珀石由讨厌慢慢转为敬佩,现在庄珀石服了毒,他们也舍不得这样一位好医生就这样死掉。
杜林抢过庄珀石手里的小瓶子,闻
了闻,有一点刺激性的味道,又用手指蘸了一点放在舌头上尝了尝,有一点点酸味,杜林马上断定这是木薯提取物制成的毒药。
这个庄珀石也真是有趣,明明是在和中医斗法,偏偏准备的毒药还是植物性的毒药,而不是化学制剂。
杜林吐掉嘴里的微量毒药,再看庄珀石此时已经有些意识模糊了,躺倒在台上,手脚开始颤抖、抽搐。
杜林掏出银针刺在他几个穴道上,很快庄珀石开始呕吐,吐出的呕吐物也散发着刺激性的气味。
杜林向着台下喊道:“白茅根60克,白菜根一个,白萝卜半根,崩大碗(也叫积雪草)一把,加两碗水,急火快煎,煎成一碗,快!”
台下提前安排好的工作人员还以为今天晚上没他们什么事儿了,听到杜林的喊声马上就行动了起来,这几个人都是中医学院的学生,立即就知道杜林想要的是“三白汤”。
白茅根、白菜根、白萝卜,是中药解毒剂“三白汤”的主药,以这三种药为基础,加崩大碗可解木薯之毒,加甘蔗可解白薯茛、南椰、曼陀罗之毒,加蔗糖可解毒蘑菇之毒,加葱白可解藜芦之毒,这是中药中解毒的常用良方之一。
很快,一碗药汁煎好,杜林接过来,用一个空碗将药汁来回几次倒凉,放到唇边尝了尝,感觉温度合适了,便抬起庄珀石的上半身,捏着他的鼻子把药汁灌了下去,然后又在他身上扎了几根银针。
几分钟后,庄珀石慢慢恢复了意识,有些虚弱的抬了抬手,杜林握住他的手说道:
“庄医生,你没事了,毒我已经帮你解了。”
庄珀石摸了摸口袋,发现准备好的解毒药还在里面,便知道杜林真的是靠中医的手段解了木薯之毒,又抬手看了看表,发现离自己服毒还不到半个小时,叹了口气,他知道,就算是专门的解毒药想把自己救醒也不会这么快。
“我,服了……”